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上海】近代上海老城廂裡的名紳們

上海老城廂人才輩出,他們大多是官宦人家、縉紳之流或文士之輩。明代有徐光啟、喬一琦、艾可久、潘恩潘允端父子、顧從義顧從禮昆仲、陳所蘊、秦嘉楫、朱察卿等;至清早期,則有曹一士、陳畿、李筠嘉等,都是世家望族。他們常常帶頭募款,修橋鋪路,修寺造廟,逢到荒年,濟貧賑災,為老城廂貢獻良多。

近代以後,老城廂又湧現出鬱泰峰、王韜、李平書、沈縵雲等士紳,他們目睹了上海開埠後租界裡西方的政治、經濟、商業以及市政、公共事業、工業、文化教育等的先進之處,不甘落後和墨守成規,不再圍城自閉,決心先於中國其他地方,放眼看世界,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理念,辦新興的市政、文化事業,抱著改良主義的思想進而投身民主革命。老城廂的名紳們在推動上海近現代化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沙船世家“鬱半城”——鬱泰峰

世居上海老城廂喬家浜的鬱泰峰(1800—1866),其父輩郁馥山、鬱遵堂兄弟二人少年時習商,見當時南北交通需要航運,便營造沙船,因此起家。兄弟融洽,崇尚信義,不久聲譽鵲起,營業日隆,家資鉅萬。

鬱遵堂之子泰峰與其堂兄竹泉,繼承父業,創辦森盛沙船號,擁船200艘。其中大船八十餘艘,承辦海運、漕運等商號,創立商船會館,竹泉任總董事;又開設錢莊、商號、典當以及醬園、豆麥行等。鬱家店鋪遍及整個老城廂,為繁榮早期上海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

【閒話上海】近代上海老城廂裡的名紳們


鬱泰峰坐像

鬱泰峰在道光年間為貢生,素好讀書,手不釋卷,在與竹泉合營沙船業外,酷愛書籍,曾斥巨資建藏書樓,收歷代舊籍數十萬冊。選其中宋、元佳本,親自校正,編纂《宜稼堂叢書》6種64本,計229卷,因而名聞大江南北。晚年時經清政府批准,與同行合作制機鑄銀圓,分一兩(九八規元)及半兩兩種,為中國最早之商鑄銀幣。


小刀會起義爆發,鬱泰峰目睹義軍作為,衷心擁護,出資購糧救濟縣民,貧民感其恩德而作歌謠稱頌。小刀會起義失敗後,清政府以資敵嫌疑罰銀20萬兩修葺上海城牆。鬱泰峰於咸豐五年,將上海縣南半城加固修葺並加高三尺,因此人稱“鬱半城”。

鬱泰峰培養英才不遺餘力,請求清政府每科為上海縣學增加十名秀才,人稱他為“鬱家秀才”,還為他建牌坊。鬱泰峰還熱心公益,樂善好施,出資經營同仁輔元堂等慈善機構和設立育嬰、普育清善堂等。

中西文化傳播者——王韜

王韜,清道光八年(1828年)生,5歲始由母口授字義,講述古人節烈故事。12歲從父讀書,並學作詩。19歲在陳墓鎮處館,博覽群書。因至南京應試不第,婚後隨父到滬,進麥都思的墨海印書局任編輯,翻譯《聖經》。並與艾約瑟同譯《格致西學提要》,常與蔣敦復、李善蘭等至城隍廟東園飲酒賦詩。在“墨海”13年中,曾譯著作品多冊。

咸豐十年(1860年),王韜時年33歲。太平軍連克丹陽、常州、蘇州。次年,因涉嫌上書太平軍事,被清政府通緝。他在避難中驚聞母亡,未能親自守靈,悲憤欲絕,雖有英領事代為說情,清政府仍堅持不赦。王韜只得逃亡香港。

王韜在香港居住達20年之久,除閉門讀書著書外,曾於同治六年(1867年)應邀至英國,翻譯中國經籍,又在蘇格蘭編纂《春秋左氏傳集釋》。3年後自英回港,途經法國巴黎,應邀編著《法國志略》《瀛壖雜誌》《普法戰爭紀》《俄羅斯志》《美利堅志》等四十多卷。同治十二年,王韜又與友人集資設印局,創辦《循環日報》,擔任總司之職,並編寫《甕牖餘談》《遁窟讕言》《弢園尺牘》等著作。光緒五年(1879年),漫遊日本,回港後患病,印局失火,排印著述半遭火毀。

【閒話上海】近代上海老城廂裡的名紳們


王韜與他創辦的《循環日報》

光緒十年,他自香港移家返滬,寄居淞北寄廬,寫《淞隱漫錄》12卷,次年創辦弢園書局,以木刻活字印書。光緒十二年,受聘格致書院,中西董事公舉為掌院。後任“山長”,寫《淞濱瑣話》12卷等書。光緒十四年,應山東巡撫約請遊山東,重訂《蘅華館詩錄》6卷,並刻《西學原流考》等6種。


光緒十九年,孫中山來滬,由陸皓樂介紹,與王韜相見,驚為奇才,資助刻書。王韜暮年在上海城內西部自建城西草堂,以讀書娛老。光緒二十三年四月病逝,享年70歲。王韜一生曾遨遊英、法諸國,著書六十餘部,是近代著名的改良主義思想家,也是中西文化的傳播者。

