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了這麼多年矛盾,“疫情”讓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握手言和?

鬧了這麼多年矛盾,“疫情”讓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握手言和?

資料圖:阿富汗政府代表與塔利班組織代表談判

俄羅斯駐阿富汗大使亞歷山大·曼特斯基22日說,新冠疫情難免影響阿富汗和平進程,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正在磋商如何應對塔利班控制區的疫情。

曼特斯基告訴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記者:“阿富汗國民軍和塔利班必然都會受疫情影響。阿富汗政府正與塔利班磋商,以協調塔利班控制區的疫情應對舉措。”

他說:“疫情當前,(阿富汗)和平進程當然會面臨新挑戰。”

阿富汗公共衛生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日,阿富汗累計確診新冠病例1026例,死亡36例。政府已在首都喀布爾等主要城市實施戒嚴以防控疫情,但醫療設備短缺、防疫物資和檢測能力不足讓外界對阿富汗疫情走勢充滿擔憂。

由以上消息可以看出,處於國內混亂局勢之中的阿富汗同樣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阿富汗的和平進程,但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正在磋商如何應對塔利班控制區的疫情,因為截至本月20日,阿富汗累計確診新冠病例1026例,死亡36例,醫療設備短缺,防疫物資和檢測能力不足讓外界對阿富汗疫情走勢充滿擔憂。

那麼,在阿富汗國內局勢混亂和暴力襲擊事件不斷的情況下,威脅全球各國的新冠肺炎疫情能讓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握手言和嗎?且看軍威長風淺析如下:

鬧了這麼多年矛盾,“疫情”讓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握手言和?

資料圖:美國政府阿富汗問題特別代表與阿富汗塔利班簽署和平協議

前不久,美國政府阿富汗問題特別代表與塔利班武裝組織代表,經過長達九輪的馬拉松式談判剛剛簽署美塔“和平協議”,美方代表承諾在美塔“和平協議”簽署後,長達20年的駐阿美軍將分批從阿富汗領土上撤走,塔利班組織則承諾與阿富汗領土上的極端組織劃清界限,並停止對阿富汗政府和駐阿美軍實施暴力襲擊行動,為重啟阿富汗政治進程與和平談判創造條件。

鬧了這麼多年矛盾,“疫情”讓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握手言和?

資料圖:阿富汗政府軍與塔利班武裝人員交火

令人擔憂的是,塔利班在美塔和平協議簽署前只停止了一週的暴力襲擊,阿富汗政府軍與塔利班在美塔和平協議簽署後不久就有發生了火拼,特別是阿富汗政府在美塔和平協議簽署後的最初階段,拒絕與塔利班就雙方釋放在押武裝人員展開談判,塔利班武裝不得不恢復了對阿富汗政府軍的暴力襲擊,支持阿富汗政府與政府軍的駐阿美軍也恢復了對塔利班武裝的軍事打擊,諸使美塔雙方簽署的和平協議成為一紙空文。

鬧了這麼多年矛盾,“疫情”讓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握手言和?

資料圖:阿富汗政府部分釋放在押塔利班武裝人員

在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組織釋放在押武裝人員談判問題上並不順利,美國2月29日與塔利班簽署和平協議,承諾推動阿富汗政府和塔利班分別釋放在押人員。阿富汗政府後續與塔利班就釋囚談判,但就釋囚規模和進度,雙方分歧難以彌合。塔利班要求政府一次性釋放5000名囚犯,而阿富汗政府主張分批釋放。阿富汗政府迄今釋放大約300名塔利班人員,塔利班釋放20名政府人員。可以說雙方釋放在押武裝人員談判進展緩慢。

鬧了這麼多年矛盾,“疫情”讓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握手言和?

資料圖:駐阿美軍參與打擊塔利班武裝

實際上,在美塔雙方經過艱苦談判簽訂和平協議後,約束美塔雙方的協議內容並沒有得到有效落實。一是因為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就釋放在押武裝人員問題意見分歧,塔利班武裝恢復了對阿富汗政府和政府軍目標的暴力襲擊,阿富汗政府軍也展開了對塔利班武裝的新一輪圍剿;二是因為簽署美塔和平協議的另一方美國,在從阿富汗領土上撤軍問題上也沒有實質動作,並且還幫助阿富汗政府軍對塔利班武裝展開軍事行動,諸使經過艱苦談判簽署的美塔和平協議形同虛設。

鬧了這麼多年矛盾,“疫情”讓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握手言和?

資料圖:對阿富汗政府軍和駐阿美軍實施暴力襲擊的塔利班武裝

軍威長風認為,阿富汗國內局勢混亂和暴力襲擊事件不斷,源於2001年美國發動的大規模侵阿戰爭,以及大規模侵略阿富汗戰爭結束後美軍長期賴在阿富汗不走,而且塔利班組織又是被侵阿美軍剝奪執政權的,阿富汗現政權又是駐阿美軍扶持起來的親美政府,可以說塔利班武裝組織對駐阿美軍有著刻骨仇恨,塔利班武裝不管是對阿富汗現政權和政府軍,還是對包括駐阿美軍在內的外國駐軍實施暴力襲擊,都是在報塔利班組織被剝奪執政權的一箭之仇。

綜上所述,要想重啟阿富汗政治與和平談判進程,首要問題是製造了阿富汗國內局勢動盪的美軍要撤出阿富汗,真正實現由阿人主導的阿富汗各派別坐下來進行平等協商,才又可能找到解決阿富汗混亂局勢的最終解決方案,此次威脅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危及到阿富汗,促使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就新冠肺炎疫情展開磋商,無疑是解決阿富汗國內局勢動盪的一次契機,奉行強權、霸權和新幹涉主義的美國及其盟友,應就此放棄對阿富汗國內局勢的政治滲透和政治干涉,為“疫情”讓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組織握手言和創造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