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朱元璋對元素週期表做出了巨大貢獻?歷史背景是什麼?

觀景說史


朱元璋和元素週期表本來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常人的思想也不知道堂堂帝王,也不是物理或者是化學家,為什麼對元素週期表有貢獻。

其實說來這是一個笑話,朱元璋是明朝少有的幾位比較有魄力和能力的帝王,在位期間,做了不少的制度性的規定,也知道為什麼,也可能是為了方便。當然這個習慣也被帶到家族的管理上。要知道天子可都是後宮佳麗三千,可不像尋常人家的三妻四妾,兒女的數量也是一個相當大的數量。

朱元璋一共有26個孩子,文化水平並不高的朱元璋給自己的每個孩子留了20個字作為輩分的區別,這樣一下就知道誰家是誰家的孩子嘛方便。事情到這裡並沒有結束,同時朱元璋還規定,取名字的第三個字的偏旁部首要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順序來!!

要知道,後代的名字是不能和自己祖宗和祖輩從重複的,那是對祖宗的大不敬,是萬萬不行的。但是要知道光你自己就有20多個孩子呀,孩子的孩子,孩子的孩子的孩子,早晚有一天這些個字會用完呀,那怎麼辦?要知道當時字典裡面的字可是遠遠不及現在字典裡的字數量多的呀。

怎麼辦?也簡單,造字!“鐳”,“鈮”,“鎘”,“鈀”這樣奇怪而又生僻的漢字就被硬生生的造出來了。等到元素翻譯出來沒有對應的漢字的時候,大家就想到了朱元璋的這個偉大的決定,一下子解決了一個學術上的問題。這就是朱元璋和元素週期表的“密不可分“的聯繫。





緣禦寒


事實上,朱元璋並不知道元素週期表是啥關係,也談不上對元素週期作了多大貢獻,只是他的一項祖訓為後人表述元素週期表提供了方便而已。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朱元璋作為一個貧農出身的皇帝,特別害怕自己的子孫也吃自己吃過的苦,所以想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替子孫想好,這不僅包括設計一套可以長久的政治制度,還包括一些特別的小的事情,比如說起名字。

朱元璋感覺自己的後代不斷開枝散葉,起名字肯定會越來越困難,畢竟好名字就那麼多,不能讓後代為了起名字勞心勞力,所以他乾脆以祖制的形式,規定了後代怎麼取名字,具體來說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來為後代輩分排順序。他有26個兒子,每個兒子定了一個輩分表,每個表20個字,從他的孫子開始依次向下起名字。”

所以朱氏家族名字一般有三個字,其中第一個,第二個是朱元璋規定好的,第三個則要符合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剛開始這套規則運行的很好,可是到了後面就很麻煩了,因為朱氏子孫越來越多,而暗含五行的字就那麼多,沒辦法朱氏後人就開始造字,各種稀奇古怪就這麼相繼出現了。

而元素週期表傳進來的時候,上面也是各種生僻字,專家感覺不好翻譯啊,恰好有那麼幾個精通明史的,老朱家的名字裡面有一個帶金屬旁的漢字,剛好可以用過來,於是專家從中挑選了一部分合適的字,填進了元素週期表,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元素週期表了。

所以,朱元璋沒有特意為元素週期表做過什麼,也不知道元素週期表為何物,只不過是我國在引進元素週期表時,“懶省事”的從他的子孫名字中選取了一部分漢字。


文史並蒂


朱元璋是一個能幹的人,會帶兵,會打仗,會當皇帝,開創了大明王朝,還是個化學家……What?化學家?Are U kidding?真不開玩笑,在網絡上,也有人開玩笑說,朱元璋乃是咱們中國的化學教父。當然了,這也可能是一個美麗的巧合。


引語

他還是個責任心爆棚的家長,可謂是為了子孫後代操碎了心。按照他的設想,把任何能想到的條條框框都規劃好,讓子孫們照著執行就好了。就連取名字也不例外。

喏!先來看幾個明朝王爺的名字:

朱公錫、朱慎鐳、朱同鉻、朱同鈮、

朱在鐵、朱在鈉、朱均鈈、朱奉鎇、

朱成鈷、朱成鈀、朱恩銅、朱恩鉀、

朱帥鋅、朱寘鑭、朱徵釙、朱效鈦、

朱效鋰、朱詮鈹、朱彌鎘、朱諟釩

……

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朱元璋給後代命名方式

眾所周知,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爸名為朱五四,爺爺朱初一,曾祖朱四九,高祖朱百六,五世祖朱仲八,都是用出生日期命名的名字,在元朝,只有最底層的百姓才這麼取名。

