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了個二手單反發現鏡頭髮黴了,請問,清理費用高嗎,是不是這種情況畫質很受影響?

hhhkg


一、發黴鏡頭的維修費用一般根據鏡頭與發黴鏡片確定

1、鏡頭最外面的鏡片發黴,是不需要送修的。自己使用鏡頭紙+鏡頭水擦拭就可以解決。擦拭的時候,我個人建議是先用沾有鏡頭水的絨布先擦一遍,然後再用鏡頭紙擦拭乾淨。(鏡頭水一定要買攝影鏡頭專用的,別拿屏幕清潔劑或者酒精湊合,鏡頭紙要買獨立封裝的,如果你用2塊錢一本的,那就不要看了,自求多福吧)

二、需要開拆鏡頭的,一般收費在150~500/片。樓下那些說維修費1000多的,我就呵呵了,明顯是瞎編的。

以我比較熟悉的維修師傅而言,他們那邊的收費就是低檔鏡頭,容易開拆的,收150元/片。(例如40mm f/2.8stm之類的鏡頭)至於70-200、大光圈定焦之類的中高端鏡頭,容易開拆的,就收300元/片。

特別難開拆的鏡片,(一般是變焦鏡頭的內部鏡片)就是500元/片。(但這類情況很少,因為發黴一般都是首尾兩端的外部鏡片居多,如果一隻鏡頭連內部都發黴了,那也基本沒啥維修價值了)

三、影響畫質是否嚴重要看發黴的情況與鏡片的位置而定

發黴的鏡頭是否影響畫質,主要取決於以下幾種情況:

1、黴斑大小

這個很好理解,如果發黴只有幾根黴絲。那麼就跟鏡頭落了一點灰塵差不多,是不會對成像畫質有什麼影響的。但如果跟本帖的第一圖一樣,黴斑已經很大,那麼勢必影響畫質!

2、發黴的位置

在鏡頭的前組發黴,影響比較小。而鏡頭的後組發黴,影響就非常嚴重。

3、嚴重發黴的鏡頭,基本逆光拍攝就完蛋了……


四、拆修鏡頭對畫質的影響不可察,發黴的鏡頭應該儘快處理。

在論壇上經常看到一些“鍵盤黨”瞎扯淡,說什麼鏡頭一開拆,鏡頭的光軸就歪了,畫質就完蛋了之類。唬得新手菜鳥一愣一愣的……

其實這種說法完全是瞎扯淡!

我不是專業的維修人員,我親手拆修過的鏡頭有佳能的EF50mm f/1.2L、EF24mm f/2.8stm、EF55-250stm這幾款鏡頭。佳能鏡頭的鏡組都是封裝成一個個組件,組件與組件之間,有明確的模具限位。你放歪了,壓根就裝不了……

而且組裝完的鏡頭,實測畫質也沒有任何人眼可以察覺的變化,除非你拆鏡頭的時候,把封裝模具弄變形(這顯然不可能)。

所以,如果發現鏡頭有發黴的情況,應該及早送修、及早清理,避免黴斑擴大。輕微的發黴只要擦拭乾淨就完好如新,但如果嚴重的黴斑,那就必然損壞鍍膜了……

另外,沒有條件開拆的話,也可以用醫用的紫外線燈對黴菌做滅活處理。但由於現在的玻璃都是環保玻璃,紫外光通過率比較低,能不能順利滅活,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我是“從耗子胖成豬”,本帖圖文完全原創。我也經常分享一些攝影方面的內容,如果有興趣,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

還可以看我的EF50L拆機實戰哦!


從耗子胖成豬


前兩天在一篇問答裡,說我去深圳時買了只標頭,其實那天我做了件另外的事,就是在同一個地方對鏡頭除黴!

