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內循環型經濟應是中國後疫情主要經濟新業態

2020新冠肺炎疫情正在世界蔓延,至今除了中國已完全控制住了疫情並全面復工以外,其他國家,尚處於混沌狀態。以美國、歐盟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被新冠病毒折磨得已經失去活力,如今依然束手無策,由於這些國家政府對疫情的漠視,民眾自以為是的矯情,疫情什麼時候能夠控制還真是一種懸念,儘管各國政府都在準備復工,但病毒病可不聽人的指揮。

而以印度為首的南亞、東南亞、拉美、非洲這些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國家的疫情則正在發展中,這些地方存在很大的變數和不確定性。

即使疫情得到全面控制,以美國為首帶動的對中國的打壓恐怕會進入一種新階段,像以前那樣指望通過外銷帶動需求的模式恐怕行不通了,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做好調整和應對預案。

當然,與其他任何國家不同,中國是14億人的巨大市場,現在不但是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也是全球第一大潛力市場,隨著中國中產階級的規模擴大和脫貧攻堅戰的實現,中國消費的增長潛力是非常巨大的。市場空間來自兩大塊,一是自身既有的市場份額,二是疫情前被國外產品和服務佔領的市場份額,正好可以利用疫情導致的市場暫停的空白期奪回來。

其實,這種苗頭已經有了。自新冠疫情之後有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那就是各地的縣、市長都開始走向前臺,站在了短視頻的鏡頭前或直接坐在直播間為當地的農特產帶貨。甚至,最高領導人在剛剛視察陝西時就走進了當地的帶貨直播間,並說了一句語重心長的話:電商,在農副產品的推銷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是大有可為的。

這些變化既是精準扶貧的國家發展需要,也是直播電商在2019年的發展和新冠疫情爆發促發了這一切。可以預見,隨著後疫情時代大家生活習慣的改變,隨著5G的加速商用,中國電商經濟內循環的進化將加速。通過進一步細化國內市場,在國內市場建立更多更加直接的連接,從而加速經濟的內循環,開發國內市場潛力。

這些必須依賴新型消費來實現經濟轉型。新型消費主要是指文化、休閒、旅遊、健康、教育、信息、環保和新能源等方面的消費。新型消費的實現途徑,主要是通過“互聯網+”進行渠道創新。“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業態。


新型消費渠道拓寬與服務方式結合政府的引導,一種以內循環為主,城市和農村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相融合的業態將呈現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