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的理解和閱讀《孫子兵法》

如何高效的理解和閱讀《孫子兵法》

(一)《孫子兵法》產生的歷史背景

 《孫子兵法》是春秋及其以前長期戰爭孕育的結果。 

如何高效的理解和閱讀《孫子兵法》

春秋時期,是戰亂頻繁的時代。據《春秋》記載,在 242 年中,就發生過 483 次大的軍事行動;加上多次的奴隸起義以及與戰爭緊密相關的聘問、朝貢、盟會等政治活動,構成了春秋時期五彩繽紛的戰爭畫卷。  

" 湯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 。縱觀春秋時期的全部歷史,大量的、占主導地位的還是諸侯兼併與大國爭霸的戰爭。公元前 770 前,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後。一些大的諸侯國先後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強了自己的國力,對東周王室的統治地位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同時,各諸侯國之間為爭奪地盤,又展開了激烈的爭鬥。在這時期,中原地區齊、宋、晉、秦、楚等強大的諸侯國先後稱霸,史稱 " 春秋五霸 " 。春秋後期,正當北方各國之間的戰亂日漸平靜的時候,南方的吳、越兩國隨著各自實力的增長,稱霸中原的野心也隨之強烈。  

春秋時期的兼併戰爭和稱霸戰爭,迫切需要人們對戰爭的規律加以總結,戰爭實踐,也為新的軍事理論的產生提供了客觀前提,同時,造就了一大批兵家名將,他們留心於戰陣之事,潛心於兵法韜略,積極從事軍事理論的研究。

《孫子兵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一部著名的軍事理論著作。

《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惠民縣)人。其祖父田書,因在齊景公時 " 伐莒有功 " ,景公大悅,不僅把樂安作為食邑封賜田書,而且將 " 賜姓孫氏 " 作為一種最高的禮遇以彰其功。  

家族的世代為官,使孫武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並接受了家族尚武傳統的薰陶。青年時代的孫武,不僅知識淵博,才華橫溢,而且胸懷大志,腹藏良謀。然而,正當孫武躊躇滿志,欲遂平生之願望時,國內發生的 " 四姓之亂 " 使他決定出奔吳國。  

到了吳國之後,孫武一度過著隱居的生活。一邊潛心研究兵法,一邊關注著時局的變化,以等待時機。隱居期間,他結識了伍子胥,並與之成為莫逆之交。公元前 512 年,吳王闔閭決心同楚決戰,但苦於軍中乏將,遲遲不敢起兵。在這種情況下,伍子胥一連七次向吳王推薦孫武,稱之為 " 折衝銷敵 " 之將。於是,吳王召見了孫武,並對孫武所帶來的兵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書中新穎獨到的見解,蘊含深邃的內涵,使闔閭茅塞頓開,遂決定以之為將。從此,孫武結束了其隱居生活,開始了長達三十多年的戎馬生涯。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這樣評價孫武, " 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 。(西破強楚指的是公元前 506 年,孫武率領的吳軍採取正面鉗制、側面進軍的戰略,從唐、蔡兩國境地內,千里迂迴,深入楚國內地,與楚軍夾漢水佈陣。吳軍以 3 萬人戰楚軍 20 萬人,最後在柏舉決戰中五戰五勝,大破楚軍,並一舉攻佔了楚都城郢。北威齊晉指的是公元前 484 年孫武協助吳王在艾陵重創齊軍,得革車千乘;公元前 482 年孫武協助吳王率大軍壓境,在黃池會盟時脅迫晉王讓出盟主的席位。)

(三)《孫子兵法》的主要內容  

根據 1972 年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竹簡,該兵書共 13 篇, 6000 餘字。

13 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計》、《作戰》、《謀攻》、《形》、《勢》和《虛實》組成,側重論述軍事學的基礎理論和戰略問題;

第二部分由《軍爭》、《九變》、《行軍》、《地形》和《九地》組成,側重論述運動戰術、地形與軍隊配置,攻防戰術和勝敗關係;

第三部分由《火攻》和《用間》組成,論述了戰爭中的兩個特殊問題。  

《孫子兵法》的主要軍事思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出了重戰、慎戰、備戰思想。

1 .重戰  

《孫子兵法》開篇就指出: "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這段關於戰爭的精闢概括,是孫武軍事思想的基本出發點。春秋末期,諸侯兼併,戰亂頻繁。戰爭不僅是各國維護其政權統治,向外擴張發展的主要手段,而且關係到國家的存亡。孫武總結了一些國家強盛,一些國家滅亡的經驗和教訓,提出 " 兵者,國之大事 " 的著名論斷,對於人類認識戰爭的實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2 .慎戰  

" 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 明 君慎之,良將警之 " 。國家滅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對待戰爭問題,明智的 國 君一定要慎重,賢良的將帥一定要警惕。從這點出發,孫武主張, " 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 。不是對國家有利的,就不要採取軍事行動;沒有把握取勝的,就不能隨便且兵;不處在危急緊迫情況下,就不能輕易開戰。  

3 .備戰  

" 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 。用兵的原則,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會來,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準備;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會來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敵人無法攻破的條件。戰爭的立足點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準備,嚴陣以待,使敵人不敢輕易向我發動進攻的基點上。

