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生,深圳如何“補課”?

作為深圳旅遊地標之一,近日,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環評報告因涉嫌抄襲造假引發全網吐槽。

向海而生,深圳如何“补课”?

“造假門”不僅引來人民日報、央視關注,4月15日,生態環境部也明確表示,這一事件“性質十分惡劣”,已責成廣東省、深圳市生態環境部門依法嚴肅查處。

值得注意的是,除抄襲造假外,這一項目所涉及的深圳海洋旅遊“旗艦”項目——海上看深圳,還因規劃“遊輪開入紅樹林”,引發廣泛爭議。

而此前,這個特色航道項目被稱為對“發展深圳旅遊新名片”“塑造深圳海洋文化品牌”“提升深圳現代化國際化濱海城市形象”等均有重大意義。

向海而生,深圳如何“补课”?

項目地理位置示意圖 圖片來源:環評報告書

是的,深圳很容易讓人忽略的一個特質,就是它是一座海濱城市——儘管這座城市擁有260公里海岸線、海域面積達1145平方公里,從西邊的珠江口延伸到東邊的大亞灣,蜿蜒的海岸線包裹著大半個城市。

向海而生,深圳如何“补课”?

圖片來源:《深圳市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2018-2035)》

而如今,站在經濟特區成立40週年的門檻,深圳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喚醒它珍貴的海洋資源,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實際上,從2017年6月《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推進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再到半年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明確寫入“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兩年3次點名,從推進、支持到加快,深圳的定位日益清晰。

那麼,深圳準備好了嗎?

非典型海濱城市

“深圳人對大海充滿渴望,就算堵車5個小時也要到大梅沙去看一眼那蔚藍色的大海。靠海卻難親近海,這是深圳人的困惑。”北京大學中國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陳可石的話,可能說出了許多深圳人的心聲。

1983年,曾多次活躍在新中國外交舞臺上的“明華輪”退役,來到剛開始建設的深圳蛇口。

是年年底,這艘最初從法國人手中購入的豪華郵輪,被改造成集酒店、娛樂於一身的商業旅遊綜合體“海上世界”,坐灘深圳灣內蛇口海岸六灣,翻開國內海上游樂中心第一頁。

向海而生,深圳如何“补课”?

開業初期,嚐鮮的人群不斷湧入,創造了平均每天接待中外遊客9000人次的旅遊熱潮。

但好景沒能持續多久。上世紀90年代,由於發展需要,深圳開啟一波填海造陸高峰。“海上世界”周遭的海洋不斷被陸地取代,“明華輪”由此變成一艘不折不扣的“陸上之舟”。

新遊樂場所的建設,也分散了大眾的旅遊熱情。到上世紀90年代,“海上世界”遊客銳減,經營困難,於1998年12月正式關門停業。

填海造陸帶走的不僅是“海上世界”的流量。讓深圳當地人感受頗深的是,當年分佈在蛇口的海濱浴場次第關閉、填平,取而代之的是工廠與大型建築。也是從那時起,深圳灣的汙染開始變得嚴重。

2003年,深圳提出建設“美麗的濱海旅遊城市”。同年,改造後的“海上世界”重新開業。

兩年後,《深圳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05~2020)》通過專家評審。這一規劃提出的遠期任務是,到2020年將深圳建設成為“具有東方特色的一流國際知名海濱旅遊城市”。轉眼間,2020年已經來到眼前。

在隨後發佈的國際濱海旅遊城市建設意見中,深圳提出推進西部深圳灣15公里濱海岸線與東部濱海棧道建設,特別將位於東部的大鵬半島定位為“國際一流水準的濱海旅遊度假勝地”。

不過,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此前撰文指出,

總體上說,深圳海洋旅遊資源利用率很低,海洋旅遊效益還沒有真正發揮出來。“不要說與那些國外著名的海洋旅遊城市比,就是與大連、青島、廈門等國內濱海城市的海洋旅遊相比,也有明顯的差距。”

以2017年9月投入運營的“海上看深圳”為例,公開信息顯示,近兩年時間內,該遊覽線路總客流量僅逾4萬人次,影響“微乎其微”。而“大鵬半島的海洋旅遊一直處在不溫不火、缺乏亮點的初級狀態”。

由於深圳東岸分佈著大量紅樹林保護區,多年來,當地的基本政策是保護為主。在宋丁看來,強調保護當然是對的,但“以保護為名遏制正常發展並不符合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生態原則”。

向海而生,深圳如何“补课”?

