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文彩源田野,妙筆奇葩綻故園,讀廖榕光先生《田野家園》隨想

本世紀初,廖榕光先生與我相識於南安市成立洪承疇研究會的籌備工作期間,並且從此建立深厚的友誼。儘管老廖年逾八旬,我已退休,我們仍然保持著密切聯繫,我很敬重這位亦師亦友的民俗專家。2019年底,收到了老廖寄給我的《田野家園》一書:全書520頁、6個專輯、116篇、39萬多字,主要分為“民俗”和“歷史”兩大部分,由黃山書社出版。2019年12月11日上午,南安市社科聯舉辦了《田野家園》新書發佈座談會。

閱讀《田野家園》一書,猶如陪同老廖行走在近60年的民俗路和文史路上,其鄉土味之濃、史料性之多,涉及面之廣、知識性之闊,是其它一般鄉土類書籍難以比擬的。縱觀其為人為文,主要有五大特點:

勤動筆,著書立說收穫大

國家高層高度重視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時代課題。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基礎、最廣泛、最深厚的自信,是一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心,不能只掛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到行動上。老廖的治學生涯,就是文化自信的自覺實踐,並且把具體行動落實到筆頭上。

60年來,他行走在家鄉的市井山村中,行走在英都古鎮的田頭地角、市井街坊、左鄰右舍,穿越古今歷史人文,浸染在民俗風情的畫卷中。可以說,英都就是老廖60年苦心經營的根據地、筆耕不輟的大金礦和著書立說的大本營。

風流文彩源田野,妙筆奇葩綻故園,讀廖榕光先生《田野家園》隨想

《田野家園》作者廖榕光

《田野家園》以福建泉州地區南安市英都鎮為田野基點,從歷史學、民俗學、宗教學和人類學的角度,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做了比較全面的解讀,是科研人員想要欣賞閩南歷史文化“大觀園”的必賞之“花”。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書中的很多專有名詞和專業術語的漢語表達,為今後研究相關閩南語口語與漢文字詞彙書寫的一一對應奠定了基礎,必將成為今後語言學專家學者研究閩南語的一本重要參考著作。

閱讀《田野家園》中文史類的文章,老廖深入調查、勤於動筆的精神會讓你大開眼界大受感動。在名人傳略方面,《洪潘傳》是新中國軍樂事業的奠基者洪潘的傳記,作者歷經20多年調查、蒐集材料寫成,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洪潘傳記。

《一門忠義梁後宙》作者歷經7年多心血多方面採集海內外關於梁後宙的事蹟文章編撰的,是僑史界公認為最完整的梁後宙傳略。覽卷之時,作者會帶你參觀英都革命史蹟,如《洪氏家廟是革命遺址》《張克輝和英都革命烈士紀念碑》等篇章,記錄了英都的革命遺址及英都地下革命鬥爭的光輝歷程。

你想了解英都的宗祠文化,《洪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洪氏家廟的前世今生》等文系統地介紹了英都著名宗祠的文化背景。你想接受家訓家規的啟迪,《老翰林的家訓》《一份清代鬮書的家訓名言》等文章,發掘了英都、翔雲歷史上名人家訓格言。

書中介紹了不少的歷史事件,如《十六壯士血灑東田》一文,是作者20年來不斷調查考證寫出的,還原了共和國紅色政權剛建立時革命戰士為捍衛勝利果實殊死搏鬥壯烈犧牲的事件,並一一調查出革命烈士的籍貫。

風流文彩源田野,妙筆奇葩綻故園,讀廖榕光先生《田野家園》隨想

講真話,樸實無華吸引人

老廖為人直爽,講話率真,待人真誠,工作認真。特別是對待文字工作,總喜歡刨根究底、窮追不捨。為了還原一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他廢寢忘餐,不辭勞苦,紮根基層,深入民眾,幾十年來寫出了不少讓人愛不釋手、喜聞樂見的作品,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老廖創辦的《英都鄉訊》以及他挖掘復活的“英都拔拔燈”民俗,獲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是他真抓實幹來之不易的成果。南安市敦煌文化研究會會長洪再雙在新書發佈會上感慨地說,老廖一直醉心於家鄉歷史文化的研究,他是懷著深厚的感情投入的。他幾次生病住進醫院,也從未停止過研究工作,執著的精神令人欽敬。

文品即人品。人品是文品的基石,沒有高尚的人品,哪來卓越的文品。老廖高尚的人品,有口皆碑。其主要表現在真情奉獻,為文專一,勤懇敬業,追求卓越。他傾情於鄉土文化,熱心田野調查,查閱典籍,考證資料,精心編纂;他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難能可貴;他語言通俗易懂,簡潔明瞭,文風清新質樸;他堅持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堅持為地方服務、為大眾服務,為傳承、弘揚地方文化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無怨無悔。

老廖寫作的最大特點,就是突出一個“真”字,就是講真話、寫實情。不到實地考察,沒有親身體驗,沒有找到當事人採訪就不輕易動筆,這種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讓我十分欽佩與敬服。老廖真情投入、求真務實,長年累月堅持調查研究的事例枚不勝舉。

