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這有什麼說道?

老劉105751014


二月二龍抬頭 ,三月三拜軒轅都是中國古老的的習俗。

先說一下二月二龍抬頭 ,龍抬頭農曆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根據民間傳說,此為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之日,意味著在此之後雨水會漸多;民間亦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期間,南方部分地區有祭社習俗,即慶祝土地公生日;北方則有吃豬頭肉、理髮剪龍頭的習俗。

龍抬頭這個節日傳說是,此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

另外一個傳說是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塗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後感動了玉皇大帝,於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於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三月三拜軒轅,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黃子孫共同的祖先。在民間,一直都有“三月三,拜軒轅”的傳統。

在黃帝故里——河南省新鄭市,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都會舉行隆重的拜祖大典,這一儀式也被中國政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傳,遠古時期的軒轅黃帝出生、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新鄭市,他因首先統一華夏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中華文明的先祖。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新鄭就開始流傳“三月三,拜軒轅”的習俗。

我們都是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炎黃子孫,既對五千年的文化有傳承,又注入時代的新元素,讓離世文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春曉江南


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

這兩個節日都是中國古代漢族的節日,它們的起源,與悠久的農耕文化和古代天象學息息相關。

干支記年法與二十八星宿

早在原始社會,人類就開始了對天象的觀測。掌握星辰的變化規律,就能夠預測氣候的變化,甚至預測吉凶未來。

這種學問雖然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也蘊含珍貴的科學道理,可以說是現代天文學的雛形。

中國自古就有“觀天象”的傳統,並且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論體系。為人熟知的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就是這套理論的核心內容。

所謂天干地支,是一種紀年方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通過排列組合,形成六十個單位。不但年份可以用干支來表示,具體到月、日,都可以用干支來命名。當然,這其中有一套複雜的規則和邏輯,這裡不便展開介紹。

所謂二十八星宿,則是一種天象學。

古人把周天劃分成十二份,因此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天有十二個時辰。這十二份分別用十二地支來命名,又稱“黃道十二宮”。每一宮都藏有數量不等的星宿,或兩個、或三個,十二宮裡一共藏有二十八個星宿。

這些星宿因時而變,也成為了人們研究天象的基本單位。

二月二,龍抬頭:從天象變成節日

“龍抬頭”描繪的,其實是一種星象的變化。

前文所說的二十八星宿,實際上又可以按照“東西南北”分成四份,分別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命名。每一個方向上都有七顆星宿。

龍抬頭中的”龍“字,自然指的是東方的青龍。據說,東方七宿分別為: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連為一體,正好構成一條龍的形象。其中的”角宿“,就是龍頭。

根據星體運轉的規律,每年冬季,東方七宿就會消失。而到了春季,七宿就會慢慢顯露出來。最先露頭的就是“角宿”,一般是在每年的二月初二,因此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角宿的出現,意味著春天的開始,對於農民來說,就是要開始準備耕種了。所以,龍抬頭又叫”見龍在田“。

很長一段時期,二月二都不是一個特定的節日,它更多的只是一種跟生產活動相關的節氣而已。到了元代,熊夢祥所撰的《析津志》記載:

二月二,謂之龍抬頭。我們可以知道,“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是元代以後才開始流行的。

明清時期,二月二成為一個傳統的節日,吃龍鬚麵、剃龍頭等等有特色的活動,也逐漸形成了。

三月三,生軒轅:從節日變成紀念日

“三月三”原本是一個節日,稱為“上巳節”。我們知道,干支也可以用來“紀日”。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就叫做“上巳”。

在古代,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沐浴不是每天都能做的。尤其是到了冬天,河水寒冷,幾個月都不能洗澡,身上會積累很多汙垢。而每年三月時節,春暖花開,很多人都會來到河邊,精心沐浴。這種活動稱為“祓禊”(fúxì),意為:洗淨汙垢,消除災禍。

