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50,一事無成,越努力越水逆,小心掉入學習“上癮”的陷阱

01 每天學習,生活卻沒變好

我在寫作訓練營裡認識了一個朋友,她今年50,遭遇老公出軌。

我們兩個是班上唯二沒過頭條號原創的,她趕緊加了我這個難兄難弟,想聊聊天。

她一連發了幾十條語音,語氣裡有掩飾不住的焦慮,“我每天6點起床,打卡,讀書,跑步,寫作,為什麼我的生活還是一團糟,我真的好無能,連原創都過不了。”

她全身心都投入在過原創這件事上,從註冊賬號,頭像設定,領域選擇到微頭條內容定位,一直反反覆覆的糾結。

過原創這件事成了她的執念,似乎過了原創,她的生活就能重新走上正軌。

然而,她的痛苦是因為家庭出了變故,她應該去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而不是靠打卡學習來解決。

戰術上的努力無法彌補戰略上的失誤,方向不對,自然越努力越南轅北轍。

她看似努力的學習,其實只是一種逃避。大腦給與她“成長”的假象,但真正的問題卻被掩蓋。

不解決問題的學習都是“耍流氓”。

年過50,一事無成,越努力越水逆,小心掉入學習“上癮”的陷阱

02 學習成了一種“癮”

我們常常說有人對遊戲上癮,對酒精上癮,對毒品上癮,但很少人知道,學習也是一種癮。

人的大腦喜歡新鮮的東西,不管是新的邏輯,新的思想,新的信息,大腦喜歡不斷的被刺激。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會釋放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讓人感覺愉悅。

腦神經科學教Gary Willson發現,多巴胺使得大腦的獎懲機制活躍起來。原始的獎賞是由我們的生物本能決定的。

最優先的獎賞機制就是新奇。

學習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叫“我知道”。

當我們看完一本小說,看完一個故事,陪著主人公悲歡離合之後,我們知道了原來不知道的東西。

感受到一種新的體驗或者看到一個新的方法時,大腦會說:哇,這個東西我沒見過,有意思。

這是第一個層次,是被動的接受信息。

第二個層次叫“我理解”。

能夠分析文章或者書籍的論點,論據,論證,能發表自己的想法,理解文字背後的含義,這才是理解。

舉個例子:“鹼在水中會釋放出氫氧根離子”,這是鹼的定義。讀到第一個層次的人知道了鹼和氫氧根離子的關係,但是這只是表層。

再深挖一層,我們可以想到鹼必須要溶於水,所以就算有氫氧根離子,但不能溶於水也是白搭。

讀到這一層才算是懂了。

書中會有很多信息並沒有直白的說出來,需要字裡行間去揣摩,才能真正讀懂。

第三層叫“我會做”。

最高層次的學習是實踐。

給大家分享一個抖音帶貨的案例:我們知道網上有很多抖音帶貨的教程,閒魚上一搜,一套價格6.6, 看的人很多,但都說現在抖音紅利過了,沒基礎的人做不了。

有一個大學生,也是剛剛入行不久,他喜歡琢磨,拍視頻一時半會兒也很難拍好怎麼辦呢?他參考圖文,自己做PPT截圖,一個視頻就是幾張圖片加上一些推廣文案,成本很低。他一點點嘗試,從標題,養號到優化,大批量的做,後來一下子爆了,點擊量上百萬。

真正的學習是包含這三個層次的,其過程枯燥痛苦,但很多人僅僅停留在第一個層次,被動的接受,這是大腦最愉悅的階段。

新奇的事物在不斷的刺激大腦,保持多巴胺分泌,在我們快要厭倦的時候,促使我們去尋求新的刺激,因此我們就會一直學習,一直追求新鮮的課程和書籍。

這也是學習“上癮”的原因。

年過50,一事無成,越努力越水逆,小心掉入學習“上癮”的陷阱

03 如何真正的學習?

1,帶著問題學習

我有個朋友酷愛買課,看到朋友圈的營銷文案特別吸引人,就迫不及待的下單,買了一堆寫作課,抖音帶貨課,朋友圈文案,營銷技巧,理財買房之類,花了不少錢,學起來也很用心。

但仔細一看,特別雜亂,不聚焦。

學了一堆東西,其實用不上,權當小說聽了。

我們在學生時代的學習方式大體是這樣的:

學習——記憶——考試

然而初入社會後,這種模式就變得非常低效了。很多人發現讀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課,但最後還是改變不了困境。

真正有效率的學習模式應該是:

挑選——調用——解決問題

富蘭克林說:“告訴我,我會忘記;教我,我可能還記得,讓我參與,我就能學會。”

