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威遠:文明之風吹進尋常百姓家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飲食方面的觀念、習慣再次為人們關注,居民的衛生意識明顯提高,公筷制、分餐制在部分家庭開始推行、養成自覺維護環境衛生的好習慣——


一雙公筷再上餐桌


4月18日,威遠縣嚴陵鎮地中海小區居民周永久留兩個妻妹及家人吃飯。飯桌上,除每人面前有一雙筷子,中間還擺了幾雙公筷。席間,不用打招呼,大家都自覺用公筷夾菜到自己碗裡,再用自己的筷子夾菜入嘴。


內江威遠:文明之風吹進尋常百姓家

公筷用餐

周永久家有6口人,此前出於衛生考慮,家裡也曾推行過公筷制,但大家都不習慣,家裡來人也感覺有些彆扭,後來就沒再用了。


疫情發生後,合餐的弊端凸現出來。在周永久家,公筷制重新“搬”上了餐桌。


不習慣,仍是周永久家推行公筷之初,家人最大的感受。


雖然有時用公筷夾菜時,差點直接送進嘴裡,並且夾一次要通過兩道程序才能進嘴,有些麻煩,但衛生健康為重,一家人還是堅持了下來。


現在,周永久一家人已習慣了公筷就餐方式。周永久說:“用公筷習慣了,偶爾到別人家吃飯,不用公筷還有些不自然和顧慮。”


對此,周永久的妻子也有同感,“用公筷是一種好習慣,除了避免細菌和疾病傳染,還有助於節約,因為公筷沾過的菜基本無汙染,下一頓還可以放心吃。”


受到周永久家飲食習慣的影響,一些親友也效仿著在自家推行公筷。


一個餐盤吃出健康


在嚴陵鎮地中海小區,居民張慧芳一家一年前就推行了公筷制。今年,疫情發生後,一家人的衛生意識更強了,又在公筷制上進一步“改革”,一人一個餐盤,實行分餐制,各人要吃多少盛多少。


內江威遠:文明之風吹進尋常百姓家

分餐而食

分餐,除了方便、衛生,張慧芳還看到了另一個好處。平時,孫子比較挑食,使用餐盤後,雖然盛了幾樣菜,但清清爽爽,每一樣都不多,既保證了營養的豐富,也不會感覺到壓力,一股腦也都吃了。


習慣分餐後,張慧芳的兒子時不時會向朋友分享分餐的好處,鼓勵大家改變飲食習慣。


一個改變惠及全村


衛生觀念和習慣的改變,除了體現在餐桌上,也展現在居民們生活環境的維護中。


在威遠縣新場鎮紅豆村,從春節到現在,任何時候走進村子,公路上、居民房前屋後乾乾淨淨。這樣的景象,在以前不曾有過。村主任曹路燮告訴筆者,以前,村上沒少向群眾宣傳講文明愛衛生,但效果都不及這次好。


內江威遠:文明之風吹進尋常百姓家

房前屋後乾乾淨淨

紅豆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村裡在2018年就修了垃圾池,但村民仍繼續將垃圾堆放在房子旁邊的垃圾坑,一到熱天蚊蠅亂飛,臭氣四溢。


疫情發生後,群眾通過新聞報道認識到衛生習慣的重要性,此外,村兩委也加強了檢查督促,進一步完善保護環境衛生的村規民約,廣泛宣傳講衛生在抗“疫”中的作用,帶頭“五清”。


村幹部、村民共同改變,垃圾入池、公筷上桌,講衛生的好習慣在村裡蔚然成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