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帝師譭譽參半,身為學霸仕途風光,他為何要為甲午之戰背鍋?

他是學霸,在科舉考試中奪得狀元這樣的功名;他是帝師,即使貴如天子在他面前也得行禮。他權勢不在晚清重臣李鴻章之下,推崇他的人說其知人善用、清正廉明,支持維新變法,鄙視他的人說其以權謀私,甲午之敗時推波助瀾難辭其咎。這位譭譽參半的歷史人物就是晚清名臣翁同龢。

身為帝師譭譽參半,身為學霸仕途風光,他為何要為甲午之戰背鍋?

在晚晴的歷史舞臺上,比起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臣重臣,翁同龢顯然比較陌生。翁同龢字叔平,江蘇常熟人,卻出生在京師,四歲才跟家人回到祖籍常熟;翁同龢本是個學霸,他從秀才到舉人再到狀元,三級跳僅僅用了十年左右,金榜題名時的翁同龢僅僅27歲,比起應試終老僅僅獲得一個舉人就興奮到瘋的范進,翁同龢可謂是“天才”了。

翁同龢仕途起步於1858年6月,當時被咸豐皇帝任命為副考官,負責陝西地區的考試,翁同龢帶病巡視考場,考試完成之後因積勞成疾申請休假,隨後又擔任山西等地的考官,為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選拔了一批堪用的人才。如此清廉的能幹的官員自然要提升,不過也與其家庭背景有很大關係。

身為帝師譭譽參半,身為學霸仕途風光,他為何要為甲午之戰背鍋?

翁同龢家族並非寒門,而是妥妥的官宦之後,其父翁心存就當過清朝吏部一把手,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其父、兄在官場上各有各的成就,當時人稱“一門四進士,一門三巡撫,父子帝師”。取得狀元后的翁同龢接替父親成為同治皇帝的帝師,隨後又成為光緒皇帝的帝師,如此殊榮與政治地位成為翁同龢馳騁官場的重要資本,畢竟皇帝的授業恩師那就是參與塑造皇帝三觀的重要角色。翁同龢與光緒皇帝相識二十四年,如此深厚的感情自然也使其獲得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除了擔當皇帝的授業恩師,翁同龢也開始在軍機處嶄露頭角,充任軍機大臣,而且掌管戶部,就是現在的財政部長。大清帝國的財政狀況可以說步履維艱,而翁同龢擔任財政部長的那幾年正是清廷內憂外患的光景。凡是從政之人必定就有對手,翁同龢的對手就是李鴻章以及李鴻章一手組建的北洋水師。

身為帝師譭譽參半,身為學霸仕途風光,他為何要為甲午之戰背鍋?

自從英法聯軍放火焚燒了圓明園蹂躪了京師皇城,清廷這才打算正視自己一貫看不起的奇技淫巧,於是以恭親王奕訢為首,李鴻章、左宗棠重臣為骨幹的洋務派開始購買西方軍火,借鑑西方武器編練新軍。而北洋艦隊就是李鴻章耗費數十年精力與海量國庫白銀鑄造出的鎮海鎖鑰。海軍吞金獸的本質與清廷缺錢的現實讓翁同龢感到,北洋艦隊的軍費能否暫緩,畢竟自北洋艦隊成軍後,清廷的海軍實力亞洲第一,即使在當時國際上也是不容小覷。

於是翁同龢在1890年上奏朝廷,以國家財政困難為由請求暫停購買軍火,結果導致北洋艦隊的發展就此停滯,逐步與世界一流海軍以及日本這個假想敵拉開了差距。如此一來等到甲午戰爭之時,北洋艦隊面對日本的聯合艦隊就已處在下風,無論是艦齡、動力、射速、火力都有所不足。雖然戰前翁同龢給北洋艦隊劃撥數萬兩白銀的軍費,但是為時已晚敗局已定。

身為帝師譭譽參半,身為學霸仕途風光,他為何要為甲午之戰背鍋?

於是,在甲午戰敗之後,有不少人就認為翁同龢坑死了李鴻章,北洋艦隊的失敗跟這位大清帝國錢袋子有著密切關係。而翁同龢這麼做的原因,是當年李鴻章當初在處理其兄長翁同書的問題上,秉承其老師曾國藩旨意進行彈劾,導致其兄流放伊犁。於是翁同龢為了報這一箭之仇,自然要對李鴻章以及其麾下的北洋艦隊進行報復,而裁撤軍費自然是一舉多得的買賣。

身為帝師譭譽參半,身為學霸仕途風光,他為何要為甲午之戰背鍋?

實際上,作為北洋水師的掌舵人,李鴻章完全有能力更好的為其艦隊籌集經費,其作為北洋通商大臣以及淮軍統帥,完全可以從厘金中抽出經費為北洋艦隊提供部分軍費。即使翁同龢作為一名軍事外行,從財政的角度剋扣了軍費,這也說明剋扣軍費是皇家高層的旨意,戶部尚書的命令最終也要經過朝廷的批准。只能說翁同龢縮減軍費加速了北洋艦隊的崩潰,而北洋艦隊真正的失敗還是由李鴻章的無能造成。作為一個非軍事官員,翁同龢不能背甲午戰敗這個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