1969 年,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 Barrows發明了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叫做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簡單的說就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

這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已經成了世界頂級醫學院的首選。

離開校園後,這種學習模式與我們的生活更接近。

領導佈置一個PPT,你需要快速學習PPT的基本技巧;領導要求寫報告,你需要掌握寫作的要點。

然而很多時候,真正的難點在於找到問題而不是找到答案。

年過50,一事無成,越努力越水逆,小心掉入學習“上癮”的陷阱

前不久有篇文章,講述一個女孩從月餅銷售員,商場銷售員,文員,旅行社職員,到外貿跟單員,整整耗費了7年光陰,還是掙扎在一線底層上,無法突破。

看似經歷很多,學了很多,但基本上都是漫無目的。

女孩真正的問題是:“我的優勢在哪裡?”

但顯然,她並沒有發現自己的問題。

古典老師在《倍速成長法則》中說過,學習前問自己5個問題:

我最近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我最近最想解決的一個問題是什麼?

哪裡可能會有答案?

哪些是難度適中,我能方便讀懂的?

有可以實操的工具嗎?

他舉了個例子:團隊裡有一個小朋友,需要和新渠道負責人打交道。

女孩一開始做得很辛苦,不知道該怎麼入手。

換做其他人,可能會想著要買書或者聽課。

但她的答案是——分析:

我面臨的問題是什麼?

是溝通能力有問題,還是內心不喜歡?

分析之後,她發現問題在於溝通能力不足。

因此,她立刻選了一門不太難又很實用的課《好好說話》,挑出幾個能馬上用的章節,邊聽邊實踐。

一個月後,她就成了渠道高手。

年過50,一事無成,越努力越水逆,小心掉入學習“上癮”的陷阱

2,選擇合適的方式

很多人一聽學習,馬上就想到書和課程。這個不假,但並非唯一的選擇。書本,聽課都屬於系統的學習法,跟我們在學校的經驗相似。

但很多時候,我們並不需要知道所以然,只需要知道如何用就行了。

李笑來在《財富自由之路》中講到一個概念,“最少必要知識”,也就是掌握一門新技術最基本的知識。

有時候,你不需要讀完《設計原理》才能做出一份60分的PPT,你可能只需要明白:

1,顏色不要超過3個

2,多留一些空白的比例

就可以做出一份不那麼難看的PPT了。

因此,學習的方式跟我們學習的內容和對內容的要求息息相關。搜索,調研,拜訪,面談,都可以成為學習的一部分,不要拘泥於形式。

這裡特別強調一個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學習方式——

跟人學

有人問鬆鬆自媒體的創始人:“您做視頻有什麼訣竅嗎?”

鬆鬆說:“沒什麼訣竅,要說有的話,那就是研究同行,模仿同行,超越同行。”

跟著已經成功的人士學習無疑是一種更直接的方式。

年過50,一事無成,越努力越水逆,小心掉入學習“上癮”的陷阱

語凝是自媒體新手,一開始文章閱讀量特別低,嘗試了好幾個月都是個位數,兩位數。後來,她突然開竅:“我為什麼不去看看同領域的大V在幹什麼呢?”

她立刻搜索同領域的大V,別人寫什麼,她就跟著寫什麼。時間一長,她已經成了爆文小能手,一個月至少8篇10萬+。

古典在《得到》平臺打造《超級個體》時,寫了150萬字,很多知識光憑他一個人是寫不出來的。

為了寫好專欄,他專門建了一個群,裡面彙集各行各業的大咖。他每天拋問題在群裡,等待大咖的討論回覆,再默默記錄下來,查找資料。

這裡需要提一下,我們讀書的時候,都是閉卷的。老師把卷子發下來,我們就趕緊把書合上,自己做自己的,不能討論,也不能借鑑別人的答案。

這樣一來,大家都覺得學習是一個人的事情,不願意跟別人討論。有些人學到一些新知識還生怕被別人知道了。

這都是學生時代帶來的不好的習慣。

成人的世界裡,全部都是開卷的,我們更需要進到圈子裡,去找人問,去討論,去調用別人的答案。

《超級搜索術》的朱丹老師就說過:你遇到的所有問題,網上都有答案,你只需要把它找出來。

她在網課中講了一個例子:

剛剛步入職場,領導就交代她去舉辦一個產品宣講會。她獨身一人在陌生的城市,沒有任何資源和人脈,根本不知道從哪裡找起。

正急的不知道如何是好,她靈感一現:一定還有人跟我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他們是如何解決的呢?