第二,提出了戰爭與諸因素的關係。

1 . 戰爭與政治因素的關係  

孫武重視政治因素在戰爭中的作用,能從政治的觀點和高度來認識戰爭,而不陷於單純軍事觀點。他提出,在決定戰爭勝負的諸因素當中, " 道 " 是根本, " 道 " 是第一位的, "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 ,也就是說,國家大政要在使民 從與國 君的意願相一致,上下同心同德,這樣在戰爭中民眾就可以為 國 君去死,而不怕危險。這裡的 " 道 " 就是政治因素,指的是人心向背。如果能做到 " 上下同欲 " ,就一定能取得勝利。  

2 . 戰爭與經濟因素的關係  

戰爭與經濟關係密切,戰爭直接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孫武看到了經濟決定戰爭的實力,他提出: "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 ,即土地大小決定物產多少,決定士卒數量,決定實力對比,決定勝利的可能性。戰爭的實施是以充足的物質保障為基本條件的。孫武指出,出動十萬軍隊作戰,就需要 " 馳車千駟,革車千乘 " ,加上糧秣、裝備、器材等各種費用,將是 " 日費千金 " ,沒有強大的經濟力量是根本不行的。戰爭對經濟的依賴、消耗牽動千家萬戶、方方面面: "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 。如果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保障, "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 …… 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十去其六 " 。正因為孫武看到了經濟與戰爭的關係,所以他提出, " 兵貴勝,不貴久 " 。  

3 . 戰爭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戰爭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上進行的,無不受到天氣和地形的制約。孫武非常清楚地認識到了這兩種自然條件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並將 " 天 " 、 " 地 " 和 " 道 " 、 " 將 " 、 " 法 " 等一起作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因素。在 13 篇中,孫武還專設兩篇《地形》和《九地》來論述自然地理條件及其利用,如: " 地形者,兵之助也 " 、 " 知天知地,勝乃無窮 " 、 " 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 " 。故孫武提出: "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 。

第三,提出了 " 不戰而屈人之兵 " 的全勝戰爭境界。  

  自古以來,戰爭的直接目的就在於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在此問題上,孫武提出, " 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在他看來,百戰百勝,並不是好中最好的,不戰而使敵人屈服才是好中最好的,因此他主張, "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最好的是以謀制勝,使敵人屈服。 "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 " 。也就是說,善用兵的人,使敵人屈服不用直接交戰,一定要用全勝的計謀爭勝於天下。這就是孫武對戰爭指導者的最高要求,是戰勝敵人的最佳境界。  

" 不戰而屈人之兵 " 的全勝思想,從古代戰爭歷史的發展來看,是一種進步的人道主義的軍事思想。  

當然,孫武的 " 全勝 " 思想,不戰而勝,是要以強大的武力作後盾的,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就不可能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如: 1949 年平津戰役時,解放軍之所以能取得傅作義起義、和平解決北平的勝利,其前提條件就是由於我軍西克張家口、東陷天津、百萬大軍兵臨城下,使北平之敵處於一無逃路、二無外援,戰則必敗的境地,加上我黨的政策感召等,北平這座古老的城市最終和平地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孫武的 " 不戰而屈人之兵 " 的全勝戰略思想,作為軍事思想史上最完美的戰略,為後世所公認,為全世界所公認。 

第四,揭示了 "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 的戰爭規律。

孫武是歷史上第一個用簡潔、明快的語言揭示 "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 這一戰爭規律的人。 

他認為,只有知彼知己,在戰爭中才不會有危險。而 " 不知彼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 。在具體文章中,他提出了很多具體的 " 知彼知己 " 的措施。如 "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 能而 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 。

也就是說,如果知道下面五個方面的情況,勝利的結局就不言而喻了;

一是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打仗,什麼情況下不能打仗的,必然會勝利;

二是知道根據兵力多少採取不同戰法的,必然會勝利;

三是全國上下團結一心,三軍內部同仇敵愾的,必然會勝利;

四是以有準備的軍隊對付沒有準備的敵人,必然會勝利;

五是將帥能力 強而國 君不橫加干預的,必然會勝利。

這五條,就是預知勝利的方法。 

在知彼和知己上,孫武尤其強調知彼,專設一篇《用間》來說明如何做到知彼,並提出: " 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 ,即知彼 -- 瞭解敵情是兵家最重要的事情,是軍隊行動的依靠。 " 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 ,即要事先了解敵情,不可用迷信鬼神去取得,不可用過去相似的事情作類比,也不可用觀察日月星辰運行位置去占卜,一定要從瞭解敵情的人那裡去獲得。只有 " 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 " 、 " 知諸侯之謀 " 、 " 知敵之可擊 " ,才能把握有利戰機,正確制定自己的作戰方針。 

孫武運用 "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 這一戰爭規律,從當時戰爭經驗中還總結出許多有關戰爭全局很有價值的作戰指導原則,如 " 先勝而後求戰 " ,即在瞭解彼與己強弱勝負情況的基礎上,先創造取勝的條件,而後才同敵人作戰;如 " 示形 " 、 " 動敵 " ,即用 " 詭道 " 欺騙誘惑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從而達到取勝的目的。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體的、靈活多變的作戰原則。

