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瓷器:窯多、種類多、民間精品多

明朝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窯場數目空前增多,明朝的陶瓷製造大大地超過了以前歷代,陶瓷業大規模發展。

由於制瓷工藝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實行"官搭民燒"制度,工匠完成官方規定的任務後,可以進行自由經營,客觀上對手工業工人的積極性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明朝民窯不僅產量超過官窯,而且燒成了許多高質量的可以與官窯相媲美的瓷器。

那麼明朝的瓷器,又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明朝瓷器:窯多、種類多、民間精品多

明瓷與清瓷因為時間間隔近,所以器型上無甚差異。但從瓷器紋飾上來說,明清兩朝瓷器是各有特點的。

明代瓷器紋飾,往往講求清秀雋逸,所以畫面有留白,繪畫之處不一味追求複雜繁麗,雙勾平塗,以簡單之法描繪場景,意境深遠,尤其是永樂與宣德年間的青花瓷,更是精美絕倫,創造了後世一瓷難求的盛況。

明朝瓷器:窯多、種類多、民間精品多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胎釉結合度。

明瓷工藝精細,胎釉融合,瓷胎緊密堅實,釉面或輕薄或厚重,都是渾然天成,瓷胎與釉面結合得非常好,尤其是青花瓷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而清瓷的瓷胎與釉面則較難做到這樣,特別是在青花瓷中,因為後期缺了蘇麻離青,仿蘇麻離青瓷器過猶不及,工藝略有粗糙變化,胎釉也往往有分離趨勢,結合得不如明瓷緊密。

明朝瓷器:窯多、種類多、民間精品多

明代瓷器特徵:

造型——一般都顯豐滿,渾厚,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

胎體——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顯;正德以後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別明顯,胎體更為厚重粗糙,民窯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紅"的現象,俗稱"黃溢"。

釉面——最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瓷器中,大多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始末。

明朝瓷器:窯多、種類多、民間精品多

款識——明代以前,景德鎮瓷器多不署款。永樂以後,開始在官窯器上書寫本朝年號款,干支款,圖記款等。多以青花書寫,兼有暗刻,凸印等。  

明代瓷器的款識形式一般以書寫為主,極少有刻印的。

前人總結的明代瓷器款識規律是: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

明朝瓷器:窯多、種類多、民間精品多

明朝作為一個和平的朝代,資本主義的萌芽已經出現,所以工商業製造業空前發達。但是由於海禁政策,導致了明代的瓷器遠銷海外的機會比清元二朝都要少,實在令人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