66歲的辛棄疾仍有報國之心,為何南宋朝廷沒有北伐的計劃呢?

在中學的課本中曾有這樣的一首詞: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66歲的辛棄疾仍有報國之心,為何南宋朝廷沒有北伐的計劃呢?

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辛棄疾在暮年(66歲)時所寫下的詞,這首詞是在韓侂冑北伐之際在京口北固亭寫下的名篇,寫出了自己一生都在為抗金事業做出了努力,可是在朝廷準備北伐之時感嘆自己卻是“廉頗老矣”。

辛棄疾出生在北方,親眼目睹了金朝控制下中原漢人的悲慘和屈辱遭遇,也因此在對於金朝的憎恨程度上也比其它人高得多。所以辛棄疾在北方時就組織過軍隊反抗金朝,最終失敗被迫南下到宋朝投靠了朝廷。也正是由於早年的經歷,使得辛棄疾一生都在為抗金做著努力。

辛棄疾是一位擁有雄才的人,也將孫仲謀這樣的英雄人物作為自己學習的對象,一直為南宋朝廷提出北伐的建議和計劃,但是並不想北伐的皇帝對辛棄疾的建議都沒有上過心,或許是因為辛棄疾是從北方南下的漢人,所以南宋朝廷對他的建議有所偏見。

66歲的辛棄疾仍有報國之心,為何南宋朝廷沒有北伐的計劃呢?

但是當權者又不想放棄辛棄疾這位人才,辛棄疾也就被派到各個地方當重要的官員治理吏治。所以辛棄疾一生有許多豪邁悲壯的詞,其中也參雜著自己一心北伐,卻鬱郁不得志的心理表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也會令人有這種感受。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直到辛棄疾64歲時才迎來了最好的北伐機會,此時的辛棄疾被派往浙東當安撫使,但是他的意見去沒有一直沒有被當權者們採納,鬱郁不得志的他就在京口北固亭寫下這篇回顧自己一生往事,感慨萬千的千古佳作。

66歲的辛棄疾仍有報國之心,為何南宋朝廷沒有北伐的計劃呢?

辛棄疾寫《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後不久,執掌軍權的韓侂冑便出發北伐了,但還沒和金兵遭遇上就遭到了軍隊的叛變,軍隊的實力和士氣也都大打折扣。當面對金軍時更是潰不成軍,不僅沒有取得勝利還丟了宋朝的大片土地,韓侂冑也被罷免了軍職。

其實這一次的北伐失敗就是南宋抗金的一個小縮影,朝廷內部的不統一是導致抗金計劃連連失敗的一大原因。包括辛棄疾在內的主戰派一直都在為北上抗金做著準備,但是朝廷內部的主降派也在做著“努力”,韓侂冑的北伐失敗就是因為主降派中的吳曦投降叛變而導致了宋軍的大敗。

66歲的辛棄疾仍有報國之心,為何南宋朝廷沒有北伐的計劃呢?

“歲幣”政策也是拖垮宋朝的一大因素,由於長期的實行“歲幣”政策,朝廷內部的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用“破財消災”的方式解決外交上的問題。每次少數名族政權的入侵和戰敗都用“歲幣”解決問題,而每次像敵人繳納歲幣使得敵人變得更加貪婪。

不僅是“歲幣”政策,宋朝的“重文抑武”導致國家的軍力下降,起初的該政策是為了削弱武將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出現唐末藩鎮作亂的悲劇。但過度推行“重文抑武”政策讓國家戍邊的能力下降不說,也讓朝廷上文臣群體的實力過大,使得主戰派的勢力一直都在主降派之下。

雖然我們在主觀上也會支持主戰派北伐抗金,但到了南宋時期的國力已經不像北宋那麼強盛,例如軍糧上,在失去了中原的大片土地後,宋朝的糧庫已無法支撐長期北伐的消耗;在經濟上,也無法像北宋那樣繁榮,而且南宋每年支出的“歲幣”還比北宋多得多。

其實南宋已經是像辛棄疾詞裡所說的:“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能否有北伐的能力已經很難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