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現存最完整的古漁村,明朝還出過狀元,很多人連名字都不認識

地處我國南疆的廣西,與海南島隔海相望,光管轄的水域面積就約四萬平方千米,尤以北部灣為甚,海底平坦的北部灣不僅是我國的著名漁場,更是世界海洋生物物種資源的寶庫,光已知的魚類就超過500種,還有200多種蝦類、190多種蟹類及其他數不清的已知或是未知的海洋生物,甚至連舉世聞名的合浦珍珠也生產於這一帶。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一片富饒的海域,也養育著不少廣西人。

以前北部灣有著不少漁村,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留存下來的卻不多了。在距防城港市中心約25千米的企沙半島東南面,至今還有著一個明朝建立的古漁村,不僅有著幾百年的淵源歷史,還保存得十分完好,這便是有著“北部灣漁村歷史發展變遷縮影”之稱的簕山漁村。

廣西現存最完整的古漁村,明朝還出過狀元,很多人連名字都不認識

簕山,上百年曆史的古漁村

來到簕山漁村的附近,可以看到一個復古的城門,從這裡進入便到了簕山漁村的地界。漁村不需要購買門票,可以自由進入參觀,不過很多人可能連“簕”字都不認識。對於不認識的漢字,很多人都習慣“讀半邊”,如果在這裡還這樣讀,那恰好就蒙對了,“簕”字確實與“勒”同音。

關於漁村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據說是由常熙公於1448年從欖埠遷居到此,發展距今已有了四百多年的歷史。不過,在這之前可不叫簕山,而是因為附近有很多野生的鹿而叫”鹿山“,之所以改名是為了紀念簕花的救命之恩的緣故,最後一直沿用至今。

漁村的建築都在左手邊,正是由於村子歷史悠久,不少古建築也就留了下來,這個祠堂便是其中之一。祠堂雖然是村民供奉先祖的地方,然而卻並未禁止遊人參觀,遊人都可以自由入內參觀。要進入祠堂的內部,需要穿越三道對穿式大門,從最外面一眼就可以望到最裡面,特別具有縱深感。每個大門上都有楹聯,均有福澤後人之意,畢竟供奉祖上,自然是為兒孫祈福。而漁村子孫也沒讓先祖失望,明朝時就出過狀元李杏新,之後歷朝歷代官至五六七八品的官員多達數十名,國民政府時期,其後代還有人曾任參政院副院長、臺灣邊界總指揮等等要職,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廣西現存最完整的古漁村,明朝還出過狀元,很多人連名字都不認識

祠堂裡有不“中華田園犬”,看似很霸氣地趴在路中間,有點攔路的意思,不過也許是看慣了遊人,一點都不兇,別說咬人,連叫都不會叫,任憑你從它們身邊來來往往,它們是一步也懶得動,就在那裡趴在,興許還會來撒個嬌。最小那隻最可愛,直接睡在了路中間,也不怕被人踩到。

廣西現存最完整的古漁村,明朝還出過狀元,很多人連名字都不認識

廣西現存最完整的古漁村,明朝還出過狀元,很多人連名字都不認識

由於祠堂不適宜拍照,於是並未在室內進行拍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看看,當地的村民很是熱情。不過,在其中一間房屋門前停放的一輛自行車卻很有意思,一看就是幾十年前的款式,在那個沒有電瓶摩托的年代,踩上這種自行車上街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廣西現存最完整的古漁村,明朝還出過狀元,很多人連名字都不認識

當然,經過那麼長時間的發展,村民們並非還住在老舊的大宅子裡,不少村民都修上了好幾層的小洋房,又是落地窗,又是大陽臺,還有屋頂的陽光棚,生活別提有多愜意。正是從過去的老宅子到現在的小洋房都有,可以感受到建築、生活習俗等方方面面的變化,簕山漁村才被譽為北部灣漁村歷史發展變遷縮影。

廣西現存最完整的古漁村,明朝還出過狀元,很多人連名字都不認識

北部灣,平靜富饒的生物寶庫

左手邊是建築,右手邊則是大海,其實從大門剛進漁村的觀景臺上,就可以看到一組漁民的塑像,既然簕山是漁村,村民們自然大都以打魚為業,現在也不例外,觀景臺邊上的海就是富饒的北部灣,就離漁村的建築不過幾米。之前提到過北部灣是我國著名的漁場,正是這片物產豐富的北部灣,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簕山人。

