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通寶,寶福局小平錢為何如此稀少?一起探究其中的奧祕


道光通寶,寶福局小平錢為何如此稀少?一起探究其中的奧秘


1820年7月25日,清仁宗嘉慶皇帝病逝,同日皇太子愛新覺羅·旻寧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道光”,史稱清宣宗。清宣宗道光皇帝在位期間(1821—1850)鑄造有“道光通寶”年號錢。錢面“道光通寶”四漢字,楷書直讀;錢背為兩滿文,穿左為滿文“寶”字,穿右為代表鑄造錢局的滿文簡稱。

據存世實物統計,道光年間先後有21個鑄錢局開鑄“道光通寶”錢,分別為戶部寶泉局、工部寶源局、直隸寶直局、山西寶晉局、江蘇寶蘇局、江西寶昌局、福建寶福局、浙江寶浙局、湖北寶武局、湖南寶南局、四川寶川局、陝西寶陝局、廣東寶廣局、廣西寶桂局、雲南寶雲局、雲南東川局、貴州寶黔局以及新疆伊犁局、阿克蘇局、庫車局、寶新局。有錢幣收藏研究者發現,21個錢局道光錢中,以寶福局、寶晉局所鑄者最為少見。

清代福建寶福鑄錢局開設於福建省城福州。寶福局道光錢就是在福州鑄造的。有狂熱收藏者定居於福州,留心蒐集本地鑄造的寶福局道光錢20多年,收入錢匣者尚且不超過百枚。雖然寶福局道光錢開鑄時間距今不過200年左右,但如今在其原鑄地也已難得一見,說明其存世數量確實不多。寶福局道光錢為何如此少見呢?這引起了我們探尋研究的興趣。

道光通寶,寶福局小平錢為何如此稀少?一起探究其中的奧秘


寶福局始設於清順治四年(1647,也有認為設於順治六年),原址在福州城內都司巷,乾隆四年(1739)遷移至衛巷口(今鼓東路),沿用至清末。據清代《榕城考古略》“坊巷第二”記載:“寶福局在衛巷口,原為觀風整俗使署,乾隆間改為寶福局。”陳壽祺著道光《福建通志》“錢法志”記述寶福局自開鑄以來曾經多次停爐罷鑄,也曾多次復開。

道光初年,寶福局開鑄“道光通寶”年號錢。當時,寶福局鑄錢所需的銅、鉛、錫等原材料均非本省所出,必須預先派員遠赴雲南、江蘇、湖北、廣東等地採辦,路途遙遠,運腳盤費等開支沉重,鑄錢成本很高。至道光四年(1824)福建銀貴錢賤,制錢1240文才能兌換一兩白銀。而寶福局鑄錢,主要用於搭放兵餉。

道光通寶,寶福局小平錢為何如此稀少?一起探究其中的奧秘


發放兵餉時若以制錢1000文抵白銀一兩搭放,則兵勇拒絕接受,軍心不穩。倘若按照1240文抵銀一兩發放兵餉,則鑄錢虧損嚴重,需地方財政大量補貼,福建財政捉襟見肘。於是閩浙總督趙慎畛、福建巡撫孫爾準等以“福建銀價昂貴,鼓鑄成本虧折”為由奏請自本年夏季起暫停鼓鑄制錢,請求兵餉停止搭放制錢,全部以白銀支付。

據《清宣宗實錄》卷65,道光四年(1824)二月二十七日道光皇帝諭旨:“諭內閣,趙慎畛等奏請暫停鼓鑄一折。閩省寶福局鼓鑄錢文,係為搭放兵餉之用。據該督等查明現在市價銀貴於錢,局鑄成本,折耗甚多,其各州廳縣捐款津貼,需用銅鉛運費,辦理亦多掣肘,且兵丁等領餉後,以錢易銀,核計每兩短錢二百餘文,殊形支絀,自應量為調劑。著照所請。

道光通寶,寶福局小平錢為何如此稀少?一起探究其中的奧秘


自道光四年夏季起,將局鑄暫行停止。其應搭兵餉,亦自夏季起,停搭餉錢,統以銀兩全支。所有局內現存錢文,並本屆委員所辦,及舊存銅鉛,均著存貯局內。該督等察看情形,如錢價稍貴,即行奏明開鑄。各營兵餉,仍照舊例搭放。該部知道。”於是,道光四年夏季起,寶福局在全國各錢局中率先停鑄道光錢。

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二月,浙江道監察御史張修育眼見各省先後停鑄制錢,錢少導致銀價日昂,上疏提出“欲救銀貴之弊,莫善於廣鑄錢文,請飭各省一律開爐鼓鑄,並將兵餉養廉准以制錢一千五百文折銀一兩,俾各省不致以銀貴錢賤難以搭放為詞”。獲得清廷批准,而後浙江、廣西、貴州、山西、江西、陝西、江蘇、湖南等省相繼開爐鑄錢。

但閩浙總督劉鴻祥與布政使司等各司商量後,上奏朝廷極言福建寶福局鑄錢之難,稱寶福局“每鑄錢千文,應用例銷銀(即戶部所規定的成本費用)一兩三分七釐八毫,外捐津貼銀(即補助費)二兩二釐八毫,共銀一兩二錢六分零六毫。近來銀價愈增,每兩值錢一千六百數十文,核計鑄錢一千,虧折鑄本錢一千一百數十文。

道光通寶,寶福局小平錢為何如此稀少?一起探究其中的奧秘


全年額錢四萬三千二百串,計應虧折例銷、外捐錢四萬七千七八百文,為數甚巨”。即寶福局每鑄錢1000文,成本卻要花費2100多文,如開鑄一年將虧本二、三萬兩白銀,負擔沉重,難以承受。於是,寶福局再次暫緩鼓鑄。直到咸豐三年寶福局才復爐開鑄咸豐通寶大錢。

由於道光四年夏季起寶福局即停鑄(停鑄時間最早),此後又未再恢復鑄造過道光錢,因此寶福局道光錢實際鑄造時間只有三年多,在當時開鑄道光錢的21個鑄錢局中寶福局鑄造時間最短、鑄造數量最少,因此,現今存世的寶福局道光錢較為少見,成為收集道光錢大全套的“筋幣”品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