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暗时间、培养多元思维、持续精进:逃离沉没成本式陷阱

不久前,都市生活剧《如果岁月可回头》大结局,不出意料地被豆瓣网友打出了刺眼的3.5分。虽然剧情着实过于超脱,但是剧本的深刻寓意还是能够窥见一二。

如白志勇,从心智低下到浪子回头;

如蓝天愚,从落魄失意到悟得真谛;

如黄九恒,从家庭破碎到重获新生;

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本难念的生活经。

在生活的丛林中,披荆斩棘之后,发现还是最初的更美好,都想回头重塑过去。

他们怪诞地演绎下,藏着一条触碰人心的暗线:如果,我当时这样做就好了。在职场中,“不断试错”的我们,是不是也曾感叹“如果……就好了……”?

有首歌唱得好:“想回到过去,试着让故事继续。”

结果自然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过去回不来在经济学上,则将“对过去的执念”归入“沉没成本”的范畴。我今天想讨论的话题则是【陷入“沉没成本”的漩涡时,职场人该怎么办呢?】接下来,我想从三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

1、从失败的角度,从起因、过程和结果,采取递进式分析,认识我们陷入“沉没成本”的原因。

2、从结果的角度,陷入“沉没成本”时,采取减轻影响的策略,转变惯有的思维习惯。

3、从根源的角度,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沉没成本”的可能性。

运用暗时间、培养多元思维、持续精进:逃离沉没成本式陷阱

沉没成本


归因陷入“沉没成本”陷阱:起因、过程、结果。

查理·芒格曾说:“如果我今天知道未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那么我就永远也不会去那里了。”

因此,想要了解我们为什么容易陷入“沉没成本”,我们从逆向思维的方式从失败根源处着手。

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波普尔曾说:人生不过是解决问题。

“沉没成本”亦是来源于解决问题,可能是做错的事、可能是没全做错的事、也可能是做对的事。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陷入“沉没成本”的陷阱呢?

01 起因:两种思维的博弈

心理学家戴尔·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到人类存在两种思维水平:“直觉”和“深思熟虑”。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911事件”后,飞机失事的恐怖画面让许多人,宁愿长途驾驶汽车,也不愿意乘坐飞机出行,他们的直觉判断飞机危险系数高

事实上,根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数据统计飞机的安全程度约为驾车出行的230倍。

换言之,稍加“深思熟虑”,就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就像我们在工作中,领导说赶紧定个会议室。答应说好,然后就慌忙去做,因为直觉判断事情紧急。结果却没有确认参会规模、参会时间、参会社会标准。结果,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做事情。

“直觉判断”的危险性,在于导致解决问题的方向性偏差,为陷入“沉没成本”的提供了前提。

02 过程:两种困难的误导

医生作家阿图·葛文德在《清单革命》中曾提到:在复杂的环境中,专家们也要应对两种困难。

第一种是人类记忆和注意力谬误。在重压之下,人们特别容易忽视一些单调的例行事项。

第二种是在复杂的过程中,人们会麻痹大意,会故意跳过一些明明记得的步骤。

普通人在工作中,也就面临这两种困难,也就是会犯下“无能之错”,指的是我们正确掌握了正确知识,但却没有正确使用而犯下的错误。

比如朋友小张在办理发票时,收款金额、收款单位、收款事项都核对过了,却忘记核对主、副联发票的编号是否一致,导致需要重新办理发票,才能完成报销。

两种困难的作用下,产生的“无能之错”,也埋下了纠结于“沉没成本”的种子。

03 结果:两种大脑的判定

刘未鹏在《暗时间》一书中写道:只要我们的情绪大脑首先认定了一件事情,我们那点可怜的理性思维便很容易屈从于情绪大脑发下的命令。

也就是说,我们选择错误后,糟糕的结果很容易优先触发情绪大脑,左右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比如我的手机屏幕碎了,换原装屏幕比盗版屏幕更贵,最后选择换盗版手机屏幕。结果,更快手机屏幕就失灵了,只能花钱换原装屏幕。率先启动的情绪大脑,就会引导我的注意力放在“选择错误的事实”,而不是分析“如何更好地做选择”。

付出的金钱、社会关系等成本,就会迫使我们的思想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也就是“如果……就好了”,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认知失调”。

此时,情绪大脑会让我产生懊恼,而不是真正地发现错误的原因,比如对比屏幕的质量历史、客户评价等等因素,或者专注于此刻需要做的事。

小结:从起因、过程和结果分析,我们陷入“沉没成本”的陷阱,源于思维习惯的反应链。有没有“深思熟虑”、有没有犯“无能之错”、有没有“认知失调”。

运用暗时间、培养多元思维、持续精进:逃离沉没成本式陷阱

沉没成本

正确看待“沉没成本”陷阱:自我和解、自我质疑、自我约束。

从定义中,我们知道“沉没成本”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也不应该影响到我们现在的决策,因此我们需要从中脱离,避免受其影响。

01 自我和解

樊登老师曾经邀请作家金韵蓉做客《樊登读书会》,为观众分享《你要的是幸福,还是对错》时谈到,她现在已经六十几岁,还会犯错——和自己的情绪沟通。她的应对办法是,每当她又犯错的时候,她就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金韵蓉你在和谁沟通?你在和对方沟通,还是你在和自己的情绪沟通?”只要有这么一个2秒钟的停顿,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从心理学上讲,就是让理性大脑介入进来,参与决策,避免让情绪大脑“独裁”,创造与自己和解的时间,静下心后客观地看待世界。

一旦陷入“沉没成本”的怪圈,我们也可以学习金老师,问自己:我在和谁沟通?我在和当下沟通,还是在和自己的情绪沟通?