朱元璋登基當皇帝后,對這些名字深惡痛絕,生怕自己的後人也取出這樣的名字。

於是朱元璋就派人給自己二十四個兒子侄子寫了二十四首五言絕句,比如,太子是:

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

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燕王是:

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他要求皇室子孫起名時,名字的第二個字必須按照詩的順序往下排,其實就是字輩了。

比如,燕王的後代名字是這樣的(這些人後面都做了皇帝):

朱高熾(仁宗洪熙皇帝)→朱瞻基(宣宗宣德皇帝)→朱祁鎮(英宗正統/天順皇帝)

→朱見深(憲宗成化皇帝)→朱祐樘(孝宗弘治皇帝)

你可以對照上面的詩查看。朱元璋給自己的子孫發明了一套取名字的規範表。名字的第二字是他定好的輩分,這個倒不算稀奇。而第三個字就有意思了,這個字必須要有一個五行的偏旁,按照輩分沿著木、火、土、金、水的順序世代相傳。比如朱棣系的後代,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深→朱祐樘。不得不說這個規範初衷還是不錯的,也很有新意。不過朱重八老兄有一件事情沒料到,那就是他的後代們繁殖能力太強了。

最初他的兒子、孫子們名字取的還都是不錯的。比如他的兒子們名字都是木字旁的,朱標、朱樉、朱棡、朱棣等。他的孫子輩們名字也算可以,可是越往後他的家族越龐大,人也越多。取名字的時候字還不能跟祖輩一樣,那麼可用的常見字就越來越顯得不夠了。

於是乎各種生僻的帶著五行偏旁的字就都被翻了出來,這也是為什麼明朝很多皇子子弟名字都很奇怪,字很生僻怪異,因為還有很多字都是他們為了取名字而專門臆造出來的。

木是五行之一,朱元璋決定,皇室子孫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就以五行當偏旁。

他兒子是木字旁,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

木生火,孫子就是火字旁,

火生土,曾孫是土字旁,

土生金,玄孫是金字旁,

金生水,五世孫是水字旁,

水生木,六世孫又回到了木字旁。



以此類推,朱元璋定好了他後代名字的偏旁。這下,朱氏子孫能起出高大上的名字了吧?可惜啊,朱元璋忽略了一點:

然而,朱元璋沒有考慮到,朱氏家族生育能力太強悍,依據史料文獻,永樂年間,宗室人口127人,到嘉靖八年,已是8203人,萬曆二年三萬餘,三十年後,到萬曆三十二年,發展到八萬人以上。雖然中華漢字很多,到了後來,甚至連“鋸、鏟、錐”這種工具的名字都用上了,可還是不夠。

但是也不能違背組訓啊!怎麼辦?造字唄!

後來“錫、鐳、釩、鈷”等等等等的“新字”被造了出來,這些後代們也不知道這些字是什麼意思,不過不管了,只要有五行元素就可以了。這麼做直接帶來一個結果,那就是一些已經不被用到的生僻字,甚至有些很要失傳的字都被明朝皇室選了出來,提高了曝光率從而保證了這些字後來被選入了《康熙字典》,並且流傳至今。

元素週期表和朱元璋有什麼關係?元 素 譯 名與朱元璋子孫名字巧合

朱元璋這個化學界的“先知”,讓他的後代創造了這麼奇葩的名字;而數百年後的另一個化學天才,更使得朱氏子孫的名字“流芳百世”。這個人叫徐壽,清末著名造船家、化學家、翻譯家……總之,就是個全才。

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明了元素週期表,我國近代科學家、化學啟蒙者徐壽則將元素週期表引入到中國。

但是在翻譯元素名稱的時候,徐壽遇到不小的問題。他翻譯的準則是以化學元素的英文名稱的首字母代表這個元素的發音,在漢字中找相同音的漢字,這個漢字又能代表每個元素這個系的特色,但是找能夠代表元素的漢字是一個大問題。

當時,化學元素週期表剛傳進中國,又是化學家、又是翻譯家的徐壽,自然就擔當起了翻譯元素週期表的工作。

這些元素中有幾樣是徐壽知道的,比如金銀銅鐵錫。他發現這些元素都是金屬,名字還都是金字旁。於是他就定了一條規矩:

所有金屬,翻譯的時候都用金字旁。除了金屬,元素中還有一大類是氣體元素。他又自然而然地定了第二條規矩:

所有氣體元素,翻譯的時候都用氣字頭。剩下的呢,就都用石字旁。字不夠用!而且元素不像明朝皇室可以用常用字來命名,以免產生歧義,比如假使某個元素叫“錢”,那“用很多錢打造了一柄寶劍”,這句話到底幾個意思?