我有一隻24-70的鏡頭,用了差不多十年了,屬一代。南方天氣太過潮溼,所以我的這隻鏡頭就長了黴點,到現在大概有四、五年了,一直也沒去除黴。這次純屬方便,直接留店裡除黴,第二天寄回,第三天就收到了,效果非常好,跟新的一樣,哈。

這次除黴花了400元人民幣,感覺貴了些,但畢竟是正規售後,有保證。

然後說一下對畫質的影響:以剛剛發現黴點的時候,我也在網上查過,大部分人都認為影響不大,特別是黴點在邊緣部位,對畫質影響不大,如果中間也有黴點那肯定是有影響了。

不知道你收的是什麼鏡頭,如果清理費用比鏡頭本身還貴,我看還是自認倒黴吧,要是比較貴的鏡頭,花個幾百元還是值得的。

如果黴點不多,也不靠近中間部位,倒不怎麼影響畫質,可以先用著。

如果是像上邊這樣,我看還是抓緊清理吧。最好不要自己動手,專業的事情找專業的人來做,免得裝不回去了,哈哈。


南方之南


在南方的朋友都知道,潮溼是很正常的現象,對於攝影師來說,這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潮溼的空氣會給鏡頭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黴菌!


說實話,鏡頭還是比較寶貴的,我一般情況下,鏡頭、機身都是存放在乾燥箱裡面,保持恆定溫度,這樣有效的保護相機鏡頭!如果鏡頭不小心生黴了怎麼辦?特別是二手買賣,基本上買家都會要求賣家拍攝鏡片特寫,就是怕生黴!鏡頭生黴其實還是比較難搞的。
一旦有一點的黴菌,需要及時處理,避免越來越多,長在鏡片外面還好,鏡頭紙就可以輕易擦除。但是在鏡頭裡面的話,就需要專業的維修師傅進行拆除維修,基本上鏡頭就怕拆,一拆就容易出問題,很多鏡頭生黴然後拆開維修,之後都是當二手處理掉,畢竟一拆誰能保證沒有換配件!

說到修理費,其實只是單片鏡片進行更換而已,也不是太貴,根據鏡頭決定,通常一片鏡片的價格都在1000甚至更高!二手買賣如果有黴菌的鏡頭,就得注意價格砍價以及黴菌程度了!


婚禮攝影師Tanke


沒有什麼事情比發現鏡頭內部鏡組長了黴菌更讓人鬱悶了。在一些老舊的鏡頭中經常能發現黴菌。這東西對品質、質量、二手價格,都有損壞。如果你的鏡頭長時間處於潮溼環境,這種可惡的黴菌就可能會出現了。

我和很多人聊過,他們各自都曾經嘗試過清理鏡頭中的黴菌,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清潔劑和擦拭布。我就直截了當告訴你吧:用標準的鏡頭清潔液是不能除掉這些黴菌的。丙醇、打火機液體、乙醇(伏特加酒)也都不行。上面這些液體的各種組合也都只會帶來劃痕,損壞你的鏡片鍍膜,給你帶來無窮的挫敗感。

今天,就讓我來跟你分享一下簡單而又非破壞性的除掉鏡頭黴菌的方法吧。如果你有興趣做一點探索一點努力,你就可以把黴菌這種可惡的鏡頭毀滅者消滅掉,甚至也可能讓一枚經典老鏡頭起死回生。

下面是要用到的工具和材料的列表:

