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原油寶穿倉背後:理財產品,是天使還是魔鬼?

2019年炒股憑運氣賺的錢,2020年靠實力在原油上虧光了。

近日,因油價罕見跌為負值而引發的中國銀行“原油寶事件”持續發酵。在國際原油期貨價格跌破20美元后,一批投資人士認為歷史抄底時刻來臨,於是買入了中國銀行的原油寶產品。

殊不知,底下還有底。4月22日,中行發佈公告稱,20日WTI原油5月期貨合約CM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官方結算價-37.63美元/桶為有效價格。

中行原油寶穿倉背後:理財產品,是天使還是魔鬼?

這意味著,若投資者沒有提前進行移倉或平倉,抄底的多頭們不但虧掉了本金,還倒欠銀行的錢。簡而言之,這叫“穿倉”,指投資者賬戶資金在全部虧損後,依然無法彌補價格變動帶來的損失。

炒股的投資者都知道,即使一家上市公司退市,投資者面臨的最大風險是本金100%損失。原油期貨市場卻不同,隨著交易規則修改,原油期貨產品的價格可以跌為負值。假設你以1美元價格買入原油期貨,當價格跌為-20美元時,你的虧損不是1美元,而是21美元。

有人可能會問,為啥不進行實物交割?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這樣做法行不通。一方面,存儲成本高;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運輸和環保成本。

中行原油寶穿倉背後:理財產品,是天使還是魔鬼?

在原油寶穿倉事件曝光後,“抄底中行賬戶原油鉅虧”的話題在網上傳開。聯繫二級市場表現,4月23日開盤,中行開盤一度下跌超2.8%,截至收盤,收跌1.98%。股價下跌程度高於其它四大行,K線背後反映了投資者的態度。

部分投資者認為,中行原油寶合約設置存在重大缺陷。援引相關媒體報道,質疑有以下幾點:

一是移倉問題。當其它銀行提前半個月強制客戶停止交易或者遷倉時,中行未嚴格按照同行的普遍做法實施該措施。

二是保證金制度未具體執行。當客戶出現大額虧損後,中行沒有進行任何強制平倉操作。

三是交易系統不穩定。中行原油寶系統存在一遇波動就出現崩潰或者宕機情形。

四是沒有對客戶進行風險提示。當原油期貨出現暴跌後,中行原油寶產品的交易員是否執行風控存在疑點。同時,中行與投資者溝通方面存在不足,由於投資者未能意識到風險來臨,最終導致鉅虧。

五是風險等級產品認定問題。中行將原油寶產品與理財產品混在一起銷售,是否存在向風險等級不符合標準的投資者銷售。

六是刪除交易記錄。有投資者反映,中行原油寶操作界面內容被全部清空長達10小時。

回顧整個事件,部分投資者因風險防範意識不夠,盲目介入高風險金融產品是導致悲劇出現的原因之一。同樣,作為銷售的主體方--中國銀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事件背後也透露出中行風險管控存在短板以及售後服務意識淡薄等問題。

中行原油寶穿倉背後:理財產品,是天使還是魔鬼?

中行原油寶穿倉背後:理財產品,是天使還是魔鬼?

目前,網上有圖片顯示中行針對“原油寶”產品暴跌事件發佈了重要安全提示。在尺度上,一時間,網友們議論紛紛:“還有誰值得我們相信”、“應變策略有待提高”....從部分網友言論可以看出,評論充斥著擔憂情緒。

值得關注的是,類似於中行原油寶穿倉事件,其它銀行也捲入過理財產品糾紛事件。

中行原油寶穿倉背後:理財產品,是天使還是魔鬼?

據新華網曾報道稱,平安銀行某支行理財經理推薦一款投資黃金的理財產品聚金寶給投資者姚女士,在不到1年時間裡,其50萬的賬戶虧損到只剩下1萬。

中行原油寶穿倉背後:理財產品,是天使還是魔鬼?

另據新民晚報報道,2016年,金女士與其姐夫經理財經理推薦,在上海銀行某支行購買了100萬元的“財通”理財產品。產品到期後,不但沒拿到承諾的利息,連同本金還虧損十幾萬元。這位投資者後來才知道,買的是投資股市的理財產品而不是國債,但理財經理當初沒有明確告知。

在繁榮的金融市場,理財產品形式多樣,讓投資者看得眼花繚亂。但部分投資者因知識不全面,更多情況下是在理財經理推薦下購買。然而,由於部分銀行網點風險控制不力、內控機制不健全,導致理財產品爆雷事件頻頻發生。

一般人看來,理財產品等同於銀行存款。其實,它是一種兼顧風險與收益的投資標的。在理性面前,理財產品是天使;在貪慾面前,它會變成魔鬼。

因此,對於投資者而言,不能以收益率高低評價一款理財產品,相反,越是收益率高的標的,風險係數越高。對於銀行而言,在拓展金融業務之際,也要評估其產品的合理性。如果銀行過度看重利潤而忽視風險,不僅會影響本行聲譽,更會侵蝕自身成長基因。


本平臺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轉載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後臺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覆並刪除處理。

中行原油寶穿倉背後:理財產品,是天使還是魔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