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管理之道:做到這幾點,你也能成為優秀的領導

大到治理國家,小到成就個人事業,選拔人才都是非常重要的,真正能夠廣泛選拔人才,就能為成功奠定基石。在封建社會的官場更是如此,如果沒有能幹的人才輔助自己,加入到自己的陣營,就很難在幫派林立的官場上取得成功。曾國藩深知,人才的選拔關係到吏治世風,甚至關係到國家的興亡。他說:“為政之要,首務得人,”“得一好人,便為天地消一浩劫。”

01

選材要獨具慧眼

曾國藩的管理之道:做到這幾點,你也能成為優秀的領導

曾國藩所處的晚清末期,那個時候的吏治已經腐敗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想要在那樣的官場中有所作為著實不易。曾國藩說:“多事之秋,得一人則重於山嶽,少一人則弱於嬰兒。”但是人才也並非是那麼容易選擇的,很多時候賢愚莫辨。曾國藩對此深有感觸,他曾經慨嘆:“人不易知,知人不易。”李秀成說太平天國的失敗是“天王不識賢臣”,而曾國藩的成功則是因為“善識人才”。

在《曾國藩的識人之術》中,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李鴻章向曾國藩推薦3個年輕人,3人一起到了曾國藩的府邸。傍晚的時候,曾國藩才回到家裡。家人跑來告訴他,李大人推薦的3個人已經等侯多時了。曾國藩示意家人不要作聲,自己悄悄地去觀察那3個人。

曾國藩看到其中的一個人不停地觀察房間裡的東西,似乎在想些什麼事情;另外的一個則規規矩矩地站在庭院裡,什麼也不做;而第三個年輕人雖相貌平庸,但卻器宇軒昂,他揹著雙手抬頭看著天上的浮雲。

過了一會,曾國藩再次去觀察,他發現那個看天的年輕人依然在氣定神閒地觀賞風景,而另外的那兩個則顯得非常焦躁。看到這裡,曾國藩心裡已經大概有個譜了。

很快,曾國藩就召見了他們3個人。從和他們的談話中,曾國藩發現那個一直打量房間裡擺設的年輕人顯然是花了一番工夫的,他對於自己的愛好習慣都瞭如指掌,他和自己侃侃而談,非常投機。而那個一直規規矩矩的年輕人則顯得相對木訥。第三個年輕人雖然話不多,但是語出驚人,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都相當高明。

後來,曾國藩給3個人安排了職位,但是卻出人意料。他對那個談話最投機的人並沒有委以重任,只給了他一個有名無實的職位;那個比較木訥的年輕人被曾國藩派去管理錢糧馬草;第三個年輕人被他派去軍前聽用,並且他還特別叮囑要重點培養。

李鴻章對曾國藩的安排很不理解,就去向他詢問。曾國藩向李鴻章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個年輕人從開始等的時候就四處打量,而且在和他談話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善於投機的人。這樣的人只會狗苟蠅營、求取功名,德行有虧,所以不能重用。第二個年輕人比較木訥,不善言談,可以看出是一個很謹慎的人,沉穩有餘,而靈活不足,沒有魄力,也不能做大事。第三個年輕人則不一樣,他在庭院中等待那麼久,始終平靜如水,這說明他是一個從容淡定的人,具有大將風度。再者,他面對問詢的時候能夠不卑不亢,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很有見地,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曾國藩的這番論斷被後來的事實所證明,第三個年輕人在戰爭中脫穎而出,他就是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

曾國藩用人看中的是德才兼備,以“德、識”為主,以“才、學”為輔。曾國藩說:“德”和“才”之間,“德”是主,“才”是次;“德”好比水之源頭,“才”好比水之波浪;“德”好比木之本,“才”好比枝葉。

