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純男性視角來看待激情和婚姻,萬物皆可過——《斯通納》書評


從純男性視角來看待激情和婚姻,萬物皆可過——《斯通納》書評

1.

《斯通納》是美國傳奇作家,詩人,學者,約翰.威廉姆斯的代表作之一。約翰.威廉姆斯輟過學,當過電臺播音,從過軍,退役後入大學就讀並獲博士學位。於1945年-1985年間在母校丹佛大學任教,教授大學英語及創意寫作。他一生只出版過四部小說,《惟有黑夜》(1948)、《屠夫十字鎮》(1960)、《斯通納》(1965)、《奧古斯都》(1973,本書當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而其中《斯通納》曾經屢遭退稿,後來終於出版後,卻因為銷量不濟,很快絕版。但50年來,這本在書店難覓身影的書,卻瘋狂流傳於二手書店與地下文學圈。

更為傳奇的是《斯通納》在蒙塵50年後,重新出版,一年銷售超20萬冊,成為水石書店、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紐約時報》、德國《明鏡週刊》年度必讀書,位列荷蘭、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多國文學暢銷榜頂端。《紐約客》刊發書評:“ 《斯通納》出版50年後的暢銷,是獻給被虧欠的藝術一次遲來的正名。”

對約翰·威廉斯的寫作,英國作家朱利安·巴恩斯評論:“當我稱之為‘絕佳’,我的意思是它們(《屠夫十字鎮》《斯通納》)已經超越了各自類型範圍內的評價標準。”

2.

《斯通納》的故事簡單得幾乎乏善足呈,幾乎就像任何一個普通男人的一生。一個出生貧苦的農家子弟斯通納,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並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他摒棄了父母的期望繼續農學院的學習,而轉向無法像父母解釋清楚的文學研究,並繼續留在大學文學系任教。後來,他娶了夢寐以求的大家閨秀,但是很快就發現兩人志趣不同而分道揚鑣;他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想將自己的愛全部轉移到女兒身上,但是又拗不過妻子和他的角逐而放棄,讓女兒和他日漸疏遠,成為她母親不幸的復刻;他後來終於有了一個紅顏知己,他長久以來的熱情終於找到釋放的歸宿,但是又在學校風聲鶴唳的打壓下,偃旗息鼓不戰而逃,再次失去有可能重獲新生的機會。

最後,這個平凡的大學教授斯通納在剛剛據理力爭的為自己延期退休的戰鬥取得勝利的時候,發現自己得了癌症。他回顧自己所有的愛戀,不甘,以及多年以來的剋制和隱忍,在他最後躺臥在病床上的時候,都一一在自己內心和這個世界達成和解。

斯通納的一生,就像他早些年那個異常聰明的同窗好友馬斯特思說他的那樣“你同樣因為失敗而與世隔絕;你不會跟這個世界拼搏。你會任由這個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來,你還躺在這裡納悶,到底做錯了什麼。因為你總是對這個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沒有那個東西,它也不希望如此。棉花裡的象蟲,豆莢裡的蠕蟲,玉米里的穿孔蟲。你無法面對它們,你又不會與它們搏鬥;因為你太弱了,你又太固執了。你在這個世界沒有安身之地。

然而聰明異常的馬斯特思早早的投入時代的洪流,加入了當時浩浩蕩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在前線,成為了彼時被時代謳歌的勇於獻身的萬千年輕人中的一個。而斯通納依舊堅守著他的象牙塔,讓世間萬物都在他身邊打了個轉,然而又侵蝕不動他的內心,只好銷聲匿跡紛紛折墮。當然,他也必須不斷加固自己內心的圍牆才能抵抗住這種侵蝕。就像羅素所說的那樣,一個人在一生中孜孜不斷找尋的無非三件事,愛情,知識以及對於人類的悲憫。斯通納最開始的圍牆中是包含了這三樣的,直到他發現他的妻子和他對於生活的理解不在一個維度。作為守護者和遵循者的斯通納,很快將自己的熱情投入到對於文學的求知和更廣闊的對於人類生存空間的美好而微小的事物中去。

“一天的大部分時間他都是在圖書館度過,有時很晚才回到伊迪絲身邊和家裡,穿過忍冬花濃重的香氣,那活躍在溫暖的空氣中和茱萸樹柔嫩的葉子間的香氣,在黑暗中茱萸像鬼一般沙沙作響,搖曳不已。他的眼睛因為長時間盯著昏暗的書本有些發疼,頭腦被看到的東西弄得昏昏沉沉,手指因為還留著陳舊的皮革、封面和紙張的感覺隱隱約約有些刺痛。但是他仍然向這個世界,這個他很快漫步穿過的世界,敞開心扉,並且從中尋找些微歡樂。”