  1. 鏡頭拆解用井字螺絲刀扳手 – 我購買的是 價格為 16.50 美元。這個工具是必備的,無可替代,否則用其他東西都會容易對鏡頭造成傷害。(譯者注,大家也可以在中亞搜索 鏡頭扳手或者淘寶搜索 井字螺絲刀,大概三五十塊人民幣而已,貴一點的也不過六七十元人民幣。)
  2. 日本工業標準(JIS )螺絲刀套件 – 對於日本製造的鏡頭,你就可能需要一套日本工業標準的螺絲刀套件(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 (JIS) screwdrivers)。它們看著和飛利浦的平頭/十字螺絲刀很像,但還有一點點差別。它們尖端的間距和深度是日標螺絲頭獨有的,使用其他工具拆卸這些螺絲可能會導致損壞滑絲。我買的是 ,價格為15.00 美元。
  3. 桌面檯燈 – 我是用了兩個不同的彎臂檯燈,一個是提供了強光定向照明的 led 等,另一個是具有白色擴散罩的多枚 led 燈珠組成的無影檯燈。宜家就可以買到這類檯燈。
  4. 零件盤 – 我從當地的小賣店買了一個 2美元的塑料板來放零件。
  5. 浸泡碟 – 我大概是花了 3 美元,買了一個白色的陶瓷材質的碗,本來是用於盛放奶油蛋糕甜品的。
  6. 鑷子 – 一般的都可以的。
  7. 丁腈手套 – 這種手套能保護你的手指避免接觸殺菌溶液,在你接觸鏡片的時候也有助於避免弄髒鏡片玻璃。
  8. 護目鏡 – 你可得好好保護好自己的眼睛。
  9. 過氧化氫(雙氧水) – 就是在藥店裡面能買到的那種。
  10. 家用氨水 – 在家庭用品商店我花了幾塊錢買到了一加侖的這種東西。儘量找那種沒添加額外味道製劑的氨水。雖然有無添加劑的兩種我都嘗試過,而且也沒發現用起來有什麼不同,不過我還是不喜歡讓嬌貴的鏡片上面有額外的什麼化學品殘留。
  11. 棉球棉籤
  12. 超細纖維鏡頭布 – 這個需要極其乾淨的才行。不要用你口袋或者相機包裡面隨身帶的那種。任何灰塵和皮膚上的優質都會著落在你鏡頭的內部鏡組中,讓你非常鬱悶,並且不能完美完成任務。我會把這種用途的鏡頭布報復你在密閉的塑料袋裡面,並且經常更換。
  13. 鏡頭氣吹 – 我花了 10 美元買了一個 Giotto Rocket 氣吹,購買鏈接在 。
  14. 一杯含有咖啡因的咖啡之類的飲料 – 選一種你喜歡的口味。
  15. 音樂 – 我推薦 Charlie Haden 的 這張專輯,或者 Alan Broadbent 的專輯 。

東西齊備了,就開始動手吧!為了本文演示,我從當地的相機店買來了一枚舊的 Konica Hexanon AR 40mm f/1.8 鏡頭。

第一眼一看,可能你回想:“還行吧,不算太嚴重。”

朝鏡頭上面打光,你就能發現在尾部鏡頭組中有非常惡劣的鏡頭黴菌。這個地方的黴菌最可惡,因為絕對會影響成像質量。這裡的黴菌還不是在後鏡片的外側,而是在內側的鏡片之間生長的。

先把它拆開!很可能你的鏡頭和我的這個不一樣,但是拆卸的過程都是差不多的,尤其你的鏡頭是老鏡頭,手動對焦的,並且是日本產的話。我強烈推薦你用一個相機(iPhone 之類的就可以)來找下來每一步驟作為存檔,這樣回頭你往回安裝的時候就可以參考了。

使用 JIS 螺絲刀,把鏡頭上安裝卡口的四個螺絲拆下來。

拆下了鏡頭卡口之後,光圈環就也可以從鏡體上拆下來了。為了能清理後鏡組,我其實並不需要拆下光圈環,不過我想估計也可能要清理上面的部分,反正我都把全套工具拿出來了。

這裡強烈警告:在光圈環和鏡體之間有一個小鋼珠,通過一個螺旋彈簧或者舌片狀彈簧安裝,隨時可能把這個小鋼珠彈非。你可以通過尋找光圈環的切口來判斷這個小球的位置。當你轉動光圈環的時候,那種不同檔位之間的咔嚓咔嚓的聲音就來自於這個小球與這些凹口之間的切換。我建議你把手放到光圈環的那一側,同時把鏡體提起來。我這個鏡頭裡面有很多潤滑油和灰塵汙垢把這個小球安全固定到洞裡面了。