風流文彩源田野,妙筆奇葩綻故園,讀廖榕光先生《田野家園》隨想

這裡略舉一例子加以說明,為了尋找“松杏紀功碑”,破解洪承疇降清之謎,2005年4月,臨近古稀的老廖與鄉親乘車不遠千里,長途跋涉趕從南安英都到遼寧錦州。經過幾番尋找,最終見到了碑記真跡,直接瞭解和考證了洪承疇降清的原因和經過。千里迢迢尋找一塊碑記,如果不是認真對待,高度負責,有誰願意這樣做呢?老廖治學嚴謹是有口皆碑的,其語言表達和文字抒發都是樸實無華和真切可親的。

書中記敘的每一個事件、每一個人物,都言之有據。一些民俗、掌故類文章,遣詞用字兼顧地方特色,儘量保持原汁原味,讓讀者感到通俗易懂、真實可信、親切可愛,這也充分體現了老廖的文化素養和文字修養。

縱觀《田野家園》全書,沒有蕩氣迴腸的豪言壯語,沒有嬌柔造作、譁眾取寵的豔麗詞藻,但卻用樸實的不可辯駁的事實,記載和還原了歷史,再現了客觀事物的必然存在,使人讀來親切可信,無形中如親臨其境,感同身受而得益匪淺。

其流暢的筆觸猶如行雲流水,鏗鏘有味,更令人愛不釋手,久久難忘。特別是他年屆耄耋,依然精神煥發,筆耕不輟,倍加令人感動。老廖猶如一部閩南活字典,真不愧是閩南鄉土歷史文化的老專家。他堅韌不拔的求索精神,勇於奉獻的大愛,求真務實的作風,很值得後人學習。

有點“俗”,深入淺出講民俗

這個“俗”,不是俗不可耐的俗,不是庸俗不堪的俗,而是老廖作為民俗專家著述的一大特色,是為了留住鄉愁、傳承民俗——大量收集、記錄和整理閩南民俗的具體行動,也是語言通俗易懂的突出表現。老廖60年的文化苦旅,其實就是守望一方精神家園,堅持一種文化自信,鑄造一個鄉村靈魂。

風流文彩源田野,妙筆奇葩綻故園,讀廖榕光先生《田野家園》隨想

什麼叫留住鄉愁?老廖的經歷和著述就是最好的昭示,這就是真實的原生態的鄉愁,是不折不扣的民俗文化,而不是那種蜻蜓點水,作秀邀寵式的偽鄉戀和假鄉愁。

這部《田野家園》就是他的心血和力作,記述和傳承民俗,是《田野家園》的一大特色。它涉及的是南安乃至閩南地方的鄉土民俗,宗教信仰,寺觀風物,家風鄉約以及歷史名人和文化掌故。它真實地反映、記載了閩南鄉土文化,糾正了許多謬誤,弘揚了真善美,揭露了假醜惡,弘揚正氣,正本清源,為南安的美麗鄉村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糧,為閩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在文化底蘊厚重、人文氣息濃烈、傳統宗教信仰豐富多彩、民俗活動保留完好的福建閩南地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瞭解地方歷史、不會講好閩南話、不知道閩南文化的精髓是什麼、更不懂得民俗活動的文化內涵等等。

如何才能補救呢?可以說,老廖的《田野家園》為年輕人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便於記憶的好教材。諸如,講述閩南的歲時節令,可看《閩南七夕節》,主要介紹閩南做“七孃媽生”的獨特民俗。《漫話中元節》,著重介紹了閩南中元節“普祀”的普世人文關懷。

講述民間信仰,可讀《神緣連臺島,香火播南洋》,敘述了英都水溝館“王爺公”與臺灣省、南洋諸國的神緣關係; 《仙公楊救貧其人其事》一文,考證了閩南家喻戶曉的民俗神“仙公”的前世今生。

風流文彩源田野,妙筆奇葩綻故園,讀廖榕光先生《田野家園》隨想

講述閩南宗教世俗,可閱《過年之後的重頭戲 敬天公和割香》,解說了“敬天公”和“割香”是道教世俗化的儀式及其意義。《喪葬文化的特殊文體——銘旌》一文,考證了“銘旌”的來龍去脈;《執紼在閩南稱為拔龍鬚》通過考證史料,講解了閩南出殯“拔龍鬚”的源流及演變。

可謂“博”,見多識廣層次高

南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吳忠溪為《田野家園》所作的序言中,恰如其分地贈送老廖一個土“博士”桂冠。說他“年屆八秩,壽登耄耋”,廣採博取,“長期在鄉間田野、農舍民屋採集素材”,“自辦網站,編鄉訊,玩抖音,創建公眾號,成立工作室,與時俱進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其本人及文章有的上了省電視臺節目、有的上了國家級刊物。