02 自我质疑

刘慈欣在《三体Ⅱ》中写道: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思想钢印。这道钢印由经验打造,用自尊来维护,牢不可破,比钻石的硬度还要高。

这句话想表达的就是,人类的情绪大脑诱使自己对沉没成本做出合理的解释,尤其是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因为,情绪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会无情驳回“我很愚蠢”这个结论。

事实等于事实。

如果陷入“沉没成本”,就像刘未鹏说的与其让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不如自己试着去发现自己的错误。

《米哈尔商业创意全攻略》的“假面具”思维就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从一件事的对立面思考问题。比如“我们一直想的是如果……就好了……”,实际上“如果”就是显性的错误点,然后我们可以5why分析法找到错误的根源。

5why即五个为什么:是指用连续追问的方法直至找到问题的症结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分析法。

03 自我约束

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博士曾主导过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其目的是建立儿童在满足方面的自我约束力与日后取得个人成就之间的联系。

研究者发现,成功抵制诱惑的儿童不是因为棉花糖诱惑力不大,而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巧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让自己盯着棉花糖,让自己忙于赶其他的事情。

在《稀缺》一书中,也曾提到人类的带宽,也就是心智的容量是有限的,做其他的事,就会让我们的大脑处于“忙碌”、“被占用”的状态,让人忘记“棉花糖”的诱惑。

比如,挑选一件紧急重要的事,让我们脱离“沉没成本”的束缚。

运用暗时间、培养多元思维、持续精进:逃离沉没成本式陷阱

自我管理

减少面对“沉没成本”陷阱:运用“暗时间”、培养“多元思维”、持续精进决策能力。

查理芒格说:“掌握一定数量的思维模型,能解决这世上90%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问题,也决定了陷入“沉没成本”的概率。如果常常犯错,就可能常常悔过。因此,减少如果,就等于减少悔过的可能性。

成甲在《好好思考》一书中,介绍了内化思维模型的五个阶段,也代表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层级高低。

  • 第一个阶段:不知不觉。通俗地说,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知道”某个知识。换了马甲,可能我们就不知道了。知识是孤立的,也是常导致我们相信直觉的原因。
  • 第二个阶段:事后诸葛亮。你很可能做完一项工作后,突然想起来明明有更好的方法。多几次经历后,我们就会提升知识敏感度。我们陷于“沉没成本”时,通过重复的理性思考,内化知识,后期就越能正确解决问题,避开“老坑”。
  • 第三个阶段:中途掉头。做到一半时想起:“我好像学过一个,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能够运用内化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能够有效避免“沉没成本”的坑。
  • 第四个阶段:刻意为之。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能够第一时间想起来用具体的知识解决问题。比如成甲在学会“锚定效应”后。将自己公众号的打赏页面,从默认顺序的“5元、20元、50元、80元、100元、200元”,调整为“200元、188元、168元、128元、18元、6元”,果然大多数人打赏的金额从5元变为6元,但是成甲的文章赞赏收益凭空多出20%的收益。自然,我们也能成功避开陷阱。
  • 第五个阶段:回到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某个知识解决问题,已经把它变成了自己的内在思维方式和习惯,也是最高级的知识形式。一次,美国纽约消防队前往火灾现场救援,他们的任务就是进去扑火。结果,消防队长命令所有人撤出,但是说不出来是为什么。过了一会儿,房屋就坍塌了。事后发现,现场温度超过了室内救援的临界值,内化成肌肉记忆的知识,避免了一次灾难。

综上所述,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问题,决定了我们避免思虑“沉没成本”的能力。基于此,我有如下建议:

01 运用“暗时间”,建立高效思维习惯。

所谓“暗时间”,简单的说就是思维的时间,也就是没有产生直接成果的时间。走路、买菜、洗手洗脚、坐公车,都能成为“暗时间”。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在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利用暗时间,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逐渐提升知识内化的等级,提升

02 培养“多元思维”,广泛吸纳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

所谓“多元思维”,就是不断学习众多学科的知识来形成一个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

比如工作中,我们常说的经验规则、方法流程、学科原理,都是我们可以运用的思维模型,这也是查理·芒格先生提倡的学习方式,让他能够长久地纵横投资界。

03 持续精进,提升选择和决策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提提出了著名的ABC理论。理论认为,我们对外界问题(A)会做出何种反应(C),本质上不取决于我们遇到的问题(A),而是取决于我们的信念、看法和解释(B)。

大多数时候,我们遇到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个问题真的无解或很困难,而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有问题。

我们学习“多元思维”的原因,就是为了运用更好的方式方法,逐渐提升解决问题的效果。

运用暗时间、培养多元思维、持续精进:逃离沉没成本式陷阱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总结

巴尔扎克曾说:如果不忘记许多,人生无法再继续。

如果拘泥于沉没成本,现在的决策又该如何继续。我们的注意力残留于“沉没成本”的原因,是因为人性中远古进化而来的“情绪保护”,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1、正确看待“沉没成本”陷阱:自我和解、自我质疑、自我约束。

2、减少面对“沉没成本”陷阱:运用“暗时间”、培养“多元思维”、持续精进决策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