02

知其特點,用其之長

曾國藩的管理之道:做到這幾點,你也能成為優秀的領導

在識別人才之後,還需要有有用人之智,即將人才用到最合適的位置,發揮他的長處。對此,曾國藩曾說,雖有良藥,如果用得不對症,還不如一般的藥;雖有賢才,如果不用在合適的地方,還不如那些庸人。這就好比質地堅實的木樑可以用於衝擊城門,而不可以用來堵洞穴;強壯的水牛不能用來捕捉老鼠;千里馬不可以用來看守閭門;價值千金的寶劍用來砍柴,還不如一般的斧頭;古老的寶鼎用來耕田,還不如犁。只要是時間恰當,環境適當,一般的人也可以發揮神奇的功效。因此,這個世界不是沒有人才,而是要看如何去使用人才。

曾國藩並不是“天才論者”,他認為天下並沒有現成的人才,也沒有生下來就具有遠見卓識的人,所謂的“人才”,大多是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磨鍊出來的。因此他指出:“人才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動謂無人可用。”在這裡,曾國藩提出了培養人才的方法:“人才以陶冶而成”,“由勉強磨礪而出”,有用的人才必須由培養、陶冶、磨鍊而成。這就好比一塊玉石,要想使之成為像和氏璧那樣的瑰寶,就必須經過琢磨。

與這一思想相對應的,曾國藩在《應詔陳言疏》中,詳細列舉了培養人才的各種方法:

即教誨、甄別、保舉、超擢,並將其形象地比喻為種植禾苗。教誨,猶如種植耕耘禾苗;甄別,猶如剷除雜草;保舉,猶如灌溉禾苗;超擢,猶如天降甘雨,使禾苗蓬勃生長。

為了論證自己的人才觀,曾國藩還從古人那裡尋找到了依據。例如他引《淮南子》說,“功勳可以通過努力來獲得,聲名也可以通過努力來獲得”;又引董仲舒的話說,“勤學好問,就會知識廣博;以道德標準行事,那麼德行就會日有所進”;還引用《中庸》的話說“別人花一分工夫,自己就花一百分的工夫;別人花十分的工夫,自己就花一千分的工夫”,以自己的加倍努力來獲得成功。

從曾國藩引證的這些的話來看,人才的培養可以歸結為一點,那就“勤勉”,以勤致名,即通過後天的勤奮刻苦學以成才,最終獲取功名。曾國藩的人才培養思想,可以從他對李鴻章的教誨中看出來。

李鴻章原本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當他得知曾國藩在江西征剿太平軍的時候,立即動身前往江西,希望能夠得到曾國藩的重用。但是當他到了曾國藩的軍營後,曾國藩並沒有立即接見他。李鴻章一等就是一個月。於是李鴻章通過在曾國藩幕府任職的陳鼐探聽消息。當陳鼐向曾國藩提起李鴻章的時候,曾國藩故意冷冷地說:“少荃是翰林,很了不起!他想來我這裡,恐怕他才高氣大,容他不下呀。也許回京任職更有前途呢!”

陳鼐聽出了曾國藩的話外之意,趕忙說:“大帥,這些年少荃經歷了許多挫折和磨鍊,已不同於往昔少年了。大帥何不給他一個機會呢?”

其實,曾國藩並不是不想接受李鴻章,只不過他知道李鴻章心高氣傲,如果不磨掉他的銳氣,將不利於他的成長。既然李鴻章誠心想來,曾國藩當然十分樂意。

李鴻章進了曾國藩的幕府後,曾國藩又藉機對他進行了各種磨鍊,使李鴻章消磨了部分銳氣和傲氣,最終成為晚清政府繼曾國藩之後的一大頂樑柱。

知人之明,既表現在知道他人的長處,還表現在知道他人的短處,李鴻章的長處在於聰明,有才華;短處在初步仕途,不免稜角太明,過於外露。正如曾國藩所說,“神采外騰”。所以曾國藩有意磨鍊他,使他能盡展其才,揚長避短。對於其他部下,曾國藩在指出其優點和短處,加以告誡。