此時他對於妻子伊迪絲已經下定決心開始遠離。“他學會了對伊迪絲開始要生活其中的那個世界保持著某種不貿然闖入和小心翼翼的尊重。”,但是這並不妨礙他依然堅持生活中的美和釋放出愛。比如,他對於學術的堅持,寧願忽視校領導以及幫腔者的暗示,也不對一個不符合要求的學生手下留情,堅持驅逐。這個時候的他,慢慢也有了足夠的學術上的底氣,知道自己是一個好老師,而且他一定會沿著好老師的這條路繼續走下去。他所堅持的學術的純粹,也是他堅持在這個象牙塔裡保留一分遠離塵世汙濁小小空間,是他心靈的底線。

而這之後和校領導的另一次面對面的衝突則發生在二十年後——當中經受過多少打壓和不得志無需細說——他不願意虛領一個“榮譽教授”的頭銜而接受退休的安排,寧願自己多站在講臺上一些時候,因為知道自己的價值。他的固執從來都沒有帶給他事業上的成功,但是他在面對事業的時候又無比據理力爭。他帶著頑童的決心和中年人的智慧,所以幾乎勢不可擋,但是也從而讓他更加的陷入和領導的對抗。

對於斯通納來講,他的沉默隱忍,他在別處隱藏的激情終於在這裡可以完全釋放。因為這不像世間其他事的不可說,這裡可以分得清是非黑白。所以後來他在病床上的時候,他不算成功的事業並不在他後悔之列,他有足夠的自信,尊嚴和智慧來證實自己一生的選擇“他的書就是真,對他來說就是給予一種藝術的尊嚴,與自己作為一個人的蠢傻、不足或者不夠格沒有多大關係。這種領悟他無法言傳,但是,一旦有了,就會改變自己,所以不會有人弄錯它的存在。

從純男性視角來看待激情和婚姻,萬物皆可過——《斯通納》書評


3.

《斯通納》作為一本純男性視角的書,而且通過這樣一個一生謹小慎微的人物來描寫,其感情經歷肯定有若許缺憾,但是神奇的是,即使用這樣悲觀謹慎的視角,還是時不時讓人感受到其中的深情。

比如他一開始刻意的迴避自己的學生凱瑟琳。“他警覺地看著文件夾,好像是一個敵人誘騙他再次投入一場自己早已聲明放棄的戰爭。”“他已經四十二歲,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東西,往後,看不到任何值得費心記住的事物。”但是,他沒有堅決的抵制住這個有可能改變他人生的機會。事實上,當他和她真的成為情人之後,那些柔情蜜意的流淌,彷彿他當年和新婚的伊迪絲走在色彩繽紛的畫廊中湧動的萬千愛意一樣,只不過被阻隔了這些年,從而讓他對自己對人生乃至人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並且,還會有點悲涼悽楚的想到:“自己從未懷著任何親密或者信任,乃至人類託付的溫暖去了解過另一個人。

其實,作為一個女性讀者當讀到斯通納被校領導找去談話後,能夠立刻決定對凱瑟琳放手,並不是能夠完全理解。直到讀到小說的最後,讀到斯通納對自己這一生的回顧和反省,才慢慢明白他彼時的心境。

除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之外,斯通納對於自己作為貧苦的農家子弟這一事實從來都沒有淡忘,那些悲苦的記憶實際上不動聲色的左右了他的一生。“他看到,好人都落入緩慢、絕望的衰落中,當他們對體面生活的憧憬崩潰時,人也隨之崩潰。他看著他們漫無目標地在大街上行走,眼睛像破碎的玻璃片般空洞;他看到他們走向後門,帶著走向刑場的人才有的那種苦澀的自豪,討要能讓他們繼續乞討所需要的麵包。”“對於這些覺悟,他從不聲張,可是對這種在很多方面打動他、改變了他、深藏在大眾視野之外的共同痛苦的洞悉,以及對這種共同困境毫不聲張的傷心,永遠不會離他生活的任何時刻太遠。

