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我國當代學者、作家,1952年出生於北京,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後赴美求學,在匹茲堡大學獲碩士學位,1988年回國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先後當過知青、教師、工人。1997年在北京病逝,年僅45歲。
王小波為人熟知的代表作主要是:《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而今天筆者要跟大家分享的這本書是:《我的精神家園》。書中分了三個大的篇章:文化篇、藝術篇和社會篇,讀罷此書,王小波自由思想家的形象躍然紙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書中有一篇專門談到:“我為什麼要寫作?”他舉了登山家登山的例子:有人問登山家為什麼要登山,登山家回答道:“因為那座山就在那裡。”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自己也會思考這樣的問題:我為什麼要幹這個,為什麼要幹那個?其實,答案就在我們心中,就在於我們怎麼看待目前所從事的工作、所做的事情。登山家回答的問題,要是讓運動員來回答,答案會是:因為登山可以鍛鍊身體,提高自身運動能力;讓詩人來回答,答案則可能是:我要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關於寫作,用他自己的話講,立志寫作在他身上是個不折不扣的反熵過程,因為在他成長的時代,老舍先生跳了湖,王實味被槍斃,胡風進了監獄,他的父親是個文科的教授,但這些實例使得他極力反對他的孩子們學文科,父親一生坎坷,希望他們每個人都能平平安安的過完一生。
後來,他在插隊的時候,遇上一個很壞的傢伙,他就編了個故事描寫這個人,以洩心頭之憤,後來在讀書的時候發現卡夫卡也幹過類似的事情。唸完本科前,他一直壓抑自己寫作這種危險的傾向,但是後來去美國留學,他開始寫小說,這種傾向就再也抑制不住了。文章最後他提到:“如果硬要我用一句話直截了當地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我相信自己有文學才能,我應該做這件事。但是這句話正如一個嫌疑犯說自己沒殺人一樣不可信。所以信不信由你吧。”
這就是王小波,一個自由思想家,放浪形骸,傲然立於天地之間,妻子李銀河在本書的最後盛讚他:“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
浪漫騎士,一位行吟詩人,一位自由思想家。”人生一世,總要回答許許多多的問題,有些問題有答案,有些問題沒有答案。當然,人生需要思考,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問題我們都要去尋根問底,弄出個究竟來,有些事情我們去做了,並樂在其中,這時候,答案還重要嗎?
閱讀更多 一隻懶惰的書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