曾國藩在評價淮軍名將郭松林說:“郭公治事氣足,而才不長,頗欠條理,難將多人,仍恐不克獨當一面。”郭松林後來參與“圍剿捻”,輕敵冒進,結果兵敗身死。

李元度是曾國藩的心腹,後帶兵打仗,曾國藩一直提心吊膽,因為他知道“次青實不能治軍”。李元度卻不服,率軍獨當一面,後來在徽州敗塗地,從此一蹶不振。

曾國藩評價劉銘傳時,說他“所長在果而俠,其所短在欠謀蓄”,因此責令其防守沙河,“教之以堅忍,正所以勉其海量,進之於蓄也”。

曾國藩在評價降將陳國瑞,說他“氣矜太甚,又其部下諸將不樂為用,終難獨當一面”;評價李鴻章之弟李昭慶,說他“未嘗多歷艱苦,恐其視事太易”。果如其言,陳國瑞因過於驕縱,終被流放;李昭慶隨曾國藩圍剿捻軍,一直也無太大建樹,最後只升到記名鹽運使,與他的兄長簡直是天壤之別。

知人用人,揚長避短,這是曾國藩的一貫做法。他將此計傳授給李鴻章時說:“凡教人,當引其所長,策其所短。”

03

有人才,更要學會駕馭

曾國藩的管理之道:做到這幾點,你也能成為優秀的領導

掌握大局的人,必須能夠駕馭下屬。曾國藩手下悍將如雲,有智謀者更是不計其數,想要將這些人收服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曾國藩駕馭人才的辦法就是軟硬兼施。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之前也是在曾國藩的手下任職的。劉銘傳生在民風彪悍的淮北大地,自然也沾染了這種氣息。他小時候就天不怕地不怕。18歲時,一個土豪到他家勒索,他父親和哥哥都跪地求饒。激憤的劉銘傳去找那個土豪報仇,那人欺他年幼,對他百般侮辱,劉銘傳二話沒說,就拿刀割下了那個土豪的首級。之後,他就聚眾為匪,在鄉里拉起了隊伍。

李鴻章奉曾國藩的命令招募淮軍,第一個就看中了劉銘傳,將他招入淮勇,給他的部隊命名為“銘軍”。李鴻章花了很多錢從洋人的手中購買了槍支彈藥,把銘軍裝備成為近代武裝。劉銘傳為李鴻章立下了不少的功勞。但是劉銘傳狂妄自大,讓李鴻章很是受不了。所以,當曾國藩借淮軍征剿太平軍的時候,李鴻章就將劉銘傳舉薦給了曾國藩,希望劉銘傳能在曾國藩的管教之下收斂一下。

在征戰太平軍的過程中,劉銘傳與另外一名戰將陳國瑞發生了爭執。曾國藩處理這個問題左右為難:劉銘傳是李鴻章的手下,如果自己處理的話,李鴻章的面子上不好看,而且劉銘傳的部隊裝備精良,在以後的戰爭中還要倚重他;如果不處理,兩人還是會繼續鬥下去,這不利於湘軍的穩定。

後來,曾國藩將劉銘傳叫來,對他進行嚴厲斥責,將他大罵一頓,使他心生畏懼,但是並沒有追究他的責任,放他一馬。這就是曾國藩的軟硬兼施,這一招確實收到了效果。劉銘傳與陳國瑞之間的事情平息了,劉銘傳也不再那麼張狂了。後來,曾國藩看到劉銘傳的戾氣逐漸消退,可以獨當一面的時候,就派他獨自到安徽北部去鎮壓太平軍了。

李鴻章借鑑曾國藩的做法,如法炮製制服劉銘傳。太平天國被鎮壓下去之後,他向朝廷保奏劉銘傳,委任他為臺灣道員。桀驁不馴的劉銘傳成為一個真正的將領,帶領檯灣人民奮勇抵抗法軍的進攻,將法軍擊退。1885年,清政府將臺灣正式撤道改建為省,劉銘傳被任命為臺灣第一任巡撫。

對於劉銘傳這種悍將來說,用得得當就是一把克敵制勝的利器,可是如果用得不當,則會給自己招來災禍。曾國藩用軟硬兼施的辦法,將劉銘傳馴服,使他為己所用,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04

