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被屠滅三族,背後真相究竟是什麼?

魏延被屠滅三族,陳壽在三國志中說,"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已也。"魏延自身的禍患和罪責,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做為蜀國的核心將領,魏延的能力不弱於關張。從劉備棄用張飛,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兼漢中太守來看,魏延智勇兼備。漢中既是巴蜀的門戶,也是北出三秦的根據地,劉備曾問魏延說,"如今我把鎮守漢中的重任交給你,你打算怎麼辦呢?"魏延回答說,"如果曹操率領全國軍隊來攻,我將為大王擋住他,如果他只派一個偏將率十萬大軍來,我將替您把他消滅。"

魏延被屠滅三族,背後真相究竟是什麼?

劉備連連稱好,眾人也都認為魏延有能力,有氣魄。後面果如魏延所言,鎮守漢中,未有閃失。在劉備平定益州後,關羽督掌荊州事務,兼任襄陽太守,張飛鎮守巴西,馬超因為得羌胡擁護,任平西將軍兼涼州牧,處於魏蜀交戰前沿的指揮官,是關羽和魏延二人,二人的能力得到劉備的認可。在建安二十四年,關羽進攻樊城的曹仁,"漢水氾濫,七軍皆沒"。這個時侯如果關羽攻魏防吳得當,荊州的關羽和漢中的魏延是蜀國北伐的兩把尖刀,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魏延被屠滅三族,背後真相究竟是什麼?

諸葛亮總體戰略方針是正確的,荊襄後勤充足,糧食甚至可以從敵國奪取,而關羽毀敗,北伐成功實際變的遙遙無期,也使得漢中的魏延以防守為主。後諸葛亮出祁山,多次因糧草不繼而退兵"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北伐無果,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諸葛亮軍事謀略略有不足。魏延看在眼裡,心裡是不服氣的。"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魏延的才能不能施展。認為諸葛亮膽子小。沒有奇謀出奇制勝,將相關係處的不好。以至於諸葛亮病重時,和其它眾將商量退軍時,魏延被排除在圈外,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大軍就自行出發。

魏延勇猛過人,對士兵很好,"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公開,多次拔刀相向。魏延官居高位,軍功卓著心高氣傲,同事很多都避著他,怕他。說明魏延跟同事關係也處的不好。

魏延被屠滅三族,背後真相究竟是什麼?

諸葛亮死後,魏延拒絕退兵,欲領兵與魏國交戰,在得知蜀軍按計劃退軍後,搶先向南撒退,併火燒棧道,後來軍眾皆散,魏延父子逃奔漢中,楊儀遣馬岱殺死魏延父子,楊儀害怕魏延家人報復,於是殺掉魏延的三族,並以魏延違抗軍令為由,坐實魏延謀反的罪名。魏延死後葬在石馬鄉,劉禪派蔣琬瞭解情況,推究魏延本意,他之所以不向北投降魏國而向南撤退,只是為殺掉楊儀,沒有謀反之心。他與眾人不和,還是認為人們會推選他接替諸葛亮。魏延的本意就是這樣。

關羽愛護士兵,對士大夫卻很傲慢,張飛敬重君子卻不愛惜普通士兵,最終關羽被南郡太守麋芳出賣,斷了退路敗走麥城被殺,張飛也被小人所害。都是因短處而遭罹難。魏延沒有吸取教訓導致家族覆滅,和關張是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