上海地方自治運動先驅——李平書

李平書,原名安曾。14歲喪父,來上海花行豆米行當學徒。16歲得伯父之助,入私塾,17歲應試,22歲進龍門書院,得以閱讀有關西學之書,擴大了眼界。清光緒九年(1883年)參加《字林滬報》筆政。4年後,遊歷新加坡,看到了新興都市的建設及貿易、金融機構,又看到華人的悲慘生活,感觸很深,既要學習西方,又得發奮救國。

【閒話上海】近代上海老城廂裡的名紳們


李平書

1893—1899年是他出仕時期,先後任廣東陸豐、新寧、遂溪知縣,因抵抗法軍侵略,反被清廷革職。1900年入張之洞幕,任湖北陸軍武備學堂提調,頗有成績。1901年,張之洞任兩江總督。1903年,委李平書為江南製造局提調,兼中國通商銀行總董、輪船招商局和江蘇鐵路公司董事。

回到上海後的李平書更有發揮才能的餘地。李平書早年行醫出身,深知醫學、醫院在近代城市的作用和地位,也深知城市必須具備的自來水工程的重要性。1885年,為改變上海人飲水習慣和改善上海飲用水,李平書通過民間集資方式創辦了華商創辦最早的水電廠 — 閘北水電公司。1903年後,李平書先後擔任中國通商銀行、上海南市馬路工程局、上海城自治公所等上海主要機構的總董。1900年李平書利用“積穀倉”舊址建老城廂第一所西式醫院上海醫院。他又聯絡陳蓮舫、蔡小香、餘伯陶、黃春甫等滬上名醫成立上海醫務總會。

李平書熱心於上海華界(南市、閘北等)的地方事業,看到租界的市政和金融、貿易日趨近代化,他不願落後,提議創辦警察系統,建立商團,組建上海救火聯合會,創辦南市電廠,還為華成保險公司、顯新墾牧公司、華興麵粉廠的建立出力。總之,上海近代化的市政公用設施,如自來水、電燈、電話、電報、電車等多發端於公共租界、法租界,而不出幾年,南市、閘北也有了,接著影響國內的大城市。李平書可謂上海近代市政領導之先驅。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李平書又致力於上海地方自治運動,與南市士紳姚文枬、莫錫綸等得上海道臺袁樹勳的認可,創辦城廂內外總工程局,李平書任總董,在老城廂及城外填河築路六十餘條,建橋五十多座。為防止租界侵佔和發展華界,主張拆城,但遭保守派反對,只得增闢三個城門。辛亥革命後,仍是他主持拆城築路。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為了阻礙革命,實行立憲,改城廂內外總工程局為城廂內外自治公所,帶有議會性質,李平書被選為總董。

李平書能隨時代潮流而動。1911年與同盟會東南支部負責人結識後,就站到革命派的一邊來。武昌起義後,他積極參加上海起義。11月3日,上海商團參加攻打製造局,陳英士被拘,他設法營救。上海光復,陳任都督,他任民政長。

“二次革命”反袁失敗,李平書流亡日本,1916年回滬。1922年70歲時,完成了《且頑老人七十自敘》。1927年12月13日,李平書在崑山去世。上海地方人士為了紀念他,請著名雕塑家江小鶼為他雕塑一尊銅像,完成後不久抗戰軍興,先埋於小南門救火會鐘樓下。勝利後,立於城隍廟荷花池,塑像下的座上刻黃炎培撰李公平書像記。稱他“創上海地方自治,為全國倡”。20世紀50年代後期,移至蓬萊公園, “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為國破產的銀行家——沈縵雲

中國第一家商辦儲蓄銀行(信成商業儲蓄銀行)的創辦人沈縵雲(1869—1915),原姓張,入贅沈家,改姓沈。少年時入上海培雅書院讀書。20歲後中舉人,他棄官就商。35歲時,倡議辦儲蓄銀行,次年擔任上海信成商業儲蓄銀行協理,先後在南京、天津、北京等地設分行,發行鈔票達110萬元。他除了掌管上海鐵廠外,又主辦提倡新劇的“新舞臺”和競化女子師範學堂以及孤兒院等,還是復旦公學校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他參加南市商業體操會。同年,任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議董。宣統元年(1909年)任上海總商會議董。

【閒話上海】近代上海老城廂裡的名紳們


沈縵雲

宣統元年(1909年),沈縵雲代表上海總商會赴京向清政府請願,要求速開國會,竟遭拒絕。從此思想轉向革命,出資贊助于右任鼓吹反清革命的《民主報》,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當時同盟會準備在長江流域組織武裝起義,需要購買軍火,他籌銀4萬兩。

1911年上海光復時,沈縵雲參與領導起義。滬軍都督府成立,他出任財政總長。軍政花費甚大,需款甚急,沈縵雲只得四處奔走,悉心籌劃,除信成銀行墊款三十餘萬外,他另組中華實業銀行,發行軍用票及公債。為親自去南洋群島募捐,他辭去財政總長一職,改任同盟會理財幹事兼南洋群島交際員,終於因無法應付巨大欠債而銀行倒閉,本人也同時宣告破產。

事業失敗並不影響他的革命意志,他仍積極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避居大連,秘密進行革命活動。最後,袁世凱收買國民黨內叛徒,將沈縵雲毒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