除了那些“古已有之”的元素,徐壽只能用一些生僻字來翻譯這些元素。徐壽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足夠的生僻字。

據說直到有一天,他翻開了《明史》。看到了那些王爺的名字後,大喜過望,立馬根據元素英文名的諧音選出了適合的字。金屬這一塊算是解決了。

但在石字旁和氣字頭上,再也沒有人能幫得了徐壽了。但是那些明朝皇室的名字給他增添了信心:既然明朝皇室可以造字,我徐壽憑什麼不行?

於是,他就按照他自己定的規則填補了全部元素週期表,只有兩個是例外:

一個是汞,雖然是金屬,但沒有用金字旁,因為汞是液態的,而且這個字古已有之;另一個是溴,非金屬非空氣,本應用石字旁,但它的形態一般是液體,所以改用三點水。

比如元素週期表中第11位元素鈉的化學符號是Na,是一種鹼性金屬,而徐壽發現朱元璋第五個兒子的後人中有一位叫做朱在鈉的,這一個“鈉”字便可以使用,一來這個漢字的金字旁可以反映該符號所代表化學物質的物理性質,二來Na與“鈉”同音,讀起來也便攜好記。

從此,每當有新元素被發現,中國人都會按照徐壽的規定來翻譯。比如在2017年5月,中國科學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確定了四個新元素的中文名,分別是:

全都是按照徐壽規定的偏旁翻譯的。而到了現代以後,因為這些字的偏旁都是帶著金木水火土的,在現代化學、醫學等學科傳入中國後,很多元素的翻譯,為了形象就直接採用了這些字。可以說,朱家的子孫名字可以編成一個元素週期表。

結語

科學術語的規範化,有賴於學術傳承及自由討論,不是偶然受某種東西(如所謂“朱元璋家譜”)啟發即能實現的。

朱元璋給子孫後代定下了“金木水火土”的命名規則,而元素週期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金屬元素。於是徐壽翻譯元素週期表時,也不約而同的採用了金字旁的字,於是,巧合就這樣產生了。

元素週期表裡包含許多金屬元素,而在中華文化中,又多以金字旁來構造與金屬有關的漢字。與其說是偶然,不如說是人類文化對自然萬物認知上的必然。

而徐壽將這些漢字運用於元素週期表上,加強了這些生僻字的運用和傳播。

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張化學元素週期表,徐壽功不可沒。而誰能想到,這張表裡也有朱元璋的巨大貢獻呢?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朱元璋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是中國史上從最底層人民攀上皇位的人之一,而這樣的“真龍天子”少之又少,除了朱元璋僅有一人,那就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

朱元璋當過乞丐,要過飯,原名還叫作朱重八,是一個出生日期就是名字的稱呼。這樣的名字在朱元璋一家體現的淋漓盡致,他爸叫作朱五四,爺爺叫作朱初一,爺爺叫作朱四九。

這樣的名字在我們後人看來只是覺得可笑,可是在當時,那卻是社會底層人民最真實的體現,他們不配擁有名字,隨便有個稱號即可。

所以,當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後,他對子孫後代的名字很是重視,就怕後代重蹈覆轍,走上數字即名字的道路。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朱元璋最終制定出了一個關於子孫名字的標準,給自己的二十四個兒子侄子寫了二十四首五言絕句,作為後代名字的第二個字。

太子朱標這一脈傳承為:

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靖難之役後,這一脈傳承斷絕,無法論證)

燕王朱棣這一脈傳承為:

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靖難之役後,這一脈成為明朝正統,眾多皇帝我們耳熟能詳)

如:

  • 朱高熾(仁宗洪熙皇帝)
  • 朱瞻基(宣宗宣德皇帝)
  • 朱祁鎮(英宗正統皇帝)
  • 朱見深(憲宗成化皇帝)
  • 朱祐樘(孝宗弘治皇帝)
  • ……


後代名字的第二個字想好後,朱元璋還是不放心,又怕第三個字“跑偏”,隨之又做了一番安排,他規定:後代名字的最後一個字以五行當偏旁,還需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依次傳代。

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是這樣的: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可再觀看一下上文中明朝皇帝的名字)