光圈環拆下來之後,就可以清理鏡片的背面了。我建議你在進行的過程中在這裡就做一些初步的清潔。這樣有助於你在進行其他工作的時候保持這些部分乾淨整潔不那麼亂。

鏡頭扳手是一個很簡單的工具。有兩個鋼製擴張杆,上面安裝兩個扳手,可以調整間距,以便符合你的鏡頭環的口徑。拇指螺絲可以讓你將扳手鎖定在要用的寬度上。這種特殊的鏡頭扳手有平口和針口等不同尖端。這個鏡頭有一對簡單的切口,安裝在壓片環上。平口的鏡頭扳手就是用來移除這種接環的。

現在壓片環也拆下去了,後部鏡組就可以從鏡頭上拆下來了。有幾種方式可以拆下這些鏡片:首先將鏡頭倒置在手上來看看鏡片能否自己掉下來。大多數情況鏡片會自己掉下來。如果沒掉下來,你可以試試重新安裝壓片環,然後用不尖銳的非金屬物體來撬動一下,讓它動一動。我遇到過的最差的情況,就是我必須把鏡頭反過來,移除掉全部的前鏡組,然後完全打開光圈葉片,接下來使用軟硅膠噴射器來把後鏡組推出。我只遇到過一次這麼麻煩的情況,所以別害怕。只希望通過這些忠告來讓你少走彎路做好準備。

本文這個鏡頭,後鏡組就直接掉出來落到我的手上了。是一片非常薄的玻璃鏡片,一定要非常小心輕拿輕放,避免弄碎他。我使用軟質地的不或者鏡片擦拭布,按照順序擺放所有接環和鏡片玻璃。一定要注意鏡片的凹凸形狀,這樣在往回安裝的時候你才不會弄混鏡片朝向。

在我看來用手機拍照記錄是很好的辦法。好了,仔細看看照片。你可以發現後鏡組中殘存的那片鏡片是所有黴菌聚集的地方。第一片鏡片上面也有一點點,但不像第二片那樣明顯。咱們把它們拿出來吧。

這枚鏡頭的鏡片組的構造中,在最後一片鏡片和往內側的另外一片鏡片中間有一個隔環。要移除這個環,只需要把鏡頭用手提起來就可以。你可能需要護著鏡頭的前部,這樣來保證所有鏡組都在其安裝的位置。一定要小心,因為有時候內部鏡組會隨著這個環一起掉下來。本次使用的這個鏡頭沒有一同掉下。如果你感覺到有不止一個物體掉到手裡,別動!把其餘的鏡片放回去,然後小心地看看你手裡的是什麼,記下順序和朝向。接下來把每一個部件放到擦拭布上面,確保不要讓任何金屬或者其他玻璃觸碰到這些鏡片的表面。內部鏡組可能有一些非常柔軟的鍍膜,很容易劃傷。輕微的劃傷雖然不是世界末日,不過你還是能免則免的好。

好了,現在我們拆下來了內側鏡片了,上面長滿了黴菌。幾乎已經覆蓋了整個鏡片玻璃的凹面。看到鏡片周圍邊緣上那些黑色的東西了麼?有時候當你把鏡片浸泡到溶液的時候,這些東西會剝落或者脫落。這種黑色的東西是用來降低內部反射的,如果這東西開始剝落或者在你重新安裝的時候開始掉下來了,我建議儘可能把他們都除掉然後重新塗。我用黑色記號筆就成功塗抹恢復過。鏡片玻璃的邊緣都是未拋光的,這樣黑色墨水能夠附著在上面。我通常都會塗黑兩三次來保證效果。你可以通過鏡片中央使用強光定向照明來查看這些鏡片的邊緣。黑色記號筆的優點在於不影響玻璃鏡片的直徑,這樣你在重新安裝回去的時候也不會有困難。

接下來就是重頭戲了:去除黴菌!

