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酒仙——傅抱石,筆墨之趣味與畫外之風骨

畫中酒仙——傅抱石,筆墨之趣味與畫外之風骨

傅抱石

“抱石皴”

傅抱石出生於江西南昌一個補傘匠家庭,小時候常常在鄰居的一刻家鋪中玩耍,那時的他便顯露出了對藝術的興趣以及非凡的天賦,仿照清代名家篆刻的印章幾可亂真。長大後的傅抱石以第一名免試升入省立第一師範,在其22歲時便寫出了專著《募印學》。

如果說二十世紀要選四位藝術大家的話,那傅抱石便是其中一位。他是近現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藝術人物,尤其在人物與山水上極具心得體會,其筆下的魏晉古風人物頗具畫外之風骨,又顯筆墨之趣味。而在山水畫上面,後人更是用他的名字去命名“抱石皴”。

畫中酒仙——傅抱石,筆墨之趣味與畫外之風骨

“抱石皴”是一種用筆看似散亂但亂中有序的皴法,這種皴法能很好的表現紋路與肌理,畫中樹、石、草木夾雜在一起,能很好的將山石的氣勢以及萬物生機表現於畫面中。“皴”在中國繪畫史上非常重要,我們常說在中國的山水繪畫史上,劃分流派的依據便是“皴法”,比如“披麻皴”、“斧劈皴”、“牛毛皴”等等。所以曾就有美術評論家打趣道,如能創造出一種皴法,那麼他在山水畫上就有了一方不可動搖之地。

借古言志

傅抱石的人物畫在取材上是以高古人物為主,這除了跟他的審美取向有關之外還與當時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繫。

畫中酒仙——傅抱石,筆墨之趣味與畫外之風骨

傅抱石處在一個風雲際會、民族相對比較苦難的時代,所以他就很希望當時代的人要有“風骨”,要有民族氣概,也正是如此,他筆下就有很多屈原以及《離騷》《九歌》當中的人物。除此之外,他也畫過很多魏晉時期竹林七賢這種以風骨立世的人物畫。而他正是想通過筆下的這些風骨人物能給社會帶來一些激勵,所以他的畫在後來的影響很大、名聲很好跟他這種追求以及有擔當的社會責任是分不開的。

留學日本

在南昌已小有名氣的青年傅抱石最重要的際遇就是結交了近代一位影響很大的美術教育家、畫家——徐悲鴻。出於對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的欣賞,徐悲鴻找到當時江西省的主要領導人,建議出資派傅抱石赴日留學。在東京者的帝國美術學校(武藏野美術大學),傅抱石師從東方美術史學研究的泰斗級人物——金原省吾。

畫中酒仙——傅抱石,筆墨之趣味與畫外之風骨

畫中酒仙——傅抱石,筆墨之趣味與畫外之風骨

在日本留學後的傅抱石在繪畫技法有著明顯的變化,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傅抱石畫過很多風雨圖,我們知道傳統的國畫講究留白,很少畫背景,比如天是留白的,水是留白的。但是日本不同,沒那麼講究留白,傅抱石去那邊學習繪畫技法後,也採用大筆將風雨刷出來。所以他的畫面是滿的,少有留白,傳統國畫在畫風雨時一般是通過畫面中的樹、傘等等這些物體來表現風雨,沒有直接畫風、畫雨的。

1935年之後由於母親生病,傅抱石從日本回國,應徐悲鴻之邀進入南京中央大學教授美術。這段時間的傅抱石在學校主持美術教育工作,他將在日本所學習到的、所見到的帶回學校,對我國的美術教育步入一個正規和現代道路產生了推進作用。另外,由於教學的需要,他做了理論研究,編寫繪畫史,所以傅抱石除了是一位畫家外,還是一位史論家。

畫中酒仙——傅抱石,筆墨之趣味與畫外之風骨

早在少年時期,傅抱石就極為欣賞清代畫家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思想,抗戰暴發一年後,他舉家遷入重慶金剛坡,一方面為生活艱苦奔走,一方面又被西南山水激發了心中豪情,進入藝術創作的高峰期。