朱元璋徹底解決了後代起名難的問題,卻在後世與元素週期表有了不解之緣。

重點來了,朱元璋的皇子皇孫何其之多,在傳承幾代後,後代名字的第三個字已有的五行偏旁的字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了。

怎麼辦呢?皇子皇孫們決定造字,於是,大批大批的五行生僻字誕生了。

而當化學元素週期表傳進中國時,化學家兼翻譯家的徐壽,擔當起了翻譯元素週期表的工作。


當時,徐壽制定了一條規矩:

  1. 金屬元素,翻譯的時候都用金字旁;
  2. 氣體元素,翻譯的時候都用氣字頭;
  3. 剩下的元素,就用石字旁。
可是,尷尬的事情來了,字也不夠用了。

聰明的徐壽在《明史》中找到了所有金屬元素英文名的諧音適合的字,其餘的元素自己硬氣地也自己造字解決了。



瀚海說:

所以,說朱元璋為元素週期表作出巨大貢獻一點也不為過,畢竟朱元璋制定的規定為其英譯提供了現成的漢字。

當然,也得感謝徐壽,這可真是一個秒人,腦袋真夠靈光,間接地為朱元璋的“簡歷”增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瀚海說史


我們以前學習時學的元素週期表,你還記得幾個。隨著化學的日益發展,人類所發現的元素時越來越多。為了方便使用,俄國的科學家門捷羅夫,將元素按照原子序數的大小,遞增排列發明了元素週期表。當時的時間是1869年,那時的中國是在清朝同治時期。

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明朝的那些皇子皇孫們,名字裡大部分都含有周期表裡的元素。像什麼朱公錫,朱慎鐳,朱均鐵還有朱勤烷,朱悅烯這一類,全寫完能寫滿滿一大張。難不成門捷列夫發明週期表時還專門跑到中國研究老朱家的家譜嗎。

其實事實卻十分的有趣。當時朱元璋當了皇帝后,也是希望皇位在自己的子孫裡一直傳下去,於是他規定他的子孫起名字要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來做偏旁,寓意是五行相生,源源不絕。你可以看明朝的所有皇帝,除了朱元璋,其他所有人的名字都是以五行為偏旁的。

但是古人起名字是十分有學問的,不能隨便起。拋開姓不說,第二個字一般都是按照輩分排的,固定死的。輪到每個人的名字就只有一個字來做區別。但是又必須得用五行做部首,用字就十分受限了。為了不重名,只能找一些稀奇古怪的字來用,有的甚至自己瞎編個字出來。

到了清朝末期,隨著中國向西方學習,週期表也傳到了中國。當時的科學家徐壽就想把週期表翻譯出來。這時怎麼能讓它有中國特色,就讓徐壽十分的頭疼。

他突然發現明朝皇子皇孫裡有那麼多金字旁,火字旁的字,於是就借用了過來,變成了我們現在熟知的週期表。


歷史的塵埃HISTORY


洪武中,太祖以宗室子孫繁多,恐難以區分,特給其23個兒子和1個侄子的後代每人各排了20個字的族譜,作為名字的第二個字,同時第三個字按照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原則確定偏旁部首。比如我們之前提到的朱瞻基,“基”是土字旁,土生金,那麼他的兒子朱祁鎮朱祁鈺的“鎮”和“鈺”就是金字旁,而金生水,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的“深”就是水字旁,以此類推。

太子家: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敦。

晉王家: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鹹景慕,述學繼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格廣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榮顯,英華蘊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齊王家:賢能長可慶,睿智實堪宗,養性期淵雅,寅思復會通。

魯王家: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振舉希兼達,康莊遇本寧。

蜀王家:悅友申賓讓,承宣奉至平,懋進深滋益,端居務穆清。

湘王家:久鎮開方岳,揚威謹禮儀,剛毅循超卓,權衡素自持。

代王家:遜仕成聰俊,充廷鼐鼎彝,傳貽連秀鬱,炳燿壯洪基。

肅王家:瞻祿貢真弼,縉紳識烈忠,曦暉躋當運,凱諫處恆隆。

遼王家:貴豪恩寵致,憲術儼尊儒,雲仍祺保合,操翰麗龍輿。

慶王家:秩邃寘臺鼒,倪伸帥倬奇,適完因巨衎,騭眷發需毗。

寧王家:磐奠覲宸拱,多謀統議中,總添支庶闊,作哲向親衷。

岷王家:徽音膺彥譽,定幹企禋雍,崇禮原諮訪,寬鎔喜賁從。

谷王家:賦質僖雄敞,叢興闡福昌,篤諧恂懌豫,擴霽昱禎祥。

韓王家:衝範徵偕旭,融謨朗璟逵,亶韶愉灝慥,令緒價蕃維。

沈王家:佶幼詮勳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賞,凝覃浚祉襄,恢嚴顓輯矩,縝密廓程綱。

