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縣:肉桂飄香 脫貧致富有奔頭

容縣林業資源豐富,盛產肉桂,被譽為“肉桂之鄉”。近年來,該縣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以產業獎補、龍頭企業帶動等舉措推廣肉桂種植,帶動了當地貧困戶就業增收,加快脫貧致富,促進鄉村振興。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託山林資源優勢,容縣石頭鎮營垌村家家戶戶都種有肉桂樹。在該村的一處曬場上,桂香四溢,遍地金黃,空氣中瀰漫著收穫的喜悅。村民們正在搶抓良好天氣,晾曬、加工肉桂……一片繁忙豐收的景象。營垌村村支書介紹說,肉桂全身都是寶,市場需求量大,肉桂樹成了村民的“搖錢樹”。

容縣石頭鎮營垌村支書黃漢海:我們營垌村是肉桂種植大村,全村種植肉桂6000多畝,每年產量200多噸左右,今年價格行情比較好,生肉桂價格在3.2-3.8元一斤,桂葉25元一百斤,生桂丁10塊錢一斤,比去年貴了一塊多。

營垌村出產的肉桂肉質厚實、香味濃郁,品質非常好。好產品還需好銷路,該村成立村民合作社、建立深加工廠、引進經紀代理,讓肉桂暢銷海內外,村民從“單打獨鬥”走向“抱團致富”。

容縣石頭鎮營垌村第一書記浦壽全同期聲:我們村發展了二十多個經濟能人,又引進了外村的經濟能人,通過經濟能人我們減少了這個運輸的成本,拓寬了銷路,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肉桂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強引擎。近年來,石頭鎮營垌村村民李進芬通過產業獎補發展種植肉桂,每年出售的桂皮、桂枝、桂丁給家庭帶來不錯的收入,實現脫貧摘帽。

石頭鎮營垌村貧困脫貧戶李進芬:你是什麼時候脫貧的? 2019年脫貧的,(肉桂)種有十來畝,(一年)剝得幾百斤。

陽春三月是肉桂的收穫季節,也是石頭鎮營垌村脫貧戶鄭厚昌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鄭厚昌家裡種了十幾畝肉桂樹,每年可增收5000元。由於幹活勤快,剝桂皮手藝好,還經常有人請鄭厚昌到山上剝肉桂,讓他在村裡實現就業增收。

石頭鎮營垌村貧困脫貧戶鄭厚昌同期聲:記者問:你自己種有多少畝肉桂? 有十畝八畝。什麼時候脫貧的? 2019年,我現在是幫別人做的,打工。有多少錢一天?百來塊錢一天,百八兩百是得的,剝(肉桂)皮像今年應該有三個多月,發家致富靠勤力勞動。

近年來,容縣認真貫徹落實產業扶貧激勵措施,組織林業科技人員到各個行政村傳授肉桂種植管理技術,推廣優良品種等,不斷提高肉桂產量,這些舉措大大提高了貧困戶的積極性。據統計,目前容縣肉桂種植有16多萬畝,2017年—2020年肉桂產業獎補達30萬元,主要分佈在縣底、松山、羅江、石頭、自良、浪水、十里、六王等鎮。據容縣林業部門預測,全縣今年可產銷肉桂皮幹品7500噸,桂枝和桂葉3.75萬噸,實現產值1.5億元。其中5200多戶貧困戶有肉桂林3.53萬畝,出售桂皮、桂枝和桂葉的總收入3796萬元,平均每戶增收73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