傅抱石在性情上跟石濤應該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石濤的畫非常率性,傅抱石也是如此(據說傅抱石的字就是依此而來)。另外,在那個時代,石濤是整個中國美術史上被大家所推崇的人物(民國後開始被推崇)。

那麼傅抱石從石濤的畫面中跟他的性情找到了某種契合點,所以他從石濤的畫中感知到了一些東西,以此為依據,或者以此為出發點將自己原本的“條框”給打破,從而得到了新的突破。


《麗人行》,此乃聲色靈肉之交響。

畫中酒仙——傅抱石,筆墨之趣味與畫外之風骨

《麗人行》

《麗人行》是傅抱石非常重要的一件作品,徐悲鴻評價“此乃聲色靈網之交響“。這件長卷作品畫的是一群人,我們知道畫人物時一群人往往不好處理,因為一群人不僅要做到每個人物皆有“自相”而且畫面當中的人物之間要有關係、交流。而這一點傅抱石在《麗人行》這件作品當中就處理的非常好,畫面中每個人的神態、動作、交流、以及服飾都安排的非常好,極講究。

他將杜甫《麗人行》裡面要表達的意思,都表達的淋漓盡致,而且畫面中的人物都掩印在樹裡面,變得若隱若現。通過畫面,我們能過感受到當時的場景,以及眾人交談的那種聲情並茂都躍然紙上。

傅抱石曾經說“時代變了、思想變了,筆墨不得不變”。新中國成立以後,他開始嘗試用傳統筆墨來描繪祖國的新氣象,尤其是《沁園春雪》等詩詞中的氣象,1959年6月,國慶十週年到來之際,傅抱石同廣東畫家關山月被特召入京,合作《江山如此多嬌》。

畫中酒仙——傅抱石,筆墨之趣味與畫外之風骨

傅抱石與關山月

《江山如此多嬌》

一談到傅抱石,那麼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他與關山月先生合作的,現懸於大會堂中的《江山如此多嬌》。這幅畫作在中國畫裡面表現是非常特別的,即便是在傅抱石的畫作裡面也是難得一見的。

傅抱石雖然擅長畫大幅作品,在此之前他也畫過很多大幅甚至更大的作品,但是這張畫不一樣,當時的人們正處於“東方紅,太陽昇”這麼一種朝氣蓬勃的時代下。而他不僅要在畫面中將“江山多嬌”表現出來,還要將人們心中的情感表達到位,所以他畫了一輪紅日。

而畫面中雲海的表現就帶有一些西方油畫的手法,正是如此,畫面顯得非常磅礴,讓人感覺到一輪紅日從雲海中迸出來。

畫中酒仙——傅抱石,筆墨之趣味與畫外之風骨

《江山如此多嬌》


理論研究,畫風酒氣淋漓

傅抱石的理論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他早期寫過美術史,後來他也對中國繪畫的發展做過探討,總的來說他的學養對他的繪畫創作是非常有幫助的。一個是他看清了歷史,有了一個大的視野,正是如此,他可以將書法中的筆墨手法、日本繪畫技法、傳統繪畫技法通通捏在一起,創造出一個他自己的風格。

如果他沒有這種學識修養,即便能從歷史中拿過一些東西,也很難運用到自己的筆墨當中。

在創作《江山如此多嬌》的三個月當中,總理親自過問傅抱石的生活,指示每天為他準備一瓶茅臺,這位被稱作“酒仙”的畫家常常揹著關山月先生離開繪畫現場,悄悄的偷喝兩口,後來人們笑稱這幅畫作也透著濃濃酒香。

飲酒釋放了傅抱石的創作激情,卻也縮短了他的藝術生涯,他剛剛接受了為虹橋機場繪製大幅國畫的邀請,就在返回南京家中的當晚突發腦溢血離世,享年61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