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要超越自己,偏偏要關注別人:為什麼要學會《斷舍離》

--我們被整個社會消費的事物包圍著

前段時間看了山下英子的《斷舍離》,對我啟發很大。

我有一個毛病,就是當心情煩躁、鬱悶的時候,喜歡收拾東西。主要包括自己常待的住處、辦公桌以及辦公電腦裡的文件存放等。所以,我的辦公桌、電腦桌面一般情況下是比較乾淨的。

一張整齊的辦公桌、一幅純淨的電腦桌面……,尤其對於職場新人來說,能夠給人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明明要超越自己,偏偏要關注別人:為什麼要學會《斷舍離》

古語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對很多人來說,宿舍、辦公環境的整潔雖然談不上“掃天下”的重任,但是能夠反映一個人是否思路清晰、目標明確。

明明要超越自己,偏偏要關注別人:為什麼要學會《斷舍離》

每次整理自己的空間時,感覺就像是縷清自己的思緒。雖然看起來耗費了時間,但是煩躁的內心會慢慢的沉靜下來,然後在乾淨的環境下繼續開始未完成的工作。

因為有著與《斷舍離》描述的行為相同的習慣,當我看到這本書時,尤為親切。

原以為只是一本學習如何整理空間的書,其實它並不是流於表面上的扔東西。書中給我留下了很多印象深刻的認識,如這樣一則標題: “我們生活在‘事物隨意滲入生活空間’的年代”。

換在當下我們生活的環境來說,更為準確的表達應該是“我們被整個社會消費的事物包圍著。

互聯網的普及,各種購物的APP、短視頻,根據大數據的推送,甚至是跨平臺的推送,無時無刻地在吸引眼球。這些精準地推送,以致於我們在瀏覽查閱資料時,很容易偏離要做的事情,而時間不知不覺間隨之而去。

明明要超越自己,偏偏要關注別人:為什麼要學會《斷舍離》

生活在被消費事物包圍的時代,不上網也是不現實的。對於職場新人來說,建議妙招:

  • 在整潔的辦公桌上,羅列自己的要做事情的清單,放在鍵盤或者電腦屏幕的一側,時刻提醒著直接做事的目的,要達到的結果。
  • 儘量將手機放在視野範圍以外,來電話能接到就行,但是工作的時候不要看到。
  • 儘量使用純淨版的瀏覽器,只打開自己目前正在編輯的工作和對話框。

--明明要超越自己,偏偏要關注別人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不是要超越別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在《演員請就位》節目中,演員劉雅瑟和大家打招呼時說了一句讓現場年輕演員覺得非常的霸氣的話。

“你們都不是我的對手。”

明明要超越自己,偏偏要關注別人:為什麼要學會《斷舍離》

視頻截圖

但是又接著說了一句:“因為我要挑戰的是我自己。”

明明要超越自己,偏偏要關注別人:為什麼要學會《斷舍離》

現實中像演員劉雅瑟這樣看清自己的人只是少數,而更多的是人明明要超越的是自己,但卻偏偏選擇注視著別人。

“小李十一假期要出國旅遊了,我在想去哪找個景點打卡呢?”

“大學舍友辭職做了微商,看起來做的風生水起,我在猶豫要不要加入……”

“新來的同事正在報班學習尤克里裡,我也一直想選擇學習一種樂器。”

有些別人在做的事情,不管自己是做與不做,內心過度關注的話就會阻礙自己的成長。因為那些無法改變的事物對內心的影響,早已慢慢超過了可改變事物的影響。

一個人的能力有限,想做的不要太多。學會捨棄一些東西,集中精力學成一件事,然後在做其他的。

思維也是需要“斷舍離”,這也是“斷舍離”的最高境界。就像《道德經》中的“少則得,多則惑。”

著名作家雪漠在《雪煮道德經.第貳輯》中,從選擇“少”與“多”的角度作了解釋:

“少則得”,選擇很少、很專一的時候,往往可以得到一些東西;貪得太多,反而什麼都得不到。“多則惑”跟“少則得”相反,選擇過多,擁有更多,誘惑就會更多,反而會讓自己感到困惑,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鄭茂松在《微型的人生》中,也曾表達過:

雖然慾望少一點,但是絲毫不影響自己的工作、行動的力量,甚至還會增強。因為挫折會減少,不舒服、不愉快的感覺都會比以前少很多,這樣相對是比較健康的。

思維上的“斷舍離”不像物化外在的實物那樣容易做到,但是可以從縮減自己短期想做的事情,從三件縮減為一件,當然這並不是不做另外兩件事,而是在優先高質量地完成一件事,會更有信心的做第二件、第三件事。

見賢思齊是好事,但是更多地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生而為人,最好的狀態不是跟別人對比,而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明明要超越自己,偏偏要關注別人:為什麼要學會《斷舍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