圖片來源:《深圳市海洋環境保護規劃(2018-2035年)》

陸與海的博弈

浙江海洋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公共管理和政治學教授黃建鋼曾向城叔指出,深圳對“海洋意識”的缺乏,限制了其海洋經濟發展。

而深圳發展的另一面是,建市之初,“發展工業向海洋要地”的思想非常突出。

以深圳灣為例,常年關注深圳紅樹林的生物學研究員、林業高級工程師王勇軍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深圳灣經歷了三次大規模填海:

一次是保稅區填海,接近2平方公里,不少都是紅線保護範圍內的海域;

第二次是科技園包括濱海大道填海,大約10平方公里;

第三次是西部通道填海,填了約5平方公里,這還是經過了專家論證,最終採取了最小面積的填海方案。至此,深圳灣四分之一的海洋變成了陸地。

數據顯示,到2013年,深圳填海造陸面積至少為69平方公里,佔全市海域面積6.5%。這些新土地上相繼“長出”前海、蛇口、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寶安中心區等深圳主要經濟載體。而根據《深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深圳5年間還將填海50平方公里。

向海而生,深圳如何“补课”?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 圖片來源:深圳機場集團官網

也就是說,到2020年,深圳將向海要地近120平方公里,佔市區面積6%。

但填海造陸也帶來嚴重的生態問題。王勇軍指出,紅樹林保護區消失了一半,深圳灣陸地化非常嚴重。通過補種紅樹林等手段,近幾年深圳灣的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生態系統仍然脆弱。

不僅如此,生態環境部去年發佈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在全國61個沿海城市中,有8個城市近岸海域水質為極差,深圳即為其中之一。

即便如此,填海造陸並沒能得到有效利用。

2018年,國家海洋督察組反饋廣東督查情況,廣州、深圳等市填海成陸後空置嚴重。其中,“深圳大鏟灣港區項目2007年完成填海,436.14公頃陸域長達10年沒有項目落地,長期閒置”。

事實上,2012年出臺的《深圳海洋經濟“十二·五”規劃》中就曾坦承:深圳市海洋意識缺位,長期以來過於注重當期經濟價值,海洋開發利用密度過大,護海意識相對淡薄。職能部門及企業“重使用、輕規制”、“重經濟效益、輕生態效益”傾向嚴重。

去年,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國範圍內圍填海被全面禁止。即將於今年5月起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海域使用管理條例》同時規定,未經批准或騙取批准進行圍填海的,比照合法佔用海域應當繳納的海域使用金處20倍罰款。

喚醒“海洋意識”

21世紀被稱為“海洋世紀”。當前的一個重要背景是,我國正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擔負著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任的深圳,如何喚醒缺失的“海洋意識”?

向海而生,深圳如何“补课”?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總規劃師羅彥告訴城叔,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定位,意味著深圳將是“未來世界陸海開放型經濟體”,這將打破過去陸海之間的屏蔽,將陸海作為共同的空間。而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深圳需要對自身發展格局進行再定位。

非常現實的問題是,土地等資源受限愈加明顯的深圳,海洋資源重要性不可小覷。

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周軍民看來,紐約、倫敦、舊金山、悉尼等國際大都市都有大江大海與之匹配,深圳作為以技術創新立足的國際化城市,更“需要有海洋的配套和支撐來強健自己的肌體”,建設與世界一流城市媲美的發展和生活平臺,規避資源短板。

而先行示範區的政策利好,為深圳帶來了與其他海洋城市同場“競速”的可能。

深圳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廖明中等人提出,在海洋智庫和涉海人才體系建設上,深圳可以“代表中國構建海洋領域的全球話語權”。

深圳已有一些動作。在去年底中國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簽約後,深圳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將組建海洋大學和國家深海科考中心。其中,海洋大學被認為能夠與去年新成立的“海洋新城”產生融合、疊加效應。

向海而生,深圳如何“补课”?

但同樣需要正視的是,深圳海洋產業優勢尚不明顯。

2018年,深圳海洋生產總值達2327億元,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9.6%。相比之下,上海海洋生產總值已達9183億元,佔全市GDP比重達28.1%。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開啟的深圳新一輪城市總規修編,最大特點就是“海陸統籌”。根據當地媒體的說法,“這樣的定位前所未有,海洋在深圳未來發展中的權重可見一斑”。

不過,由於參與部門過多,有關海洋的規劃往往十分龐雜。去年,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規劃設計所高級工程師李孝娟等人研究深圳海岸帶規劃時發現,國內對海岸帶規劃時,海洋類專家與城市規劃類專家主導的規劃側重點不一,一方以海洋保護為主,一方則僅將海洋作為景觀資源及城市邊界進行考慮。

目前,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環評報告抄襲造假事件已進入立案處罰階段,涉事項目建設也被終止。

向海而生,深圳如何“补课”?

但其背後,關於海洋城市開發與保護的辯論遠未結束。對深圳來說,如何面對海洋這個課題,一切才剛剛開始。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