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第18課《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課內練習題答案解析

一、本文記述了作者跟隨攝製組在各拉丹冬遊覽的經歷。理清文章的脈絡,複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見所感。

答案:作者循行程寫了兩天的活動,以第一天的見聞為主。採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從安營在各拉丹冬雪山腳下,到駛過冰河,最後進入冰塔林。

隨著立足點和觀察視角的變化,作者筆下的景物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在營地遠眺各拉丹冬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壯、變幻莫測;在礫石堆上四顧,突出冰峰的晶瑩、冰河的遼闊和整個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發現其圖案的難以名狀;進入冰塔林,特別是身處冰窟,細看千姿百態的冰體和冰山的裂紋、皺褶,突出其晶瑩純美,閃閃生光;第二天重返冰河,聽到陽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聲。

隨著行蹤和景物的變化,作者“所感”也發生著變化。遠眺望雪山時,感到雄偉和神秘;張望冰峰和冰河,感嘆造物主的創造力;身處冰窟,感慨自然永恆的存在和漫長的變化;傾聽水聲,想象即將演繹出的長江的故事。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18課《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課內練習題答案解析


二、作者是怎樣描寫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試結合課文內容具體分析。

答案:作者對冰塔林的描寫有詳有略,略寫時一筆帶過,詳寫時細緻刻畫。從描寫自己身處冰窟的感受開始,寫到冰風的呼嘯與川流不息,然後詳細描寫冰體的千奇百怪、美不勝收。作者在描寫冰塔林時非常注意把主觀的感受、想象與客觀的描寫融在一起,往往從眼前的景物出發,做時間維度上的延展。如對冰窟和冰風的描寫,突出異樣的“溫暖”感受,既寫風的“掃蕩”更把思緒飛到洪荒之始,感喟於自然的永恆。又如描寫冰塔林和冰川,雖然以“寫形”為主,卻很少對其形態做過細的描寫,而是用精短、準確、形象性強的詞語連續帶過,很好地表現出冰體形狀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時又暢想眼前奇景的形成過程,主客觀融為一體。這樣的寫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賦子文章獨特的韻味。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18課《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課內練習題答案解析


三、作者多次寫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噁心,甚至覺得“要死了”,這些內容與文中的寫景有什麼關係?產生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答案:1、作者反覆敘寫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體狀況,從側面寫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環境的艱險,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見”的獨特性。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作者的身體狀況構成了文章一條潛在的線索,隨著身體狀況越來越糟糕,作者對各拉丹冬的感受與理解卻越來越細緻,想象也越來越富有詩意。

2、這樣的寫法,使讀者體會到作者的樂觀與堅強,也讓文章顯得更親切、真實、可信。作者在身體的痛苦中堅持行走、體驗甚至考察,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難美和悲壯美的色彩,給讀者的閱讀感受也超越了“觀賞自然”的範疇。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18課《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課內練習題答案解析


四、聯繫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並回答括號裡的問題。想一想,這些句子在表達方面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1.這一派奇美令人眩暈,造物主在這裡盡情賣弄著它的無所不能的創造力。

(這裡的“眩暈”和“賣弄”是什麼意思?傳達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答案:“眩暈”原指一種症狀,感覺到自己或周圍的東西旋轉,這裡指“浩浩蒼蒼”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該看什麼;“賣弄”原指有意顯示、炫耀,含貶義,這裡指大自然的無窮創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現得淋漓盡致。這兩個詞表現了作者面對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於人與自然的對比而產生的對自然的敬畏。

2.風一刻不停地呼嘯,辨不清它何來何往,

彷彿自地球形成以來它就在這裡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紛紛揚揚地掃蕩著,又紛紛揚揚地灑落在河灘上、冰縫裡。

(刪去加點的部分,全句的表達效果會有怎樣的變化?)

答案:刪去加點部分後,全句就只是對眼前景物的實實在在的描寫,缺少了對自然漫長曆史和永恆運動的想象。沒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韻。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18課《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課內練習題答案解析


3. 端詳著冰山上縱橫的裂紋,環繞冰山的波狀皺褶,想象著在漫長的時光裡,冰川的前進和後退,冰山的高低消長,這波紋是否就是年輪。(作者是怎樣描寫冰山的裂紋和皺褶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案:作者並不去詳細描寫冰山裂紋和皺褶的形狀,而是由此寫到關於冰川、冰山形成變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皺褶想象成樹的年輪。這樣的寫法能讓讀者聯想到眼前景物“背後的故事”——大自然漫長、反覆的變化,並由此認識到:這冰山、冰川其實是大自然歷史的一部分。

這幾個句子在描寫眼前景物的同時,都不停留於具體的描寫,而是將筆觸宕開,抒寫作者的想象與感觸,將讀者的思緒引向時間的遠處或思考的深處。這樣的寫法虛實結合,主客相融,帶給讀者一種富於厚度和深度的美。


五、答案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