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的存在,有何歷史意義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位於現在山西省忻州市雁門山中的雁門關,歷來就是以“險”而得名,還被稱為是“中華第一關”。古往今來,又有眾多文人墨客留下了關於雁門關的詩句,比如:唐代詩人李賀的“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包括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也有過相關的情節。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的存在,有何歷史意義

而雁門關之所以在歷史上這麼出名,肯定也是與其區位位置相關。

雁門關與寧武關和偏關,被合稱為是“外三觀”,雁門關所在地為忻州市的句注山,係為恆山山脈。因為恆山山脈將兩側的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相隔,這也使得雁門關的區位地勢趨於平緩,因此也就被作為是扼守彼此通道的理想之地。

漫長而又悠久的歷史之中,“兩關四口十八隘”共同組成了雁門關,但是雁門關也不是就是一處固定的地址,而關於雁門關的選址,往往都是把明朝作為一次分界點來看。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的存在,有何歷史意義

明朝之前的時候,主要受的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因此就把雁門關設在了西陘關的位置,並以大同和朔州承擔邊防和守衛京城的任務。另外,明朝的邊關九鎮中,山西北部就佔有了大同鎮和山西鎮兩地,由此也足可見其重要性。

到了明朝,又將東陘關作為基礎重新對雁門關進行了擴建,最終形成了以雁門關作為中心,以長城形成連接並且修築有堅固城堡和隘口的長度達到300多里的一條防線。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的存在,有何歷史意義

古代歷史中,此處一直就是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角力之地,更是兵家必爭之地。中原王朝得之,可以以此固守,阻擋住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侵襲劫掠;如果被遊牧民族攻佔後,也就意味著中原無險可守,隨時都有被大規模騎兵侵襲的可能。根據一項統計來看,光是在雁門關一地曾經發生的戰鬥就有上千次,這就更能說明雁門關位置的重要性。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的存在,有何歷史意義

從古代史開始追溯,當中原大地還處於戰國時代之時,趙國大將李牧就曾在此痛擊匈奴騎兵;西漢初年,韓王信外部勾結匈奴意欲反叛,結果劉邦親自出徵並在雁門關和匈奴的作戰中,最後被困於白登山;漢武帝時期,大漢王朝對待匈奴轉守為攻,名將衛青和霍去病就多次帶兵北出雁門關遠征匈奴。

唐末,中原大地又一次陷入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的時候,號稱為“兒皇”的後晉皇帝石敬瑭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將漢地的燕雲十六州劃給契丹。以至於是到了趙匡胤完成統一建立北宋之後,雁門一線還是繼續作為與遼國的分界線而存在。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的存在,有何歷史意義

說到雁門關的起源,最早可以從《山海經》中找到記載。《山海經》裡面記載的是,雁門山南邊的高柳一直就是中原和遊牧民族的交戰區域,書中記載的高柳境內有一座海拔兩千多米的雲門山,再結合相關史料後,也可以推斷出這座雲門山可能就是雁門山的前身。

還是從戰國說起,當時的趙武靈王於雁門山附近又設立雁門郡,到了秦國完成統一後,雁門郡主要負責管轄現在山西的寧武北部、朔平南部還有大同的東北部地區。到了後續的朝代中,雁門郡的範圍也是多有變化。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的存在,有何歷史意義

但是,歷史之中,關於雁門山和雁門郡並未有太多人在意,不過雁門關憑藉著自身無與倫比的重要地位,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且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