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將“蘇、黃、米、蔡”中的蔡弄錯了,只因他是一個奸臣

很多人將“蘇、黃、米、蔡”中的蔡弄錯了,只因他是一個奸臣

蔡襄

蔡襄跟蔡京都是宋朝時期非常著名的大書法家,但是在我們常說的宋四家中的“蘇、黃、米、蔡”中的到底是指哪一位呢?

宋代前期的人所說的“蘇、黃、米、蔡”可能指的是蔡京,而不是蔡襄,這裡有兩個原因,其一是蔡襄相對而言有點守舊,按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有點古板,並非一個開拓性的人物,也沒有一種很獨特的風格。

很多人將“蘇、黃、米、蔡”中的蔡弄錯了,只因他是一個奸臣

蔡襄

但是“蘇、黃、米”這三人他們都是尚意的,我們知道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印刷術的使用。由於印刷術的使用,那麼就不需要抄經、書了,因為抄經抄書都是用楷書。所以書法發展到宋朝時,楷書的使用就越來越少,這也是為什麼宋人寫楷相對唐朝來說要少很多,在這個時期的書法大家,多以行書為主。

因此我們看“蘇、黃、米“都是行楷或者行書甚至是行草,而蔡襄的字相對來說楷書要多一些,行草書就要少很多。而蔡京不同,他主要以行書為主,所以按這個思路來講的話,“蘇、黃、米、蔡”中的蔡應當是指蔡京。

很多人將“蘇、黃、米、蔡”中的蔡弄錯了,只因他是一個奸臣

蔡京

其二,蔡襄比蘇軾大了二十歲,而蔡京跟蘇軾是同齡,所以如果說“蘇、黃、米、蔡”中的蔡是指蔡襄的話那麼他不應該排在未位,而應當排在首位變成“蔡、蘇、黃、米”。所以如果從年齡來看的話這裡的蔡也是指蔡京。

但是為什麼最後大家公認的變成了蔡襄呢?我們知道蔡京是一個大奸臣,在我國的歷史上,一個人的品德是會影響到他的藝術成京的,除了蔡京外,宋朝還有一位被大家忽略的的大書法 家,但由於他是一位臭了幾千年的奸臣,所以其書法成就也就一直不被人所提及,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猜到是誰,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蔡襄

宋四家中以蔡襄書法最為規矩,他的楷書學顏,精緻蘊籍,端莊婉麗。而行書學虞(世南)散筆飛草,古意縱逸。尤其是手札, 舒展自如,如周南后妃,體態嬌嬈。

很多人將“蘇、黃、米、蔡”中的蔡弄錯了,只因他是一個奸臣

蔡襄作為一個政治家,官做的很大,他開始學字學的是顏真卿,所以我們在看蔡襄的作品時,有很多很明顯的顏體筆意在裡頭。蔡襄學顏是學的非常像的一位。

蔡襄在學了顏體之後,又學了虞世南的字,從篆體入手,所以蔡襄的字也是相對內藏,沒有很明顯的外露。跟宋人其他書家不同,蔡襄的書風屬於晉唐之風,所以他的字是比較重法,字裡行間少了一點“意”。

接下來他又往上學,學到了“二王”王羲之的蘭亭應該也是學過的,他們這一路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如果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他的字裡面更多的體現是筆畫的輕重緩急,筆鋒的調以及筆和筆之間的照應。

很多人將“蘇、黃、米、蔡”中的蔡弄錯了,只因他是一個奸臣

蔡襄

《澄心堂》是他稍帶行意的楷書,運筆的速度相對來說也是很快的,並非慢慢磨出來的字,他寫字講究速度。但是在速度的同時他還是注意筆畫章法的輕重緩急,應該停的地方要停,應該折的地方要折。

由於其最開始學的是顏體,他筆畫裡頭顏體的筆意最重,所以他的字跟魏晉時期的書法,跟虞世南的字還是有明顯的不同。從書法上的某些角度來講,蔡襄的字看起來不像是出自宋人的手筆,反倒有明顯的晉唐之風。

