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六個地級市名稱的由來,有的簡單粗暴,有的充滿文化氣息

不同民族分佈區域的地名,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心理狀態、風俗習慣和其他文化特徵。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的地名有著屬於杭州山水的文化底蘊。那麼在貴州,這個西南的名族大省,它的地名有哪些特色呢?

貴州六個地級市名稱的由來,有的簡單粗暴,有的充滿文化氣息

貴州地圖

貴陽

貴陽是在大明王朝隆慶三年(1569)年置的貴陽府,1941年置貴陽縣,在1941年才變成貴陽市。關於貴陽的地名來源,根據清王成璐《貴陽府志序》:“(貴)山在城北二里,而郡治建於其南,故曰貴陽。”因為古代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貴陽就是貴山之陽的意思。

貴州六個地級市名稱的由來,有的簡單粗暴,有的充滿文化氣息

貴陽城市

畢節

畢節市元代設立的,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置畢節縣,根據《黔南識略》:“近城一水,儼若壕塹,昔人謂之畢川,邑之得名以此。或雲:元初設驛時,逢除夕,故名畢節。”就是說畢節名字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因為畢川的護城河,一個是因為臨近除夕的節日,故名畢節(臨近節日)。

貴州六個地級市名稱的由來,有的簡單粗暴,有的充滿文化氣息

畢節百里杜鵑

銅仁

銅仁原名銅人,相傳元朝時有漁人在銅巖處潛入江底,得銅人三尊。元代設置“銅人大小江蠻夷軍民長官司”。隸屬思南宣慰司。明永樂十一年撤思州、思南宣慰司,於今境地設銅仁、思南、石阡、烏羅4府,均隸屬於由此而設置的貴州布政使司。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廢烏羅府,其大部併入銅仁府。銅仁由此得名。

貴州六個地級市名稱的由來,有的簡單粗暴,有的充滿文化氣息

銅仁大明邊城

遵義

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將隋代的郎州改名為播州,領轄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962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將播州所領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這是“遵義”名稱最早的出現。遵義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

貴州六個地級市名稱的由來,有的簡單粗暴,有的充滿文化氣息

遵義會議會址

六盤水

說起六盤水的地名,那簡直就是簡單粗暴。六盤水是一個組合式地名,這一地名的由來是由於六盤水市下轄的三個縣,分別叫六枝縣(現為六枝特區)、盤縣、水城縣這三個縣名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就是“六盤水”。

貴州六個地級市名稱的由來,有的簡單粗暴,有的充滿文化氣息

六盤水水城古鎮

安順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廢普定府保存州,改名安順州,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九月,為安順軍民府,民國3年(公元1915年)改安順軍民府為安順縣。1965年撤安順縣,設安順市,2000年改安順地區為安順市,原安順市為西秀區。安順地處黔中,是湖南通往雲南乃至東南亞的要道,由於地址位置關係,開發的時間較早,其名稱可能是與人們的意願相關,預祝人們的生活、經商、出行等一路順暢。

貴州六個地級市名稱的由來,有的簡單粗暴,有的充滿文化氣息

黃果樹瀑布

貴州省留個地級市的名稱都反映了貴州的地理特徵和歷史變遷,你知道你家鄉地名的由來嗎,可以在評論區和大家一起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