廣西現存最完整的古漁村,明朝還出過狀元,很多人連名字都不認識

走在觀景臺邊,可以看到不少漁船正在工作,漁村一共就七十多戶人,卻有如此大規模的漁船,看來基本是戶均一艘了。這也是簕山最大的特點之一,它和國內很多極度商業化的古鎮不同,這裡不單單是一個古鎮式的景點,更是一個活著的百年漁村,村民們依舊靠著打漁為生,而非都是將自家店鋪租給外來商鋪,賣著相互雷同的義烏商品,

村落裡除了餐廳和民宿,基本看不到什麼紀念品商店,還保留著一份原始與本真。

廣西現存最完整的古漁村,明朝還出過狀元,很多人連名字都不認識

最讓我覺得震驚的並非如此大規模的漁船,而是正在工作的漁夫,仔細看他們撐著船蒿好像在運送什麼東西,但是他們腳下踩著的並非是木筏,而是一大塊泡沫一樣的東西!去過那麼多地方,還第一次看見有人踩這玩意兒出海的,又是簕山漁村的一大特色,也從側面反映了北部灣確實風平浪靜,要是大風大浪之下,這可能就站不穩了。

廣西現存最完整的古漁村,明朝還出過狀元,很多人連名字都不認識

廣西現存最完整的古漁村,明朝還出過狀元,很多人連名字都不認識

沿著海岸線的遊步道走,可以看到村民們在步道上曬了不少東西,其一便是漁網,這可是漁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都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來比喻做事情沒有恆心,其實曬網可是必須的,除了防止漁網因為長期泡水而潮溼腐爛外,還便於漁民們找出漁網上的破洞,及時修補。

廣西現存最完整的古漁村,明朝還出過狀元,很多人連名字都不認識

其二便是一筐筐白白的東西,這可不是褪色的四季豆,而是有著“海中人參“之稱的沙蟲,它不僅富含蛋白質,而且還含有鋅、銅、錳、鐵、鎂、鈣等14種營養元素及8種必需氨基酸、11種非必需氨基酸,營養價值非常高,其活體收購價一般在26-34元/公斤,幹品售價更是可以超過500元/公斤,即便如此昂貴,卻常常有價無市。

雖然沙蟲在我國南北海域都有分佈,但尤以北部灣廣西沿岸及粵西沿海出產的沙蟲個大肉厚,為上乘品質。而在簕山漁村,就有數十平方公里盛產沙蟲的沙質臺地海灘,沙蟲也就成了這裡的特產。這裡的沙蟲物美價廉,不僅可以買了帶走,也是當地必嘗美食之一。

廣西現存最完整的古漁村,明朝還出過狀元,很多人連名字都不認識

海邊上還有一個觀景涼亭,順著彎曲的鏤空橋直走便可以到達,這裡是整個漁村最佳的觀景點之一,由於北部灣汙染較小,據說運氣好的話還可能會看見海豚。

廣西現存最完整的古漁村,明朝還出過狀元,很多人連名字都不認識

涼亭分為上下兩層,可以自由上下。一層人比較少,可以拍攝到與涼亭差不多同高的漁船同框的畫面,而站在第二層則有登高遠望之感,迎面而來的海風帶來了絲絲涼意,吹散了廣西略帶燥熱的暑氣,還可以眺望遠處的海平面或是另一邊的古漁村,極目四望,很是舒服。

廣西現存最完整的古漁村,明朝還出過狀元,很多人連名字都不認識

廣西現存最完整的古漁村,明朝還出過狀元,很多人連名字都不認識

不過,這裡的海雖然平穩,但是卻是一個不適合游泳的地方,整個海岸線上沒有供人休閒的沙灘,取而代之的是奇形怪狀的礁石,由於海浪沒日沒夜地無規則拍打,最後形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站在岸邊,一個浪打來,即可感受到驚濤拍岸之感,這是北部灣一道靚麗的自然風景線,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也使得這裡成為觀潮的好去處,每年漁村裡都會舉辦觀潮節,在那一天很是熱鬧。

廣西現存最完整的古漁村,明朝還出過狀元,很多人連名字都不認識

此外,漁村裡還有不少地方值得參觀,比如附近的一處原生態森林裡,長有五顆銀葉榕,銀葉榕及其珍貴,全國僅存51棵,而漁村內最老銀葉榕的樹齡已經超過了1400年,更是十分難得,被村民們視為澤福後代的“樹神”。

隨著簕山古漁村當選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來這裡瞭解或是研究古漁村文化遊人學者也越來越多,希望漁村能在吸收外來新鮮事物的同時,也能永葆赤城,繼續作為北部灣與樹神守護下的人間淨土。

圖/文 旅遊狂魔夏夏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