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偏愛武俠,“俠客”——氤氳江湖小人物們的“白日夢”

隨著金、古、梁、溫等人的武俠小說暢銷世界,中國人所獨有的武俠情結也是傳遍世界。崇拜武俠的中國人,將以武俠為背景的功夫電影帶向了世界電影的最高殿堂--好萊塢,並且深受世人喜愛。

中國人偏愛武俠,“俠客”——氤氳江湖小人物們的“白日夢”

有了武俠,就必須有江湖,他們就像魚與水的關係,互為依存的。而“俠”之大存者,“武”又是俠所使用的手段,兩者合二為一稱之為“俠客”。“俠”者,實力超強的體制外的人。

中國人為何偏愛武俠?這樣的“武俠癖”又是怎麼來的呢?這不得不從中國人都想當“老大”說起。我們在生活中不難發現,西方人見面,往往會將自己年輕化,而中國人見面則會爭相攀“長”,“我是你哥哥”、“論輩分你應該叫我叔叔的”之類的話語屢見不鮮。武俠就是為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們提供一個“白日夢”的機會,讓他們有一個得到“昇華”的機會。夢境與現實互為表裡,他們同屬於一個精神符號體系。對於現實越是不滿,就會越崇拜武俠,屬於武俠系列的東西就會越流行。

中國人偏愛武俠,“俠客”——氤氳江湖小人物們的“白日夢”

劇照

武俠文化的流行與江湖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相關性,而體制管理真空就是武俠文化的流行源泉,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清朝的武俠文化比明朝流行,民國又比清朝流行,解放後比解放前流行。隨著這些非正式的規則流行,那麼展現出來的必定是正式規則的不夠健全,甚至是脫軌,隨之而來的就是武俠生態的泛濫。

中國人偏愛武俠,“俠客”——氤氳江湖小人物們的“白日夢”

劇照:《鹿鼎記》

《鹿鼎記》就是對韋小寶這樣一個社會最底層的流氓人物,飛黃騰達的命運描寫,揭示近現代社會的那些不合理性,江湖的存在就是為了體現社會體制的荒謬性。書中一反常態的講義氣、不擇手段、美女等等,這些都是江湖的生存準則,通過對韋小寶這樣一個“有奶便是娘”人物的描寫,對近代中華文明進行了暗諷,反應了江湖化的社會倫理以及價值結構。這些東西已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到了中國人的意識裡。

“古典性”的東西在明清以後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江湖性”,這些東西將中國近代文化生生的變成了一個“江湖文化”。而這一切竟然要靠金庸先生的小說來為我們點明。中國社會離開了江湖就彷彿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了一般,唯有江湖才是所有疑惑的缺口。

中國人偏愛武俠,“俠客”——氤氳江湖小人物們的“白日夢”

儒家思想鼻祖孔子雕像

儒家講究的是說學做並用,孔子的學問學校裡可以學,而生活中照樣也可以說學做並用,那些“三綱五常”、“長幼有序”、“尊賢敬老”等舊時代的倫理綱常,也要做到言行一致。《孝經》、《中庸》、《禮記》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規矩都是有據可查的;而治國之道,修身養性之法也脫不開“言必行,行必果”這些儒家思想的指導,“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必定不是儒家思想。

“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到底是些什麼東西呢?那些剛入職的年輕人步入職場的第一步就是:搞定上司、領導“大哥”這些人際關係,正規書本上可沒有人敢這樣明目張膽的教你這些。而這些不能通過書本學到的東西或多或少的帶有江湖氣息。

中國人偏愛武俠,“俠客”——氤氳江湖小人物們的“白日夢”

劇照:《鹿鼎記》中擒鰲拜

搞好人際關係還只是小兒科,等到在“江湖”立定了腳跟,這些漸豐的乳臭小兒們,還要學習建立自己的私人社交圈,為以後的“飛上枝頭變鳳凰”奠定基礎,做好這些基礎功夫,說不定就可自立門戶了,按照江湖黑話來說,就是達到了開“香堂”資格了。

而這些又是哪裡來的呢?試看下,官場中有收門生的潛規則,江湖上有拜碼頭這樣的規矩。兩者一個身為“白道”,一個則為“黑道”本應水火不相容的,但這些門道卻是相同的,沒有實質區別。入了門並不代表學到家了,那些上不了檯面的實用“學問”還等著他們去學習。

中國人偏愛武俠,“俠客”——氤氳江湖小人物們的“白日夢”

劇照:幫派爭鬥

清以前由於怕那些江湖幫派危及到他們的統治地位,所以那些江湖幫派是得不到官方認可的,多半是秘密結社。而到了民國時,江湖幫派已是滲透到了官場之中,甚至於那些文教衛系統也領域也被波及。那些江湖價值觀、世界觀也被普通大眾所普遍接受。一時風氣轉向,民眾爭相效仿,江湖的烙印被深深的印在了生活當中,此時的“白道”已不再單純是“白”了,而是變成了“灰”色了;“黑道”也不再是“黑”了,而是更“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