所以,斯通納太珍惜自己得來不易的內心的富足和穩定,雖然對於凱瑟琳的愛深沉而悸動,“這是一種激情,既非心靈也不是肉體的激情,它就是一種綜合了二者的力量,好像它們不過是愛情的材料,它的具體內容。對一個女人或者一首詩,它只是說:看哪!我活著。”她是他可以愛,能夠愛,願意愛的證明,但是他不會為她改變自己人生的三角支點。因為一旦失去支點,他有可能變成那些他目睹過的悲苦的不體面的人們一樣,那才是最悲哀和淒涼的一生。

尤其是當他病倒以後,他終於再次和伊迪絲達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和諒解,他心裡浮現的場景全部變成第一次和伊迪絲相遇“還像他們第一次晚上在老克萊蒙特家裡相遇時的樣子——穿著藍色的裙袍,手指細長,臉蛋漂亮精緻,柔和地微笑著,淡淡的眼睛渴望地注視著每個瞬間,好像是一個甜蜜的驚喜。

《斯通納》當然不是一本講戀愛的書,但是我以為,這裡從一個純男性視角來看待激情和婚姻的位置,倒是很值得一些覺得愛情比天大的女文青們思索,甚至也可以作為那麼多怨女們求而不得或者得而不解的佐證。

4.

這本書通體流淌著一種悲傷,自持,清醒的氣氛。好像臨水照花,一舉一動自己清清楚楚,什麼動作都有一個反射,看清楚了,才有下一個舉動。或者乾脆一動不動,只讓水波搖晃。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冰冷而淒涼的意味。

斯通納對於自身剋制異常,妻子不溝通,他就搬到書房;十幾歲的女兒懷了孕,他內心悲苦但是麻木,“雖然他知道這種感覺裡混雜著各種深沉、強烈的感情,乃至都不便承認,因為沒法與它們共生。”在女兒的婚禮上,“他懷著一種幾乎毫無個人感情色彩的憐憫,看著這場傷感的小小的結婚儀式,而且奇怪地被女兒臉上那消極、漠然的美,被這個年輕人臉上悶悶不樂的絕望打動了。

他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學會不和任何人去抗爭,他所有的激情和熱望都只是小心翼翼安全十足的用在文學知識上,而對於周圍的任何人,他寧願一直做那個不去冒險犯難的弱者。他不是一個破壞者或者重建者,他太知道自己的能力和邊界,所以他的恣意和任性都在這個邊界之內。妻子和女兒原先都是他以為在他邊界之內的人,可是都失敗了,所以他才會對於凱瑟琳的進入他的生活一直心懷感激,直至在若干年後看到她的名字還會激動不已。但是,即使這樣,他也一直清清楚楚,他沒有那個魄力和凱瑟琳一起打破並且重新構建他倆的生活。

斯通納一直在生活的激流中艱難而勇敢的保持自我,可是表現出來的卻都是不作為和懦弱,這本身就是一件悲傷的事。紅顏知己凱瑟琳倒是懵懵懂懂的瞭解他,所以走得毫不拖泥帶水;妻子伊迪絲其實至始至終的明瞭他,但是直到最後一刻才願意真正走近;小女兒後來始終和他隔閡著,應該是怨恨他沒有在她被母親壓迫的時候伸出援手。但是誰知道呢?也許隨著她自己和生活搏鬥一番後,終於有一天也會了解到她父親作為一個力量微薄的普通人,能夠活成這樣需要有多少堅強和桀驁不屈。更不用說,那些曾經圍坐在他周圍,深受他智慧之光而心生崇拜的學生。從這個角度來講,斯通納這一輩子的感情生活終究還是十分的豐富和滿足。

但是,他終究還是活得十分冷清寂寞。和作者的另一本書《屠夫十字鎮》相比,本書沒有任何大場面的描述,既不驚心動魄,也不驚險獵奇,大概年輕人眼中波瀾壯闊的世界和中年人眼中沉靜不變的世界就是不同。但是這本書的文字和描述中的斯通納平凡的生活就像水一樣,慢慢的流淌,慢慢的浸潤身心,將你帶入到一箇中年男人的內心深處。

隨著他心中的那些深深淺淺的對於世界的想法和情愛的探索,讀者終究和他一樣,對於生活中的堅硬和冰冷,滿懷心酸的充滿希望。就像《紅玫瑰和白玫瑰》中王嬌蕊面對佟振保的嗤笑,說她再往前走無非是男人,王嬌蕊慢慢說,時間久了,總有些什麼不同。生活亦如是,走著走著,一直堅持走下去,總有些什麼不同。

從純男性視角來看待激情和婚姻,萬物皆可過——《斯通納》書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