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爍教育方式上熱搜:挫折教育,不過是我不想讓你過得更好

“小包總”楊爍又一次上熱搜了。

這一次不是吐槽他油膩的演技,而是他參加真人秀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6》時,對兒子楊雨辰的教育方式。

不少網友們表示看了節目後,既心疼楊雨辰,又想起自己不幸的童年,每當楊爍對兒子大吼時,都不由出了一身冷汗。

楊爍教育方式上熱搜:挫折教育,不過是我不想讓你過得更好


楊爍在兒子的教育上是錙銖必較的。

“下車後,沒跟著我走同一個方向?”重新再走一次!

“衣服拉鍊沒拉好?走路姿勢不對?”馬上給我拉好!你給我從起點開始再走一次!

他無法容忍孩子生活中不完美的細枝末節,更無法接受孩子“犯錯誤”。

楊爍教育方式上熱搜:挫折教育,不過是我不想讓你過得更好


節目中的環節是嘉賓要住在自己選擇的房間。楊爍想選1號,楊雨辰選擇了5號房間,結果5號在目的地的最高處。

這次他們錄製節目的地點是在高原上,可以看出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都已經很勞累了。

楊爍對於兒子的“錯誤”決定非常氣惱,卻也不忘威脅兒子:如果你再不好好(腳尖朝前)走路,我就讓你從山腳下從頭來過。

旁邊的工作人員曾溫馨提示:由於房間在最上面,孩子還小,必要時爸爸可以抱著他上去。楊爍信誓旦旦:我絕對不會抱他的。果不如其然,他連拉都沒拉自己兒子一把。

而楊雨辰畢竟還是孩子,在他上山時,他的喘聲讓在屏幕這頭的我都十分心疼。

而在他身旁的爸爸,只想著“讓他承擔他應得的一切”。並且帶著賭氣式的懲罰:選擇了最遠的房間,哭你也要自己哭著走完。

楊爍教育方式上熱搜:挫折教育,不過是我不想讓你過得更好


楊爍不愛孩子嗎?他當然是愛的。

在孩子累得倒頭就要睡時,因為怕孩子感冒,他倒了一盆熱水給孩子泡腳。

只是在楊雨辰說水太燙時,楊爍還是不容分說地讓他把腳放進去。

這是一種“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愛,由不得孩子拒絕和反駁。

儘管楊雨辰全程不情願夾雜著害怕恐懼,楊爍還是強調他的教育主旨:他要培養的是一個有獨立性自主感,心懷感恩的男子漢。他就是要通過這種教育方式,也就是“挫折教育”,讓孩子成長。


01

現實中也有像楊爍這樣的父母。

他們害怕孩子“過得太好”,就要故意給孩子製造挫折,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然今後在現實生活中,一旦遇到點不順利的事情,孩子就會不堪一擊。

只是這種人為製造的挫折,不僅達不到父母想要的效果,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楊爍教育方式上熱搜:挫折教育,不過是我不想讓你過得更好


我的一個好友,在朋友面前永遠是開朗活潑的樣子。但是在她家中,簡直是判若兩人。

她在家裡不敢大聲說話,總是一幅唯唯諾諾的樣子。一次,我給她打電話約她出來玩,電話那頭的她,聲音好像一隻蚊子。

後來她和我說起她的成長經歷。她的父母都是那種吃苦耐勞的人,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他們也是秉承著不能嬌慣的原則。

他們從來沒有擁抱過她,在她取得了好成績後也不會誇獎她,更不用說平時了。

她小學時第一次考100分,她激動得把試卷放在餐桌顯眼的位置上。父親看到試卷,把她叫到跟前,對著高興的她直接潑冷水:一次100就驕傲成這樣?以前幹嘛去了!下次你肯定考不到100分。

而她的母親,在她生理期痛經時,第一時間不是安撫她,反而責怪她矯情:媽媽自己可是懷孕還在幹活。你這點痛都受不了,你就是生活得太好了。還有去把你的衣服洗了,看看你,沒有一點女孩子的樣,怎麼會把袖口穿得這麼髒。看以後,誰會想要娶你。

楊爍教育方式上熱搜:挫折教育,不過是我不想讓你過得更好


從此她不敢在父母面前吐露心聲,因為她知道任何情緒在父母那都得不到她想要的響應,反而只得到嘲諷和責罵。

她的父母總是對她不滿意,不管是學習成績,還是她現在的工作。她每次不自覺想要在父母面前表現良好,但是那從小到大被責罵的恐懼感,讓她更急著想做好,卻總是適得其反。

聽完好友的敘述,我才知道在朋友面前暢所欲言的她,在家中卻是被壓抑的存在。她恨不得自己變成空氣,這樣就聽不到父母挑剔的話語,看不到父母嫌棄的表情。

她苦笑一聲後,說:我的父母一直想通過這種方式,培養我的抗挫折能力,卻不知道我人生中最大的挫折,就是我的父母不愛我。我一直在和他們為什麼不愛我的疑問對抗,可是我找不到答案。我覺得自己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02