她開始在網上搜索讀書會,發現很多讀書會的文章尾部會註明舉辦地點,她順著尾頁的地址找過去,很快就找到一家服務特別好的線下會議舉辦場所。

年過50,一事無成,越努力越水逆,小心掉入學習“上癮”的陷阱

3,學會反思和覆盤

另一個常常被人忽略的方法是——跟事學。

簡單的說,就是覆盤。

覆盤這個詞是來自於棋局,指的是將下過的棋局重新推演一遍。放在生活中,就是把自己做的事情,再重新推演一遍,成功的將來可以複製,錯誤的,分析問題出在哪裡,下次不要錯了。

很多人的錯誤是不停重複的,總是掉進同一個坑裡,難怪進步那麼慢。

很多學習高手都強調覆盤。

成甲在《好好學習》中,提到了反思日記,他不僅僅這樣要求自己,也這樣要求自己的員工:每天記錄自己的行為和感受,然後思考,總結經驗。

他認為如果能力增長是條曲線的話,偶爾反思一下的人,其增長曲線斜率低;每天堅持反思、從生活經歷中不斷改進自己的人,增長曲線陡很多。

柳傳志有一個聯想覆盤法,很有名,現在分享給大家。

覆盤分為4個步驟:

1,回顧目標:當初的目的和期望是什麼。

2,評估結果:和原定目標相比有哪些亮點和不足;

3,分析原因:事情成功和失敗的根本原因,包括主觀和客觀兩方面;

4,總結經驗:需要實施哪些新舉措,需要繼續哪些措施,需要叫停哪些項目。

在第二個步驟評估結果時需要注意:

評估不是為了發現差距而是發現問題,那麼這個問題必須具備這幾個條件:

1,不是偶然事件

法律上有個術語叫“孤證不定案”,覆盤也是一樣,需要交叉驗證,單單一個案例是不能說明問題的。

2,落腳點在事不在人

覆盤的結果要客觀,而且要具有可複製性,人是變量,不能把落腳點放在變量上。

年過50,一事無成,越努力越水逆,小心掉入學習“上癮”的陷阱

4,微軟721法則

最後一個部分,我們聊一聊時間分配。

微軟公司有一個關於學習的法則,叫做721法則。

根據微軟培養員工的經驗,大量給員工培訓沒什麼用,如果要真正學會,最好的學習方式是這樣的:

70%的時間實踐,20%的時間交流,10%的時間學習理論。

當然在實際操作上,可以不同情況不同對待。

比如實操類的學習,運營,銷售,市場,這種務實的職業,需要大量的實踐,看書本身作用不大。

721法則正好與其相配。

那麼務虛的職業,如培訓,教育呢?可以適當的增加看書,學習理論的時間,但實踐一定是不可少,也是花費時間最大的一環。

參加過寫作培訓班的同學其實心裡都有數,很多課程本身作用不大。對於新手小白,很難判斷一篇文章是好是壞,壞在哪裡,好在哪裡。

聽課一遍又一遍,不如實踐一篇,被老師點評幾次,心裡就有個大概的方向了。

《拆掉思維的牆》的作者古典講到一個例子:

有一次,他和一個朋友一起去上一門線下課,有些同學聽完老師的講解,覺得用處不大,直感嘆:“錢白花了!”

但他知道,朋友拿著創業計劃書給老師過目,僅僅是老師指出來的問題,就幫朋友節省了幾十萬,這門課真是太值了。

同樣是上課,區別為什麼這麼大呢?

一些人只是為了聽課而聽課,學習並沒有聯繫實踐,而另一些人則總是想辦法將學過的東西用上。

很多人說讀書沒用,不能賺錢,但成甲在《跳出低水平勤奮陷阱》中說,讀書很值,他讀過的書,很多都為他十倍,百倍的賺回了錢。

他讀完《談判力》後,覺得特別有意思。有一次去買車,他就想著試試書中教的知識,能不能用來砍價。

根據書裡寫的,首先來個“獅子大開口”;接著他又找來個朋友,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然後他採用了“虛擬決策人”,說要給老婆打電話;最後“施壓”,攻破銷售員心理防線,省了2萬多塊錢。

高手在學習時會很剋制

拾遺從來沒有學過任何爆文技巧和營銷手法,一直在專攻語言的美感;巴菲特只投自己看的懂得公司,就算他跟微軟的比爾蓋茨是好朋友,他也不投互聯網公司。

他們用大量的時間來討論和實踐。

實踐出真知。

年過50,一事無成,越努力越水逆,小心掉入學習“上癮”的陷阱

總結一下:

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然而很多人依然保持著學生時代的學習模式,不斷的用新的刺激來活躍大腦,得到的只是“很努力”的錯覺。

真正的學習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只有將學習模式變成解決問題的模式,我們才能真正成長,擺脫“學習上癮”的魔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