蔡襄為官清正,以民為本,在任職泉州大守期間,主持建造了後世非常有名的萬安橋。而觀漁民養殖牡蠣而得到啟發,首創殖蠣固基造橋法

很多人將“蘇、黃、米、蔡”中的蔡弄錯了,只因他是一個奸臣

萬安橋

蔡京

蔡京跟蔡襄族堂來看,是堂兄弟的親戚關係,蔡京因年齡要比蔡襄小了二十歲,所以蔡京的書法啟蒙老師其實就是蔡襄。不過可惜的時,蔡襄只教了他寫了,沒教他為官之道,在蔡京做官時,蔡襄已經去世三年了。

所以蔡京跟蔡襄他兩兄弟在政治上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只有親戚之間的關係,從這個來看的話,他兩關係應該還是不錯的。

蔡京在當時被稱為才子,從小便顯的非常聰明,除了有著非凡的才藝外,他的官也做的非常大,比蔡襄的官還大,他先後做過五次宰相。都說他是奸臣,但他在為官期間也是做過那麼幾件好事的。比如興學,他在各個層面上都有設立學堂、還有就是他提議在全國設立救助站,就是在當時如果有人沒錢看病或者找不到工作的話可以向救助站發出SOS.

很多人將“蘇、黃、米、蔡”中的蔡弄錯了,只因他是一個奸臣

蔡京

可是這樣一個人,後世為什麼會說他是一個奸臣呢?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於蔡京太會見風使舵了,皇帝的馬屁差點沒被他拍爛了。這樣一個喜歡拍馬屁的人,一般來說也喜歡被別人拍,所以在當時,如果有人不拍他的馬屁,他就會打擊報復。

所以在當時,很多當官的,或多或少都被我們蔡大大欺負過,都被他搞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過。這裡還有一點,如果他受到皇帝的批評時,這傢伙就會跑到皇帝面前,跪著痛哭流涕的去求情。所以從這點來看,這完全就是一個沒一點風骨的人。

蔡襄循古尚法,含勝於露,蔡京創新尚意,露勝於含,他轉益多師,初學蔡襄,上溯唐代徐季海、沈傳師、歐陽詢直追二王,又跳脫舊轍,自成一家。其結構精巧,外拓揮灑,姿媚豪健,氣韻生動。

很多人將“蘇、黃、米、蔡”中的蔡弄錯了,只因他是一個奸臣

《聽琴圖》右下紅衣蔡京

蔡京首先是學他堂哥蔡襄的字,只是學著學著不滿足了,改學唐朝另一位書法家徐浩。徐浩何許人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臨過魯公的《多寶塔》,如果臨過的話應該還記的此碑開頭有一句“朝散大夫檢校尚書都官郎中東海徐浩題額”

蔡京學一段時間的徐浩後又上溯學歐陽詢,歐陽詢大家知道他是學北碑過來的,因此筆意比較硬。因此蔡京的書風裡面能看到歐字明顯的筆意在裡頭,學了一段時間的歐體後他又開始又要搞事了,轉而學二王,所以雖說宋人尚意,但蔡京的字其實有法,而且處處有法,只是他將法度掌握的非常成熟後要開始脫法,要形成自己的一種風格。

很多人將“蘇、黃、米、蔡”中的蔡弄錯了,只因他是一個奸臣

因此他的尚意,從他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很多人的筆法,但又有自己的風格。有些字粗看跟米南宮的有點像,也有一種很狂、很野的、很灑脫的味道在裡面,但又跟米芾又有很大的不同。我知道米芾是一個很狂的人,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認,蔡京的字比他的要好。

“蘇、黃、米、蔡”他們的字裡都有顏柳,都有初唐四家,以及二王的筆力、筆感、筆意在裡面。但是他們在學了這些前人的字後,又自己將其消化成自己的風格。雖然蔡襄的字是晉唐之風,但它還是蔡襄的字,不是晉唐時期的字,裡面有自己的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