唐王家: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啟齡蒙頌體,嘉歷協銘圖。

郢王家:偉聞參望奭,箴誨洎皋夔,麒麟餘積兆,奎穎曄璇璣。

伊王家:顒勉諟訏典,褒珂採鳳琛,應疇頒胄選,崑玉冠泉金。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贊佐相規約,經邦任履亨,若依純一行,遠得襲芳名。

後世皇族起名都按照這個規律,但是五行偏旁的字用完了,只好去造字。1869年徐壽翻譯《元素週期表》,對化學元素命名,採用了許多朱家家譜裡的字。


甲申十七年


朱元璋可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具傳奇性的人物。

連康熙那麼牛的“千古一帝”,還六次跑到南京明孝陵去磕頭,以表達對這個放牛娃出身的皇帝,如濤濤江水連綿不絕的敬佩。

朱元璋出身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一輩子都辛勤勞動。

元至正四年,淮河沿岸,朱元璋家鄉安徽鳳陽遭遇瘟疫和旱災。朱元璋的父親、母親、大哥、大侄子都餓死了,可是連埋墳的地都沒有,朱元璋痛哭了幾天幾夜。

所以朱元璋非常看重親情。當上皇帝以後,就想做一個最好的老父親、老爺爺,把後世子孫的所有煩心事都有他老人家來解決。

其中就有名字。

說到名字,可是朱元璋的一大心病。

朱元璋高祖的名字:朱百六

朱元璋曾祖的名字:朱四九

朱元璋祖父的名字:朱初一

朱元璋父親的名字:朱五四

朱元璋自己小時候的名字:朱重八,也就是朱八八。

之所以叫這些奇怪的名字,並不是老朱家是研究數學的,而是因為很多貧苦的老百姓,根本沒有名字,元朝政府登記戶口的,隨便給起的一個編號,就像9527。

朱元璋的名字,還是他參加工作的時候,領導給起的。朱元璋也曾經為有了名字,像孫悟空一樣為師父給起名字高興了好久。

所以朱元璋老人家給子孫起名字就特別用心。

於是朱元璋給24個兒子都修了家譜,比如,太子朱標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燕王朱棣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比如,燕王的後代名字是這樣的(明歷代的皇帝):

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深、朱祐樘

定了字輩以後,追求完美的朱元璋還不行。

朱元璋一想,

他兒子們的名字都是木字旁,比如太子叫朱標,燕王叫朱棣。

木是五行之一,朱元璋決定,皇室子孫名字的最後一個字,

就以五行當偏旁。

他兒子是木字旁,

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以此類推,

朱元璋定好了他後代名字的偏旁。

朱元璋老人家終於放心的閉上了眼睛。

可是,問題隨之而來,朱元璋的子孫都繼承了朱元璋旺盛的生育能力。隨著時間的積累,朱元璋的後世子孫越來越多,而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字,就那麼多。

沒辦法,現成的字就讓皇帝家優先使用,其他王爺們就根據偏旁,隨便加一個什麼字,硬生生自己造字來當名字。

朱元璋,讓他的後代創造了這麼多奇葩的字。

而數百年後的一個化學家,才使得朱氏子孫的名字“流芳百世”。

這個人叫徐壽,清末著名造船家、化學家、翻譯家。

當時,化學元素週期表剛傳進中國,化學家、翻譯家徐壽,擔當起了翻譯元素週期表的工作。

徐壽遇上了明朝皇室一樣的問題:

字不夠用!

而且元素不像明朝皇室,可以用常用字來命名,以免產生歧義,除了那些“古已有之”的元素,

徐壽只能用一些生僻字來翻譯這些元素。

徐壽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足夠的生僻字。

直到有一天,他翻開了《明史》。

看到了那些王爺的名字後,大喜過望,立馬根據元素英文名的諧音選出了適合的字。

從此,每當有新元素被發現,

中國人都會按照徐壽的規定來翻譯。

建國後,中國科學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確定了四個新元素的中文名

全都是按照徐壽規定的偏旁翻譯的。

誰能想到,朱元璋的一個奇葩決定,竟然產生了一個化學元素週期表......

難怪有人打趣稱朱元璋是“現代化學教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