學會禮賢下士

如果沒有賢才,國家則難以治理。曾國藩說過:“人才無求於天下,天下當自求人才。”曾國藩知道其實人才也需要一個能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人才有其自己的驕傲和自尊,所以求賢之人要在求賢時表達出對人才的尊重和求賢若渴之意。因此曾國藩才會說人才是不會主動提出來幫助治理國家的,言下之意就是自己應當像劉備三顧茅廬那樣,恭敬有禮地去請賢才出山。

曾國薄也確實是這麼做的。他曾說求才就應當“如白圭之治生,如鷹隼之擊物,不得不休”。白圭是戰國時著名的商人,善於迅速捕捉賺錢的機會,猛禽獵取食物同樣也是敏捷準確的,因此曾國藩認為,求才也一樣要準確迅速,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人才。

曾國藩在給胡林翼的信中曾說:“臺端如高山大澤,魚龍寶藏薈萃其中,不覺令人生妒也。”又說:“莊子雲:‘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閣下以一省為籠,又網羅鄰封賢俊,尚有乏才之嘆。鄙人僅以營盤為籠,則雀且遠引高翔矣。”意思就是你在一省之內選材,還有鄰省的賢才前去投奔,依然覺得人才不足,更何況我在營盤裡蒐羅人才呢?

很多才華過人者都有些古怪的脾氣,他們有自己的人生和追求,並非都會為了一個職位而喜不自禁,因此曾國藩所言的人才無求於天下也有一半是實情。

在《曾國藩御術》一書中,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

郭良燾是清政府駐外使節郭嵩燾的三弟,曾國藩也非常賞識他的才華,認為論學問則嵩燾第一,論才華則良燾第一,二弟倉燾則皆居其中。但郭良燾極愛他的妻子,不願意為此而兩人分離,所以總是婉拒不就。曾國藩為了能夠得到這位賢才,特意寫了一份信說:“知公麇鹿之性,不堪束縛,請屈尊暫臨,奉商一切。並偕仙眷同行,當飭人掃榻以俟。”

在信中,曾國藩言辭謙和,滿紙誠意,終於打動了郭良燾。他接到信後,不僅來到了湘軍的幕中,而且為表示敬意,他沒有攜帶妻子同行。

很快曾國藩又寫信說:“燕雁有待飛之候,鴛鴦無獨宿之時,此亦事之可行者也。”

曾國藩體諒他與妻子的恩愛之情,讓他回去與妻子相聚。郭良燾於是接受了曾國藩的邀請,決心出來供職,並很快成了曾國藩的得力助手。但是曾國藩依然對他關懷有嘉,或準他的假,讓他多回家或者將妻子接來,儘量不因為供職之事而影響他們夫妻的關係。郭良燾自然對曾國藩更為忠心,做事也更加盡職盡責。

很多人總是喜歡與自己的水平相當的人交往,人才的朋友自然也不是可以小覷之輩,因此曾國藩不僅親自選才,還通過其他人才的推薦來網羅更多的人才。在曾國藩的幕中經人推薦入幕的人很多,郭嵩燾推薦李善蘭,李善蘭又薦張文虎入幕,容閎則是李善蘭、張斯桂、趙烈文三人推薦的。這就是曾國藩所說的“以類相求,以氣相引,庶幾得一而可得其餘”。

05

用人最重要懂得放權

曾國藩的管理之道:做到這幾點,你也能成為優秀的領導

曾國藩在用人方面還有一個訣竅,那就是敢於大膽放權,敢於將手中的權力放給自己的下屬。有的領導人嫉賢妒能,生怕別人將自己的位置搶走,於是緊緊地抓住手裡的權力不放。曾國藩認為,既然用一個人,就應該給他足夠的施展空間,將權力放到他的手中,才能發揮最大作用。

曾國藩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是文官出身,對於帶兵打仗的事情不是很精通,必須依靠下面的將領。於是,他將手中的權力下放到招募來的人的手中,讓他們訓練士兵,指揮戰鬥,不必事事向他請示。他手下的人個個都有自己的事情做,都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因此個個都樂意為他效勞。而曾國藩則很輕鬆,只進行戰略規劃及組織建設,只負責考慮湘軍發展的大局,從來都不直接負責具體的事務。

