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謹慎做事 謙虛而為

談到曾國藩的人生,人們更樂衷於他的勤能補拙,冰鑑相人,家書傳世。

他天資駑鈍,23歲才考取秀才,28歲以賜同進士出身,甚至專門有人做對聯諷刺他,上聯叫替如夫人洗腳,下聯叫賜同進士出身。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救社稷於水火,挽江山於危難,中興晚清,賜封一等毅勇侯,功高震主卻能全身而退,而且有一個善終。

雖說歷朝歷代都有功成身退的名臣志士,但如曾國藩這樣善始善終,甚至被毛澤東,蔣介石等都倍加推崇的人卻不多。

常言道:“老成不怕多,凡事應三思。”

而曾國藩能有如此成就,離不開他在為人處事上的謹慎而行,謙虛而為。

曾國藩:謹慎做事 謙虛而為


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

過分自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太露,勢必難保長久,富貴而驕奢,必定自取滅亡。

一個謙虛謹慎的人,不管做什麼事,都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風險降到最低。

清朝在吳三桂後,再沒有封過外姓王爺,太平天國之亂爆發,咸豐帝金口一諾,若有人平此亂,得再封王爺。

但是太平天國之亂,已不是滿清綠營這些正統官兵所能應付的了,眼看著大半個中國即將被攻陷。

此時曾國藩自組湘軍,興辦團練,節節克敵,天京合圍之後,李鴻章,左宗棠陳兵五萬於天京城外卻難以破城,清廷上下議論紛紛。

曾國藩為此不得不引起思考和注意,當攻克天京的消息傳到安慶以後,曾國藩立刻做出了裁軍不辭官的處理方法。

曾國藩是事實上的湘軍領袖,精神支柱,湘軍被裁後,多少人功名路斷,如果曾國藩也請辭,解甲歸田,必定造成清廷誤解,皇帝猜疑。

但是曾國藩自動解除兵權,自己還留在兩江總督任上繼續為國效力,遇軍事失利,便趁機推薦學生李鴻章自代,可謂謀事在先。

朝廷雖未兌現封王的諾言,卻封曾國藩為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當時,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不為過了。

事不在功高,有退路就行,曾國藩做到了典型的多策略,巧避嫌。

而事實在攻克天京,滅了太平天國之後的慶功宴上,有戲團助興,唱了一出司馬懿逼宮,曾國藩聽到心裡非常恐慌,馬上停了這出戏的演出。

可見曾國藩早就把富貴常蹈危這句話史訓銘記心間,懂得如何謹慎避嫌,保身有道。

謹慎做事,收斂鋒芒不是讓人失去積極的進取心,滿足現狀,而是一種永遠把自己放在最安全位置上的明智之舉。

知足天地寬,永遠不做別人的箭靶,在權力這把雙刃劍前,曾國藩用謹慎小心的態度面對這些差異,軍權適度,從而更好的保全了自己為國效力。

曾國藩:謹慎做事 謙虛而為


滿招損,謙受益

一個謙虛的人往往能保持正常的心態,在學習工作中不盲目武斷,更容易發揮自己的才智,離成功更近一點。

為官多年,曾國藩一直謙虛待人,無論對誰都不曾傲慢無禮,因為曾國藩知道謙虛的背面就是驕傲,那種自我膨脹的優越感會使你成為人群中的孤立者。

而這種謙虛而行的做法,正是曾國藩一直以來安身立命,事業有成的重要原因。

曾國藩初次進京時請教祖父給予教導訓示,祖父說:“爾的官是做不盡的,爾的才是最好的,但不可傲。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更好全了。”

意思是,你的官是做不盡的,你的才能是最好的,但是不可驕傲自負,驕傲自負帶來損失,謙遜虛心得到好處,如果你不驕傲自負就更好了。

曾國藩不僅自己牢記祖父叮囑,對家人兄弟依舊如此要求,在曾國藩家書中也反覆提及滿招損,謙受益,用來告誡幼輩子弟戒驕戒躁。

曾國藩從毫無背景到平步青雲,離不開恩師穆彰阿的提攜栽培,後來因鴉片戰爭的民族投降主張,穆彰阿被罷斥,而曾國藩的官位此時已經遠遠高於恩師。

曾國藩並沒有因為得勢而驕傲自滿,依舊懷著一顆謙虛低調的心,每過穆宅,總不免感慨一番,專程上門問候,恩師生日,也一定送來壽禮,穆彰阿去世之時,還帶著兒子專門前去弔唁。