我曾經使用一些注射器來進行溶液測量,不過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咱們的清理黴菌溶液由 1:1 的等比例過氧化氫(雙氧水)和氨水組成。過去我就用氨水的蓋子來測量每種化學品,獲得相同劑量。如果可以的話,建議儘量戴上手套和眼睛,並且在通風良好的地方操作。氨水有非常強烈的揮發性。兩種藥劑每種來一蓋子,這肯定沒什麼難的。對於小型用途,我只需要每種藥劑 5毫升,配出來總共 10毫升的溶液。在溶液盤內的底部放一些鏡頭擦拭布之類的東西,避免鏡片被意外劃傷。

將你的鏡片輕輕放入溶液內。浸泡至少兩分鐘。你可能會看到一些氣泡冒出,這是因為溶液正在消滅真菌。浸泡幾分鐘之後,使用棉球輕輕擦拭掉殘餘的黴菌。一定不能太用力,我們是用化學手段移除黴菌,而不是機械手段。如果還有黴菌殘留在鏡片上,只要多泡在溶液裡面一陣就可以了。我最長曾經泡過 20 分鐘才移除掉一個鏡頭的黴菌(沒記錯的話,大概是一枚徠卡 Summaron 35mm 鏡頭)

所有的黴菌消除掉之後,把鏡片放進一個水槽裡面,可以用水輕輕沖洗。不要在鏡片上面擦拭,只要讓水在兩面都直接流過就可以。溶液洗乾淨之後,用氣吹把水滴吹乾淨。水乾了之後,使用超級新且極其乾淨的超細纖維布輕輕擦拭鏡頭。接下來,照明檢查一下鏡片。從兩側用不同的光線來檢查,確保所有黴菌都除掉了,並且保證玻璃上面沒有灰塵或者汙漬。如果看著沒什麼問題,把鏡片放到乾淨的柔軟超細纖維布上面,然後蓋好,避免空氣中的灰塵落在上面。接下來清潔其他的鏡片。

反正我工具都拿出來了,我就把所有鏡組的鏡片都清洗了一遍。我準備了一大碗溶液,這樣也可以清洗一下光圈環了。

使用鏡頭扳手,移除勤勉的壓片環,這樣就漏出了前鏡組的固定環。

接下來把它拆下去。

然後跟剛才對後鏡組進行清洗的過程類似,把所有鏡片都從前鏡組中拆下來。這寫鏡片沒有黴菌,不過有一些灰塵和汙垢。把每個鏡片都拆下來放到溶液中浸泡,然後清洗、吹乾、用超細纖維布擦拭。

都清洗完了,到了裝回去的步驟了。前鏡組清潔完畢也都吹乾了,然後檢查了一下光圈環。情況都很棒。然後我把前鏡組、固定環、壓片環都安裝回去。現在這個鏡頭看上去幹淨又漂亮!

然後安裝後鏡組。透亮又幹淨,恢復了本來面目。

在牙刷上抹一點洗潔靈,就可以清洗乾淨髒兮兮的光圈環上的油汙。在凹口上稍微加一點潤滑油(日本產的 #30 號潤滑油),這樣能保證光圈的順滑。合成潤滑油也可以使用,不過要確保使用的是高溫潤滑脂,否則在夏天會有液態潤滑脂流進鏡頭的其他部分。

我把後鏡組放進 91% 的異丙醇裡面來進行清洗。每個鏡頭的光圈環安裝接口都各有不同。柯尼卡的鏡頭是將整個光圈組件扣在鏡頭卡口的內側。也有的鏡頭不是這樣,而是有單獨的零件組成一個單獨部分,必須移除才能拆卸卡口。不過無論哪種方式,拆卸都並不困難,都是有一個螺旋彈簧固定著的金屬環。如果你有一個鏡頭要清洗卡口,只要慢慢來彆著急,每一步驟拍好照片做記錄。這東西又不是火箭工程航天科學那麼複雜。

