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警惕身边那些装可怜的人,有可能是反社会人格者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心理学:警惕身边那些装可怜的人,有可能是反社会人格者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平时看上去文质彬彬甚至有些可怜的人,发起火来或者做起恶来真的是太可怕的。

越是这种平时看上去“无害”的人,作恶的时候越可怕。

反社会人格有什么特点?

心理学:警惕身边那些装可怜的人,有可能是反社会人格者

根据统计来看,全球大约有4%的人存在反社会人格障碍,大约就是100人里有4个人就有这样的问题。

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会认为所有人都亏欠自己,甚至自己理所应当杀掉他人,他们内心充满了憎恨和不满,并且最可怕的是他们不会因为自己作恶而产生内疚感。

反社会人格者拒绝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他们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事,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反社会人格者只活在一元世界里,也就是他自己的世界里。

这种人缺乏人类基本的同理心和反省能力,他们觉得玩弄和伤害别人是能让他们感到的唯一快乐的点。

心理学:警惕身边那些装可怜的人,有可能是反社会人格者

最让人惋惜的是,当下反社会人格者的年龄越来越小,未成年犯罪的比例大大增加。

很多家庭在孩子犯错时简单的来一句:

“孩子太小,不懂事”。

也许就是这样的纵容和缺乏管教才造成了越来越多未成年犯罪的事实。

这类人格障碍没有高级情感,只有原始脑的即时刺激,不会愧疚与后悔,只相信暴力胜于一切。除了先天因素,说到底,还是原生家庭的问题。

为何装可怜是反社会人格的典型呢?

这还要从心理学家研究一堆猴子开始说起,一开始他们发现野外的猴子都特别恐惧蛇,而家养的猴子则不怕,甚至你丢进一只猴子它们都无动于衷。

心理学:警惕身边那些装可怜的人,有可能是反社会人格者


为了探究根本,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第一个实验他们给家养猴子播放野外猴子看到蛇的反应,久而久之家养猴子也开始害怕蛇,甚至见到类似蛇的东西都会大呼小叫。

后来他们想改造猴子的恐惧,第二个实验他们为了让猴子对花产生恐惧,先给他们看各种类型的花,紧接着马上播放猴子恐惧的表情,但很可惜猴子根本不吃这一套,一点都不害怕。

这一点说明猴子天生可能有恐惧蛇的基因,人格的形成,与此十分相似,同样受到基因、经历和环境的影响。

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或者父母一方,是一个反社会人格者,那么他就有可能携带反社会人格的基因。

不幸的是,反社会人格者,在基因、经历和环境三个方面都出了乱子。

我们每一种情绪的感受都需要脑神经递质的感知,但研究显示,反社会人格者在解读与情感有关的词汇时,血液更多地流向颞叶。[1]换句话说,在他们眼里,旁人的感情不过是一道数学题。

他们更加善于伪装,平时一副讨好和可爱的外表下很可能掩盖一副邪恶的嘴脸。

玛莎·斯托特在《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只有一个策略可用,靠这一个策略就够了——看他有没有装可怜。

英国儿童心理医生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中就指出,一个人良知的培养主要在3~6岁。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善恶观,如果这个阶段孩子没有感知到爱与接纳,时间久了这个小孩的心理就会严重出现问题,比如没有安全感和缺乏共情能力等。

正确应对反社会人格障碍者

心理学:警惕身边那些装可怜的人,有可能是反社会人格者

要明确一点,并不是所有的反社会人格者都是罪犯,据统计,男女受刑人中只有20%具有反社会倾向。

现实生活中,虽然反社会人格者都非常讨厌,但他们也在努力融入我们这个社会,因为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没有一个人天生就希望被别人讨厌,只要给他们一定条件,他们也希望能够被这个社会所接纳。

之前读过一本书叫《反社会人格者的告白》,作者M.E. Thomas,是律师与法学教授,一位年轻有名望的学者,却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在书中,她承认自己用各种方法来获得利益,有时候甚至不择手段,但同时她也表示自己有爱心的一面,比如定期捐出收入的百分之十给慈善机构、每周义务到主日学校授课、有一群很好的亲朋好友,彼此相亲相爱。

她在书中对自己进行过剖析,比如书中说道:

有时候,只有反社会人格者会去观照你最深层的渴望与需求,而且让你察觉不到任何企图。我们会仔细观察我们锁定的对象,设法把自己伪装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变成好员工、好主管或者好情人,但这样做不见得出于恶意。事实上,我们的下手目标还可能在交易过程中感到愉悦,而且最后通常不会受到伤害。

所以与其和他们成为对立者不如一同来帮助他们走出困惑,避免标签化、污名化他们,真正地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获得专业帮助。

(⭐️优质心理学和心理成长社区,这里会每日分享优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大家一同成长讨论吧!)

但如果你正在被反社会人格者伤害,要毫不犹豫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至于我们如何对待他们其实也取决于他们自己的选择,就像英国诗人约翰·德莱顿说的:“一个人的良知,就是他的力量”

当一个人选择完全放弃良知,他选择的是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