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在《養育的選擇》一書中,對挫折教育有一段詳細的描寫。

她說: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情感上,認知上思維方式上的全方位支持,通過父母的支持和引導,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父母製造挫折,而是一同面對。

挫折教育的核心是父母全方位的支持和愛。

楊爍教育方式上熱搜:挫折教育,不過是我不想讓你過得更好


大多數父母看到的是:現在我不教訓我的孩子,將來社會就會狠狠地教訓他。於是,在孩子犯錯時,正義感十足地批判或者體罰孩子。甚至,僅僅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就對孩子冷嘲熱諷。

陳忻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孩子從小體弱多病,容易感冒。而父母所做的不是給孩子提供充足的營養,讓孩子去適量運動,卻是在下雪天把他仍在雪地裡,期望通過這種挫折教育,讓他強健體質。

這種做法無疑是南轅北轍的。

楊爍教育方式上熱搜:挫折教育,不過是我不想讓你過得更好


我想起電影《奇蹟男孩》。奧吉是一個天生顱面發育異常的孩子。他在十歲之前,就做了二十七次大大小小的手術。只要是見過他的人,都會用“外星人”“怪物”形容他,好一點的形容詞就是“他的臉好像被火燒融化了一樣”。

奧吉是不幸的,身體缺陷給他帶來的不便,讓他要承受無數嫌棄和惡意的目光。

他又是幸運的。他的父母非常愛他。這份愛不僅僅是心疼,更是理解和尊重。

奧吉的父母通過行動,表情和語言表達愛意,他們讓奧吉認識到:雖然他的外貌和其他孩子不一樣,但是他是一個聰明勇敢的孩子。

楊爍教育方式上熱搜:挫折教育,不過是我不想讓你過得更好


因此,當奧吉十歲第一次進入學校遭遇了校園欺凌時,他害怕過,也一度想要棄學。他的父母始終和他站在一條戰線,最終奧吉憑藉個人魅力,在學校交到知心的朋友,也獲得眾人的尊重和誇讚。

其中有一幕,是奧吉聽到自己最好的朋友當著其他同學面說:如果我是奧吉,我寧願選擇自殺。

他的心都快碎了,然後跑回家決定再也不去學校。媽媽感受到他的情緒,想來問個所以然。但是奧吉拒絕開口,媽媽繼續追問,給了奧吉獨處的時間,並讓他任何時候想說了,就來找媽媽。她給了奧吉信任和尊重,而不是不顧孩子情緒,急切追問或者評價這有什麼大不了的。

父母的愛是孩子的鎧甲。對於孩子來說,家庭是他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這樣在外受傷後,他才可以回家療傷,好繼續下一次的探索。

如果家庭成了孩子第一個受傷的地方,父母的打罵不會讓孩子變得堅強,只會是孩子身上結了痂的傷疤。這傷疤一直在,提醒孩子在父母那所受的傷害。


03

陳銘在談話類節目《非正式回答》中提出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低自尊和高自尊。

楊爍教育方式上熱搜:挫折教育,不過是我不想讓你過得更好


每個人對自我價值的判斷都不同,而這個判斷的落腳點,是看個人對自己的存在依附於他人還是自己。

低自尊的人極度不自信,害怕周圍人對自己有不好的評價,拼了命想證明自己的同時,對自己卻有著極高的要求和極低的評價。他們害怕拒絕,不敢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更不敢維護自己的利益。因為他們覺得,一旦自己拒絕了他人的要求,即使是不合理的,對方就會扭頭而去。

陳銘說,低自尊者從小所受的教育,就是挫折教育。

因為沒有建構起強大的自我價值判斷體系,沒有從父母這得到強大的愛和支持,所以,低自尊者一輩子都在尋求肯定的評價。而這個評價的源頭,就在於父母。

楊爍教育方式上熱搜:挫折教育,不過是我不想讓你過得更好


兒童發展心理學巨擘艾莉森·高普尼克說:父母分為園丁式和木匠式兩種。

木匠式的父母,心中總有一把矩尺。孩子的言行舉止,必須要在父母規定的框架裡。木匠式父母善於精雕細琢:孩子必須要成為他們期望的特定的人。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事無鉅細都有要求,並且對看得見的特質非常苛求:學業,工作,婚姻家庭。而對於孩子內心的渴望和脆弱,則一律打上“矯情”的標籤。

高普尼克倡導園丁式的父母:給孩子提供營養豐富、安全穩定的環境,讓孩子自己創造無限可能的未來。

而園丁式父母的本質,是對孩子的愛和尊重。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恨不得傾盡所有。只是在面對親子關係時,更多時候想想“我可以尊重你”,好過“我怕你過得太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