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過去的兩年時間裡,我總能在2-3個月時間內減掉10公斤體重,可如今依然還是個胖子。

期間我嘗試了各種運動,從跑步、游泳、徒步,一直到攀巖、滑雪。

故事的開頭總是熱血沸騰。

故事的結局總是千篇一律。

肉肉總是慢慢恢復原狀。

面對越想越美的未來

我不禁躺在床上吃起了薯片

我可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馬上就是雙十一了,我做了一件非常逆天的事情:

女朋友想給我買衣服,被我嚴詞拒絕了(嘚瑟)。我壯志凌雲地告訴她,我想等身材變好之後,把舊衣服穿出亮瞎狗眼的感覺。

其實一直以來,我總是在幻想著這樣的場景:

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從160斤瘦到了130斤,身材和顏值都重回巔峰。

我會在朋友圈裡發一張曬腹肌的照片,配上裝逼到爆的文字,成為生活中的彭于晏,讓人極盡摩拜。

每每想到這裡,我都會覺得理想就在眼前,趕緊收拾東西去了游泳館。我的壯志雄心一定是一種水溶性很好的物質,因為一下到泳池沒多久,它就會溶解掉。

下了泳池就想上來,跑幾公里就想走一走,攀巖總是以拍照結束,健身卡經常不知所蹤……

即便如此,每次鍛鍊完回家,總是覺得很有成就感,甚至會被自己感動。就好像理想明天就能實現一樣,不妨吃一袋樂事慶祝一下……

現在的人太容易被自己感動了,付出了一點努力都恨不得開香檳慶祝。

若不是微信、微博限制每個人只能點一次贊,有些人恨不得能給自己的朋友圈點1000次。

如同龜兔賽跑中的兔子,跑到半路就躺下來慶功。所謂的躊躇滿志,可能只是讓自己心安理得混吃等死的藉口。

畢竟我從來沒有忘記我的理想,雖然並沒有真正實現過。

我可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對自己有所誤解:我可能沒那麼渴望改變

很多人或多或少的有拖延症。

有拖延症的人,其實就是打心眼裡不想做那件事而已。不然你看雙十一的凌晨,無數拖延症晚期的患者,連一分鐘都不會拖延。

同樣的道理,我們這樣患有“間歇性努力”的人,大多數病根在於並沒有那麼渴望改變。

儘管對於現狀或多或少有不滿情緒,但內心裡又極度依賴當前的“舒適圈”。

剛剛開始做公眾號的時候,有一個寫手經常會投稿過來,我會給他提出一些具體的修改意見,有時候還給他一些參考的文章,讓他理解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文章。

他是一個很謙遜的人,對我每次提出的修改意見都表示誠懇接受。

然而,每次修改後的文章還是在固有的套路中徘徊,甚至沒有一次能夠真正落實修改意見。

最初的幾次,我抱著鼓勵的心態,幫助他修改的稿子,直到最後實在無法忍受,便不再關注他的文章。

從他身上我意識到,很多人是很難教會的,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想改變自己的固有的東西,即便他認為這些並不好,因為固有的思維、方式才是自己的“舒適圈”。

一旦跳出“舒適圈”,自然會覺得各種不適。

當今這個時代,“懶”已經不再是喝茶、看劇、葛優躺。

當一個人對現狀不滿,卻又拒絕積極做出改變,才是當今時代真正的“懶”。

執行力配不上夢想

還是關於寫作的軼事。去年,有個大二的女生想來我的公眾號做兼職寫手。

我自然是非常歡迎,請她吃了飯,還當面告訴了她很多自己多年總結的寫作方法和經驗。她聽了之後精神抖擻,表示一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我也被年輕人的凌雲壯志感動得吃了兩籠灌湯包。可是沒多久,她開始時不時地抱怨:“這些好難,自己又懶又笨。”

我就鼓勵她,過程是有些艱難,特別是剛開始的時候,堅持下來就會好的。再後來,她收了我一篇約稿的訂金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我想這個學生妹子應該並不是想要騙那麼點定金,她只是自認為無法勝任工作後,選擇了逃跑。

我可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其實,真正阻礙她成長的,並不是懶惰和笨拙,而恰恰事那種“努力一點點,就能成功”的意識。

而高估自己能力的人,不論做什麼,定會陷入自我挫敗竭的困局,最後不了了之。這不是懶、笨,而是能力、執行力根本配不上夢想。

看著自己肚子上的游泳圈,我明白了一件細思恐極的事情:

我們這種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的人,就像是努力跳出井底又落回原點的青蛙。而這口井就是我們自己的“舒適圈”。

我可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不是不知道坐井觀天的愚蠢,也不是不明白井外的天高海闊,只是無法持久地專注於一件有價值卻很艱辛的事,而習慣於在突破的零界點前退卻。

久而久之,只好對外面世界的美好充耳不聞。

所以,今天女朋友又提起給我買衣服的事,我再次拒絕了(繼續嘚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