當年,曾國藩決定訓練湘軍水師,他只是將這個計劃告訴自己的幕僚們,具體招募和訓練水師的任務都交給了彭玉麟、楊載福兩人。這兩個人都長於水戰,是這方面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這兩人的努力下,湘軍水師順利成立,成為與太平軍作戰的有力武器。彭玉麟、楊載福兩人也在率領水師與太平軍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得到朝廷豐厚的封賞。

其實,一個聰明的領導者不會大包大攬事必躬親,因為那樣會讓自己很累,而且做不好事情。他們會將自己的權力進行分配,下放到具體實施的人的手中,由其負責具體的工作,自己只操控大局。曾國藩就是這樣的人。他作為文官,擅長的是如何擴展湘軍,是如何從朝廷手中獲得湘軍應該得到的權利。在曾國藩的努力下,湘軍日益壯大,實力增強。

湘軍與太平軍最後的戰役就是圍攻天京。這是一場決定勝負的戰役,曾國藩十分關注,他親自到前線指揮部檢查工作。照理說,他是湘軍的統帥,在這場關鍵的戰役中,應該出來展現一下自己的指揮才能,指揮這最重要的一場戰役。但是,曾國藩沒有這樣做,他在檢查完之後堅持回到後方。他的部屬們請求他在前線指揮。曾國藩說,帶兵打仗不是我的強項,我留在指揮部肯定會干擾你們的指揮,那樣就會打敗仗。

曾國藩是一個成功的領導,他坐到了用人不疑,只要是有大才者,他都委以重任,絲毫不懷疑,也不害怕這些人功勞蓋過他。咸豐十一年四月二日,他在信中說:“潤帥與春霆信,勸其持重緩戰,雲開仗宜在四月中旬。弟信又欲急戰,餘則送鮑公渡江之後,一概不管,緩急聽其自主可矣。”幾天後,他又在信中說,對鮑超的一切調度,“此間不遙制矣。弟處與鮑信,亦不宜多主意”。

曾國藩手下最有名的兩個人就是李鴻章和左宗棠了。這兩個人都是朝廷的中流砥柱。曾國藩發現他們有大才,堪當大任,可以獨當一面,因此在任用他們的時候給予他們很大的權力。

咸豐十年四月,他讓左宗棠回鄉募得5800多人,建立了楚軍,隨後轉戰於江西、浙江。在湘軍發展到鼎盛的時候,曾國藩讓李鴻章自立門戶,創辦淮軍,作為湘軍的助力。同治元年三月,淮軍成立,當月,淮軍6500人抵達上海作戰。從此以後,湘軍就如虎添兩翼,對太平軍形成夾攻之勢,最終鎮壓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後來,左宗棠與李鴻章兩人的名聲日盛,甚至超越曾國藩,但是曾國藩對此並不在意。

總結

通過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到,身為一個領導,要想做到像曾國藩那樣出色,一定要明白,管理並非一件簡單的是,唯有做到下面這些,你才能帶領你的團隊無往不利。

  1. 善於“識才”是選拔人才最重要的基礎。能夠在眾人當中選出真正的人才並予以重用,才能提高自己隊伍的整體實力。若是忠奸不分、賢愚不辨,將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選拔上來,終將會壞大事。
  2. 知人用人,揚長避短。瞭解自己的屬下,並能將他們放在適合的位置上,讓其發揮出他們的才能。俗話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正是這個道理。
  3. 用人不能只採用單一手段。若是僅僅給予他們恩惠,則難免會讓他們有驕縱之心;若是一味採取強硬手段,則會激起他們的反叛之心。只有軟硬兼施,雙管齊下,剛柔並濟,才能讓他們真心依附。
  4. 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應該大氣一些,在用人的時候不能畏首畏尾,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行動權,讓他們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樣才能使他們的才華得以最大化施展,這樣才能充分地利用人才。若是領導者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則會使下屬感覺英雄無用武之地而另謀他就,那就真的是得不償失了。

做到曾國藩身上的這幾點,你也就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帶領你的團隊,走向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