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平糧臺城址”入選“2019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4月25日,由省文物局指導,省文物考古學會、《華夏考古》編輯部主辦的“2019河南考古新發現論壇”在鄭州市通過遠程視頻會議上,經過專家無記名投票,“淮陽平糧臺城址”入選為“2019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據瞭解,本次評選共有10個項目參與,都是2019年度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的有發掘證照的考古發掘項目。地域上來自洛陽、開封、三門峽、周口、安陽、南陽和信陽,基本涵蓋了河南的東西南北。從項目性質方面,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考古工作4項,基本建設考古工作6項。遺址類9項,墓葬類1項。從文化內涵來看,涉及黃河文化、早期文明、南北方文化交流與融合、夏文化(夏代)研究、都城與城市考古等多個領域。

“2019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分別為:“靈寶城煙遺址”“淮陽平糧臺城址”“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濟源柴莊遺址”“洛陽紗廠西路西漢墓” 五個考古發掘項目。

淮陽平糧臺城址的2019年考古新發現情況:

平糧臺城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大連鄉大朱莊村西南,1980年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發現併發掘,是中國最早確認的新石器時代城址之一。2014至201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城址進行了系統勘探、調查與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穫。

系統的考古鑽探和數字化記錄分析結果顯示,平糧臺城址平面形狀為正方形,具有對稱的城門佈局。2019年在城內中軸線位置發現一條南北向的幹道,兩端分別對應南、北城門。這條中軸幹道從建城之初一直延續使用至龍山時期最晚階段。城內佈局以南北道路為中軸,規劃有序。經大面積揭露,確認了多排東西向佈局的高臺式排房。最初的房屋在生土上統一規劃建造,排房前後間距15米左右。後期排房逐漸向南北兩側擴展。房屋均以土坯為原料平地起建,門向朝南,佈局規整統一。

城內高臺排房和道路外緣均分佈有縱、橫向的排水溝。2019年在長排房西部發現一組原址保存的陶排水管,東西向埋於室外,與居住區邊緣有意挖掘的南北向水溝連通。同樣的陶排水管道,在南城門附近還發現有三處。這些陶排水管節節套扣,構思精巧,或沿排房建築的外緣平行分佈,或縱穿城牆基礎。陶排水管和縱、橫連通的溝渠共同構成了目前國內已知年代最早、最為完備的城市排水系統。

在南城門內早期道路上發現有車轍痕跡,寬0.1~0.15米,深0.12米,最明顯的一條長達3.3米。其中一組基本平行的車轍間距0.8米,可能為“雙輪車”的車轍印跡。碳十四測年數據顯示,這些車轍痕跡的絕對年代不晚於距今4200年,是我國年代最早的“雙輪車”車轍痕跡,將我國用車的起源提前了500年。

平糧臺城址還出土了一批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要遺物。發現的玉冠飾殘片,其形狀和加工特徵與湖北後石家河文化、海岱龍山文化的同類器物近似。陶碗表面刻畫的對稱複雜獸面紋,與長江流域的玉器紋飾在結構和表現方式上頗為接近。此外,利用黃牛骨進行占卜、祭祀和製作骨器的現象十分普遍。黃牛是龍山時代進入中原的家畜新品種,在平糧臺龍山城址的大量發現,對研究起源於西亞地區麥作傳統下的黃牛如何融入中原傳統的粟黍農業經濟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平糧臺城址方正規整、中軸對稱的特點,無疑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源頭,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突出價值。年代最早、最為完備的陶水管排水系統也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資源管理提供了絕佳材料。平糧臺城址出土的各類遺存,展現了中原龍山文化兼容幷蓄的特質,是新石器時代末期各區域文明間交匯融合的集中體現。(新周口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