我認為,老廖雖然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但他的文章、他的研究成果,比一些本科生,或者現在的一些鄉土題材書籍寫得更好,更接地氣,更有深度。因為他博學多才、見多識廣、博聞強記,深挖細掘,展現給世人的,是用其心血凝成的濃濃鄉情和凝重的廣博歷史知識。

依我之見,這位民俗土“博士”,作品中流淌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和閩南元素的獨特韻味;流淌著“不與凡花爭嫵媚,暗香默默喚春風”的質樸精神。老廖的“博”,突出表現在:第一位“毛遂自薦”,憑藉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進入國家級學術團體——“中國社會科學院屬下的中國民俗學會”,這是南安唯一沒有其他。第一位成功主持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南安英都拔拔燈”。

從撰寫文本到實施保護,堪稱申遺第一功,國家非遺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教授對其讚不絕口。第一位為省部級領導幹部“上課”的農民。他所撰寫的《順治帝迎見五世達賴禮儀之爭》,被收入高級幹部瞭解社會、掌握國情、管理和建設國家、進行戰略決策所必需的“部級領導幹部清史讀本”!第一位出版當代民俗類著作的體制外學人,這在省市範圍內並不多見。

風流文彩源田野,妙筆奇葩綻故園,讀廖榕光先生《田野家園》隨想

由於老廖的高尚人品和文品,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聲譽,他先後被授予各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南安市級的“勞動模範”“優秀人才”“最美文化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閱讀《田野家園》之餘,閉目凝思,我總覺得老廖這本書不同尋常,堆金積玉,藏寶納珠,是獨具地方特色的閩南文化寶藏、許多珍貴的歷史記憶蘊存其中。書中涵蓋了民俗文化、紅色文化、人文勝蹟、史實考證、人物傳記、逸事趣聞等等方面,林林總總,兼收幷蓄。其歷史跨度之大,知識面之廣,涉及人物之多,都是真實可信,有據可查的。

試想,要收集積累這麼多資料,要想寫出這麼凝重的一部著作,如果沒有紮實的基本功,沒有真情的投入,沒有耐得住寂寞的韌性,沒有博聞廣見,有可能做到嗎?正因為老廖用心、苦心、精心經營,正是用他的真情大愛去堅守,正是由於他的真誠實幹,才能收穫累累的碩果,才得以讓《田野家園》一書問世。

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在給巜田野家園》出版致電祝賀時指出的:“廖榕光先生是中國民俗學會資深會員,數十年來,他致力於地方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成績斐然。”

“土”味足,泥土芳香源田野

一部《田野家園》,出自一位“土博士”之手,從書名到內容,都體現著十足的“土”味,充滿著迷人的泥土芳香。它沒有絲毫的洋氣,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而是充滿著田野的氣息,充滿著可讀可親可信。因為它來自英都的田野,來自父老鄉親的記憶,來自作家家園的鄉土歷史、鄉土題材和田間埕上的趣談逸事,來自作家的厚積薄發和傾情書寫。

堅守精神家園,是物慾橫流時代最珍稀的品質。老廖在自序中談到,1958年參加工作以來,他一直沒有離開生他養他的家鄉——南安英都鎮。英都古鎮註定是老廖之根之魂,無論歲月如何滄桑,職業如何更換,人生如何起落,老廖一生戀上這片土地,廝守於斯,堅貞不渝,矢志不移。

風流文彩源田野,妙筆奇葩綻故園,讀廖榕光先生《田野家園》隨想

翻開眼前這部沉甸甸的文集,一股充滿本土風味的清新之氣撲面而來,令人如沐春風、如品醇酒,彌久彌香。田野家園,聽起來有點土裡土氣,但它卻是適合閩南人脾土的一株芳香四溢的桂花。

老廖自謙地介紹過,自己沒有上過大學,長期從事農村工作,卻“不務正業”地去舞文弄墨,並且重點研究民俗文化和閩南地方史,是一個土得不能再“土”的,被稱為文史專家的“土”人。這是一個地方文史工作者坦誠的自我表白,聽後讓人感到可親可敬,從中可以看出他高尚的“人品”和“文品”是如何煉就的。

他的工作地點是“農村”,數十年的長年累月地堅持——非常執著地研究民俗文化和閩南地方史; 選擇自己能夠深耕細作的內容——重點突出,接地氣;與時俱進地學會和運用各種傳播形式——“成立工作室,自辦網站,創建公眾號,編鄉訊,出專著”,是一位時尚達人。

嫻熟地運用新媒體的表現載體,使他的作品傳得開、傳得遠、傳得久。老廖為地方文化樹立起一根標杆,是新時代南安鄉土文化的一個典型。他的崇高精神和作品,將是矗立在南安燦爛的悠久歷史和多彩的鄉土文化中的一座豐碑!

《田野家園》是南安第一部以家鄉民俗和歷史人文為題材的煌煌巨篇,是一部有傳世價值的好書。它完全可以像泉州本土的文史名家陳泗東先生的代表作——《幸園筆耕錄》一樣,為閩南人爭光,並且作為泉州地方文獻典籍,收藏於泉州文化寶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