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經常用否定句

為什麼佛經常用否定句

“如是我聞”這句常用在佛經的首句,意思是“我是聽佛祖這麼說的”。此文開篇,我也用這一句,意思是我所寫的都是古今哲人、學者對佛學、哲學、科學的研究成果,加上自己的感悟,整理而成。

有人說,為什麼佛經晦澀難懂?為什麼不翻譯得通俗易懂?鳩摩羅什、玄奘等人難道不想讓更多的人接受佛法嗎?顯然不是。佛經難懂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梵語音譯,要解釋其願意相當困難。比如“般若”一詞,類似智慧,但又不是一般的智慧,只有佛才能擁有的智慧,沒有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難以體會,更難以描述,故直接用音譯詞“般若”。類似這樣的詞很多。

二是佛經中很多這樣的句式:“名**,而實無**,是名**”,好象繞口令,又好象自相矛盾。但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無法描述,只能採取這種近似的說法。比如,我們眼前的世界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感應出來的集合體,真正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後面有機會再說。單說一個眼根,我們看到的五光十色,只是一段光波通過眼睛這個處理器反映出來的顏色而已。紫外線和紅外線是人類感受不到的,但有的動物能感受到。即使同樣的人類,每個人眼睛的視網膜結構略有不同,所投射出來的世界並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差別巨大。比如你要對一個色盲講清紅色是怎麼一回事有多麼困難,最後你只能說,這種紅色其實是空的,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種波,為了給有情眾生方便說法,暫且將這段光波通過人眼處理所呈現出來的顏色命名為紅色。也就符合這樣的句式“名為紅色,而無紅色,是名紅色”。這還只是我們人類大部分人都有近似的感觀,描述都如此困難,更何況未知的世界。

第三,佛經裡常出現否定詞,比如,僅有260個字的《心經》裡,就有諸如:“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裡面很多“不”、“無”就是否定詞。否定詞多的原因也是因為表述困難,只能採取似近的說法,任何肯定的說法都是錯的。比如圓周率π,是多少?你只能說既不等於3,也不等於4;既不等於3.1,也不等於3.2。你還可以將小數寫得很長很長,但就是無法用語言準確地說出,只能用這種逼近準確的方式來說明。雖然對它無法準確地描述,但它在數軸上卻是一個固定的點。一個固定的點尚且難以描述,更何況抽象、虛空的世界。所以禪宗說:“開口即是錯”,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同一理也。

為什麼佛經常用否定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