孫武兵法中,除了對戰略問題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外,還提出了許多具體的、行之有效的作戰原則。  

1 . " 奇正相生 "  奇正,是我國古代的一對軍事術語,其含義包括兵力部署和戰法兩個方面:在兵力部署上,擔任正面作戰的為正,擔任側擊、包圍、迂迴的為奇;擔任箝制敵人的為正,擔任突擊部隊的為奇;列陣對敵的為正,集中機動的為奇。在戰法上,明攻為正,偷襲為奇;按一般原則作戰為正,採取特殊戰法為奇。孫武這種特殊的戰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謀略制勝。他提出: "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 ; "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 ,也就是說,大凡作戰,一般都是以正面軍隊與敵交戰,以奇兵取勝的。軍隊部署就是一個 " 奇正 " 運用的問題,而 " 奇正 " 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不可拘泥於一格。  

2 . " 示形 "  孫武所謂的 " 示形 " ,就是用欺騙的方法迷惑敵人,達到實施己方作戰計劃的目的。  在《計》篇中,孫武提出了 " 詭道十二法 " ,即示形的十幾種方法, "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 即用兵打仗應以詭詐為原則。(即:本來我實力強大,能戰能勝,卻有意偽裝成弱不禁風,不堪一擊;本來我計劃兵加於敵,卻有意裝成偃旗息鼓;本來我要在近處行動,卻有意偽裝成要在遠處行動;本來我計劃在遠處行動,卻有意要裝成在近處行動。對於貪利的敵人,就要給它點甜頭引誘它;對處於混亂中的敵人,就要乘其亂,抓住時機攻取它;對於力量充實的敵人,要隨時注意防備它;對於兵強卒銳的敵人,就避其鋒,暫時不與之交戰;對於氣勢洶洶、急躁易怒的敵人,要設法屈撓它;對於自感卑弱,行動謹慎的敵人,要設法使之驕縱;對於得到充分休整的敵人,要設法使之疲勞;對於內部團結和睦的敵人,就要設法離間他們。) 

3 . " 擊敵之虛 "  虛與實是古代兵法中的一個重要命題。虛實的含義廣泛,包括構成戰鬥力的各種因素,如兵力的優劣、眾寡、強弱、分合;部隊的勞逸、飢飽、治亂;部署的嚴松、堅瑕;士氣的高低;心理的勇怯;處境的安危、險易、利害等等。虛實最直接地影響著作戰的勝負。一般說來,實則勝,虛則敗;以實擊虛則勝,以虛擊實則敗。因此,孫武反覆強調這一作戰思想的意義和作用,並專設《虛實》篇論述這一問題。他指出, "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 , " 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 。受孫武的影響,歷代兵家都強調避實擊虛,把它看成是克敵制勝的要訣。  

《吳子 · 料敵》: " 用兵必審敵虛實而趨其危 " ;  

《六韜 · 龍韜 · 立將》: " 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 " 。  

《尉繚子 · 攻權》: " 因其虛而攻之 " 。  

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說: " 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 " 。

(四)《孫子兵法》的地位和影響 

 《孫子兵法》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它是我國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軍事學專著。  

1 .《孫子兵法》在中國的影響  

中國曆代兵家名將無不重視對它的研究和應用。曾有兩百多位學者為其作注。

曹操是我國古代研究《孫子兵法》的大家,他著有《魏武帝注孫子》,開創了評註《孫子兵法》的第一人,在《孫子序》中他讚揚說: " 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 " 。

宋朝政府在頒佈的《武經七書》中,《孫子兵法》列居第一,充分說明了它兵學經典的地位。

明代的茅元儀在其編撰的《武備志》中高度評價: " 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 " 。  

《孫子兵法》在軍事學方面的重大意義在於它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長期發展的堅實基礎。

毛澤東稱孫武是 " 中國古代大軍事家 " ,並在他的著作中系統引用《孫子兵法》中的一些原理原則說明問題。

徐向前也曾說過, " 學習《孫子兵法》很好,中國的軍事思想是有它自己的歷史淵源的 " 。  

2 .《孫子兵法》在國外久負盛名  

在唐朝初期,《孫子兵法》傳入日本, 18 世紀下半中傳入歐美等國,成為近代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的一個重要思想來源。目前,世界上有多種《孫子兵法》譯本,它已被很多國家作為軍事研究的必讀書目。在美國,《孫子兵法》中的有些原則,如 "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 、 "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 等被列入《美軍作戰綱要》,以指導美軍的作戰訓練。特別是其中的 " 不戰而屈人之兵 " 思想已被美國當成其對外實施 " 威懾 " 戰略的理論來源。  

除了在軍事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外,《孫子兵法》中的很多思想、原則已被廣泛地運用於政治、經濟、體育競賽等諸多領域。  

總之,《孫子兵法》是古今中外軍事學術史上的一部出類拔萃的兵書,幾千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尊崇,並且現在仍享有巨大的聲譽,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