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語中的敬語在這個追求平等的社會有存在的意義嗎?

吳越


敬語是一般駛晚輩對長輩使用的,體現禮貌和尊重.同輩之間較熟的朋友可以不用敬語. 韓國文化強調“尊重並絕對服從長輩或權威”。毫不誇張地說,韓國孩子從出生起,就開始接受尊重長輩、服從師長的教育。

 這種現象也體現在韓國的語言上。在韓國,年齡小的一方對學長或長輩必須使用敬語,即使僅小一歲,也必須尊稱對方為“哥哥”、“姐姐”或“師兄”、“師姐”。若年齡小的一方稱年長一方為朋友,則會被視為極為不敬。

在這個追求平等社會里,日本韓國的敬語,顯得非常重要,可以引導我們更加尊重他人。

作為一個文明公民,應當自覺地講究禮儀。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而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從尊重別人做起。尊重別人就應當對別人有禮貌、講禮儀,禮貌禮儀從來就是衡量一個人文明程度的標準。人們在見面時相互握手、行禮、擁抱、獻花等,這是對對方表示尊重和友好的禮貌行為。一個人在與人交往時能夠真誠熱情,謙恭隨和,耐心周到,這是講究禮儀的表現,這些行為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風貌、道德情操、氣質修養,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有禮貌、講禮儀的人才能受人歡迎,也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必須按照社會公認的行為規範去交往,去生活,如遵守公共秩序,尊老愛幼,遵時守信,注重儀容儀表等。這些規範約束著人們的行為,創造出安定和諧的生活工作環境,實現著人與人之間的有效交往。



小泥螺


我們說文明古國的時候後邊緊接著就是禮儀之邦,禮儀是社會文明的象徵,是對他人的尊重,是一切社會交往(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紐帶,是和諧社會的催化劑。日本和韓國由於近代受中國儒家文化思想影響比較重,至今在人文、民俗甚至社會風氣方面都和我國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他們在日常交往中非常注重禮節,對長輩和上級有很強的等級觀念,這一點和我國建國初期的家庭教育以及社會習俗是非常一致的。只是隨著我們一系列的政治運動破四舊立四新這些禮節都跟著牛鬼蛇神一塊被打倒了。人與人之間的敬語是最起碼的尊重,西方國家雖然沒有敬語,但是他們非常注重文明用詞的選擇,敬語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敬語也可以提升一個人的氣質。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幾年有一個發現,在和上海人接觸的時候發現他們大多有一個習慣,說謝謝的時候總喜歡後邊加一個你,不起眼的一個字體現了上海人的細膩,也透露出上海人的精明,既讓人感覺到了溫暖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語言是一門學問,是與人交往的最基本工具,語言的藝術不只是文人研究的專利,更應該成為我們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一般意義上的靦腆、不愛說話,不應該僅僅認為是習慣使然,更應該被看成是性格缺陷。那些整天口無遮攔甚至口出狂言的社會現象更是愚昧、粗俗的行為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