為了增加儀式感,人們便把“祓禊”的日子固定下來,也就是在三月初三。

當然,光洗澡多沒意思。一群人來到河邊,可以踏青郊遊、開宴會、吃野餐,會玩的還可以學習王羲之,搞一個“曲水流觴”。總之,三月三的娛樂形式,多種多樣。

但是到了唐朝以後,“三月三”這個節日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為什麼呢?因為節日太多了。從春節開始,一直持續到四月,可以說半月一小節,一月一大節。

節日一多,也就沒有儀式感了。漸漸地,人們發現三月三的活動,跟清明節也差不多,那索性就只過清明節吧。再到後來,人們覺得寒食節也可過可不過,於是到了今天,三個節日都合到清明節裡面了。

這樣一來,“三月三”的意義,就只剩下紀年黃帝這一條了。

事實上,誰也不知道黃帝的確切出生日期,只是傳說他生於農曆三月初三。“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也無法考證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總之,人們約定俗成,將這一天定為黃帝誕辰日。


造作的楚狂人


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據資料記載,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捱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裡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裡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

相傳三月三是皇帝的誕辰日,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華夏炎黃子孫的共同祖先。據《易經》、《史記》、《山海經》等記載,軒轅黃帝故里在今河南省鄭州市下轄新鄭市。春秋時代的歷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鄭具茨山(俗稱“始祖山”)朝拜黃帝的記載,唐代以後漸成規制,盛世時由官方主拜,亂世時由民間自辦,一直綿延至今。


侃侃聽聞


三月三日起始於我國古代人以陰曆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為“上巳”,舊俗以此日在水邊洗濯汙垢,祭祀祖先,叫做修禊。魏晉以後,把上巳節固定為三月三日,此後便成了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因此,杜甫的《麗人行》中便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忙裡偷閒花甲人


二月二龍抬頭,又稱春耕節、農事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自古以來,人們將這一天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避災、納祥轉運的日子。

三月三生軒轅是指軒轅黃帝的誕辰日。軒轅帝出生、創業、建都在有熊(今河南新鄭),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之明,被譽為“中華始祖”。民間自古以來就有三月三拜軒轅說法,延綿至今。





發歌放牛


三月三,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節,是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農曆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裡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古代漢族曲水流觴,農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

各地的道教宮觀(如: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裡頌經祈禱。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漢書·禮儀志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

至今,三月三還是中國的情人節。中國的情人節有兩個:一個是農曆的三月三,一個是農曆的七月七。農曆七月七因傳說牛郎織女相會而演化的情人節,早已為大多數人所認同了,而農曆三月三的情人節也是由來已久。有詩為證,李白詩云:“嘯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這裡的年年柳色,即指農曆三月三的情人節。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中國的情人節是多麼的浪漫:一對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豔陽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贈,嘯聲不斷,何等境界!

不僅如此,我國在很久很久以前,親人相別,友人相離都有折柳相贈的習慣,“垂柳無端饋贈別”。由此可見,情即為柳,柳即為情已成定式。老百姓將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尋花問柳,即源於此。

在我國凡是月、日相同的日子總是不那麼平凡,因而許多這樣的日子都成了節日,比如正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都是如此。這其中大多數節日有專門的名稱,也可以叫“重某”的,如重三、重五、重七、重九。而三月三雖然也有專門的名稱,但又都不足以概括這個日子豐富的內涵與節俗。“三月三”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具有獨特意義的佳節,對國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湖的水


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龍抬頭(農曆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鬥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屬木,卦象為“震”;九二在臨卦互震裡,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於地表上,嶄露頭角,為生髮之大象。在農耕文化中,“龍抬頭”標示著陽氣生髮,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sì)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軒轅黃帝的誕辰,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農曆三月三日。





孫慶元


就是說丈夫要抬頭挺胸收腹提臀前進吧!做個對社會有用的好男人🧍‍♂️


手機用戶6265397315


大倉滿,小倉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