最後,安裝回去之後,這個鏡頭看上去又像是新的一樣了。整個清洗的過程是兩個小時零一分鐘。這還包括拍照來發這篇記錄所用的額外時間。


秋風葉不落






道哥2019


鏡頭長黴,如果不是很嚴重,只要不太影響光學成像,建議不要拆,不要處理了。

鏡頭長黴,主要是在鏡片鍍膜和鏡片黏合劑縫隙中生長,玻璃是不會長黴的,因此,長黴的地方,如果用普通方法擦,只會擦掉鍍膜,或者是粘合劑。鏡片表面長黴,擦除以後一般會留下一些輕微的痕跡,大面積的鍍膜長黴,可以考慮重新鍍膜,當然不是很影響成像就算了,深層的鏡片粘合劑,或者是表面層出現黴斑,一般自己很難處理。

因此一般比較徹底的辦法是更換受影響鏡片組,這不是自己就能解決的事情。

如果是很嚴重,可以交原廠處理,一般情況下是要拆除鏡片進行清理,或者是徹底的更換鏡片,但是問題在於鏡頭拆卸是會影響光學素質的,特別是光軸都要用專門的儀器校正,即使是更換鏡片,普通人也是做不了的。

所以可以不拆,儘量不拆,如果需要拆,一定要交原廠,或者是有專業資質的地方去處理。


治水大禹No1


首先回答是不建議花錢去清理

1,當然發黴了的鏡頭還要具體分析,要看黴斑大小,如果不大,對使用影響不太大,平時保存的時候注意一些就行了。這種情況下就不用擦洗了。

2,如果黴斑大影響到成像,會使成像模糊,可以去擦洗。費用根據店面不同而不同。廠家的指定維修店會非常貴,個人開的小店會便宜一點,同時也會根據鏡頭價格來確定收費價格。至少300-500起。廠家的指定維修點收費會比較貴,至少鏡頭三分之一的價格。我曾經一隻索尼的鏡頭,自動對焦卡了,修理費鏡頭的三分之一的價格。

3,鏡頭的裝配需要數十萬的儀表進行光軸的較整。否則成像質量會非常差,同時鏡片發黴,清除了以後,依然會留有印記,對成像依然會有影響。

所以不建議擦洗鏡頭。如果很貴的鏡頭,一般就不修了,用極低的價格當配件處理掉是個更合理的選擇。

我寫過一篇文章,講的是外國人處理鏡頭裡進了一個蒼蠅的過程。最後他給算了一下價格,結論是260多美元。你可以在我的文章裡找來看看。

謝謝關注我的今日頭條


任吉的雲吹


其實鏡頭髮黴就跟眼鏡片兒髒了一樣,擦擦就好。

但是問題就在於鏡頭內部結構複雜。拆裝都會產生一些問題。這其中導致最複雜的問題就是光軸。過去的手動頭這種問題還不是太複雜。只要安裝的時候沒有出錯,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現在的心情鏡頭內部結構非常複雜。最核心的中間部分定位非常精準。而且這部分很多都是塑料件,非常容易變形。拆開以後很難復原精度。所以如果不是因為影響到鏡頭的成像質量,可以不用拆修。但是如果已經影響到成像質量,比如圖像發白。那還是該清理清理一下吧,找一個技術高一點的或者是找原廠。


知識就是力量啊


基本上,發黴的鏡片都會損傷鍍膜,所以,想完美的話更換鏡片才行。


已未知的用戶名


看黴到什麼程度,發黴我的做法一般是不會輕易去動的,如果只是邊緣少量起黴不會對成像有實質性的影響,不必去清,注意保存條件仍然能用很久,不當的清理反而會對鍍膜造成額外損傷。出現大面積黴斑的話對畫質影響就比較大了,自己試試能否接受的了畫質吧,修復的可能基本也就沒有。只要長黴對二手鏡頭的價格都會有較大影響,收之前還是先看清楚,能接受再出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