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會展業需要什麼樣的移動應用?

隨著移動網絡的普及,包括WiFi、4G網絡覆蓋率不斷擴大,智能移動終端設備銷量大增,移動互聯網可以輕鬆連接到每一個終端用戶。根據預測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7.9億人。預計到2018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將達到8.9億人。移動互聯已然成為商務活動的重要基礎條件。同時,移動應用的發展也呈現向平臺化和垂直化雙向發展的趨勢。一方面,互聯網巨頭通過超級APP大範圍的覆蓋用戶,圍繞自身資源打造生態平臺化產品,通過連接各類應用、場景,成為移動互聯的中樞。如通過支付寶可與購物、遊戲、視頻、旅遊、金融等多種應用和場景連接。另一方面,隨著行業互聯網化的進程不斷深入,帶動中長尾應用根據場景不斷裂變,向著垂直領域的專業化、精細化發展。如餐飲行業互聯網化根據用戶需求場景不同可以拆分出美食攻略、餐飲配送、餐飲預訂等多個細分場景。

在會展行業,互聯網化同樣也在不斷深入普及,越來越多的展會組織者和第三方開發商都在提供基於展覽和周邊服務的移動應用開發,移動應用已成為品牌展會不可或缺的標配之一。但究竟選擇何種開發工具,提供哪些服務方面,卻存在一些分歧。據筆者觀察,就目前大部分展會的移動應用來看,基本可分為工具、平臺、媒體這三種方向類型,當然也有把這三種方向結合起來的綜合性解決方案。筆者對不同的方向做了一些歸納:

一是以提供查詢展會信息、註冊報道等工具類的服務應用。對任何一個專業貿易採購商來說,這是低頻的特定場景應用。所謂低頻,也就是說可能只在展會期間打開,而大部分時間則不會打開。很多展會在工具應用層面做得很好,如慕尼黑體博會的ISPO APP、鑄造展的微信公眾號等。

二是以提供行業資訊為主的媒體類的服務應用。這種應用以垂直行業的報道、收集、整合新聞資訊為方向,試圖打造用戶高頻的應用。在展會媒體類應用中也有很好的案例,如CBME中國孕嬰童展覽會的“孕嬰童微報”。

三是以提供展商和觀眾的互動、傳播、商品展示的平臺類的服務應用。這種應用需要企業用戶的深度參與,以展會場景為鏈接點,同時突破展會的時空限制,保持用戶的持續關注是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在平臺類應用中同樣也有突出者,如瓦楞包裝展的“華印紙箱”微信公眾號。

那麼,對於一個展會組織者來說,究竟應該打造什麼樣的移動應用呢?筆者認為,開發一款應用至少有三個問題需要弄明白。

首先,市場定位問題,產品設計者要搞明白,這款應用的使用者是誰;能為使用者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如何解決;有沒有替代方案;為用戶帶來什麼樣便捷;如何推廣營銷?

其次,用戶體驗方案,使用者的使用場景是什麼;多久使用一次;哪些是核心功能;哪些是邊緣功能;便捷操作路徑怎麼建立,如何將功能分佈到頁面上,頁面應該是什麼風格樣式;最終UI方案如何呈現?

最後,程序員開發、測試,選擇何種開發方案;選擇APP,還是微信;開發成本如何;維護成本如何;運維成本如何?

就上述這些問題,當前大部分展會移動應用通常都選擇為專業貿易採購商為主要用戶群體。服務內容則包括:展會介紹,預先註冊,展商、展品、活動和會議查詢,基於展位圖的導覽等等,總體是為方便採購商瞭解展覽會、查詢展會和展商相關信息,以及快速入場。在用戶體驗方面,選擇工具類應用開發的較為普遍,對媒體和平臺類的應用,因需更高階的運營執行能力,相對成功者仍然較少。

對於如何實現開發這些移動應用,可以選擇通過開發APP,或者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但各自在開發成本、運營維護要求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別。為此,筆者將在後續的文章中詳盡解讀。

(作者繫上海展聯軟件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