在曾國藩看來,言談舉止中若總有不可一世的感覺,處處高人一等,久而久之傲氣養成,人生的衰敗也就由此開始了。

而謙虛退讓不是懦弱的意思,一個人追求享受,又不捨名利,處處想贏得圓滿,沒有一件事謙虛退讓,是不可能辦到的。

曾國藩為了避免自己兒子驕傲自滿,曾寫了副對聯置於大廳之上。

上聯: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讀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澤;

下聯: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鉅付兒曹。

家中不積錢財,也不為兒子置辦田產,也不留房屋給後人,避免後人滋生驕奢之氣,正是這樣良好的家教,使曾氏後人湧現了不少英才。

曾國藩一面執著實現自己的抱負,一面又善於自謙自抑,從不爭功搶勞,始終自視不足,虛懷若谷,最終安享晚年。

謙而不欺,立身之本。


曾國藩:謹慎做事 謙虛而為


無論一個人有多大的成就,多高的社會地位,謙虛做人的要求都是立身之根本,可見一個人若想每天都有進步,就要常保一顆謙虛之心。

謹言慎行,長久之道

謹慎是一種成熟的表現,任何一個有所成就建樹的人,奮鬥過程都具有這樣的思想。

俗話說,小心駛得萬年船,小心謹慎多一點,安全就會久一點。

湘軍攻克天京後,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被俘,在押期間李秀成洋洋灑灑寫下萬言悔過書,勸進書。

當時曾國藩擁兵十萬,太平天國大勢已去,簡直就是,走了半個洪秀全多了一個曾國藩的局面,曾國藩要想割地稱王並不是什麼難事,況且還有李秀成這樣的能人相助。

曾國藩本來非常欣賞李秀成的才華,但看完李秀成的自白書,曾國藩當機立斷將這個試圖策反自己的首逆處死。

不久朝廷就知道了此事,而李秀成已經命喪黃泉死無對證,再去追問曾國藩的動機也無異於井中撈月。

朝廷為什麼追問曾國藩的動機?曾國藩又為什麼殺人滅口?

這正是曾國藩如履薄冰的謹慎之處,所謂盛極必衰,曾國藩心知肚明。

滿清不會容忍曾國藩這樣的漢人勢力膨脹做大,而天京事件已將曾國藩的事業推向頂峰,這時候曾國藩敏銳的察覺到了危險的暗礁。

小心謹慎,不給自己留下任何把柄,曾國藩通過消滅證人,對朝廷示弱的方式,又一次獲得了對方的信任。

曾國藩不敢造反不是他膽小怕事,相反他是一個非常有膽識的人,不然也不會統帥三軍,和太平天國一較高下。

他的謹慎更多來源於自身的世界觀,它代表著安全穩妥。

曾國藩對“慎”字本身也有深刻的理解,曾言:“凡吏治之最忌者,在不分皂白,使賢者寒心,不肖者無忌憚。若犯此症,則百病叢生,不可救藥。”

他富貴之後,府邸旁邊有家打鐵的,一天到晚打個不停,曾國藩總覺得不好,怕朝廷懷疑他打造兵器,於是親自登門拜訪把打鐵的人勸走了。

可見曾國藩處處小心謹慎,生怕引來殺人之禍。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位高權重,本可揚眉吐氣,但他沒有這樣做,反而更加謹慎,給弟弟的信中說道:“募捐公事,老弟還是不說一句為妙,以免閒言閒語,招來無妄之災,以後無論去哪不干預公務應為第一原則。”

所以,位高權重的人,不能不對自己的行為特別小心,包括對自己家人的言語也應格外謹慎。

謹慎為懷也許並不是曾國藩成功的原因,但卻是曾國藩免於失敗的重要原因,在曾國藩眼裡,謹慎是劑良藥,萬事小心為好。

慎言慎行才可以做到立世,立名,立功,不慎則必輸,必敗,必毀。

智慧的處事方法都是經過冷靜研究的,越是困境混亂的時候越要注意這一點。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波瀾壯闊,倡導洋務運動,中興晚晴,身處滿漢官場,卻依舊全身而退,正應了那句話,做人當學曾國藩。

所以,面對物慾橫流的社會,應不斷涉取先賢的智慧,真正做到做事穩慎為重,做人謹慎而行,謙虛而為,切不可得意忘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