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never lose our demons, we only learn to live above them.” —— 《Doctor Strange》
當乾巧說出“我對自己沒有自信”的時候,我覺得他對人性理解是最深的。Faiz整部劇的主角都是奧菲,奧菲喻示的,是人心深處對power的嚮往,以及如何平衡自我的掙扎和衝突。
人內心的慾望、焦慮、渴求,恐懼,如同一頭頭東奔西突的野馬,牽著身體這輛“馬車”一直前行。大部分人都坐在這輛“馬車”上昏睡不醒,明明被牽著走,卻以為自己是這個馬車的主人。但乾巧明白,能真正地駕馭自己,其實是件極困難的事情。
人腦的大部分活動和計算,都是主觀(Conscious Mind)感知不到的“黑箱操作”。而人絕大部分的感受和行為,都由這個潛在的“自我”(Unconscious Mind)所決定。對主觀意識來說,要認識到自己有多大程度受這個Unconscious Mind 所左右都極為不易,更逞論對其影響和改變了。
巧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從小就生活在對自我的深深疑懼中,無法接受自己,也拒絕接近他人。所以他對木場說,我並沒有那麼偉大,可能更多是為了否定身為奧菲的自己,才會去和奧菲戰鬥。他更需要戰勝的,其實是那個難以駕馭的自己。倒回來看他開始的孤僻和拒人千里,都能體會劇本的細膩。編劇也借木場說出自己的話:“你對自我的懷疑,更證明了你的人性。”只是半田太年輕,稚嫩的演技難以撐起這個角色所期望的張力。但井上對這個角色探討的深度,是遠遠超過兒童劇本身的。
在Faiz的世界裡,人類在奧菲面前真的像螞蟻一樣。當人擁有不受約束的力量時,會怎麼去使用這個力量?對比兒童對待弱小生命時可能表現出的殘忍,便可以想象。但有兒童會覺得小動物也有感受,受折磨會痛苦;也有些孩子會喜愛動物,因它們快樂而快樂。對後面兩種孩子而言,肆無忌憚發洩power的本能就會受到約制。
如果人能從更廣闊的世界中體會到一種更豐富美好的愉悅,那即便內心可能存在的那種陰暗衝動,也會在這種明亮中退隱不見。
“不要去做無意義的復仇,正因為我復仇過,所以我才明白,如果沉浸在奧菲的力量中無法自拔,我會變成真正的怪獸。”
木場沒有在奧菲力量的黑暗深淵越陷越深,也同樣源於他性格中這明亮的一面。車禍後他一無所有,更遭到親戚愛人的拋棄和背叛。但仇恨是一劑反噬的毒藥,對力量的發洩無法讓他快樂。而他又是一個很敏感的人,他需要的,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一點溫情和善意。所以海棠提醒他提防Smart Brain,他第一反應是“謝謝你替我擔心”。而巧讓他忘記之前遇險,他也微笑著表示感激。他從不吝惜對他人的友善,即便素不相識,也會向困惑彷徨的巧伸出自己的手。他內心的孤獨掙扎並沒讓他封閉於自我的世界,卻反而讓他對他人的苦難產生難以抑制的同情。所以很幸運他遇到結花和海棠,讓他發現有這樣的夥伴,和他一樣困惑和痛苦。而他也發現,幫助他人更能讓他快樂,而非之前的報復和發洩。
所以巧和木場的相遇、相識,便是本劇最溫情的一幕了。他們如此相似,乃至經常說出對方想說的話;他們本該能成為摯友,彼此都可以像燭光一樣溫暖對方的內心角落,可惜命運弄人。
最後6集倉促收尾是一大缺憾。我理解編劇想表達木場和巧面對自身雙重身份的艱難抉擇與矛盾:To be or not to be—巧選擇做人類,也就選擇了死亡。“如果與你們這樣的怪獸為伍,我還不如死了痛快”—他在劇裡永遠是最至性的那個。而木場在經歷人性的陰暗和背叛後終於陷入絕望的深淵。只是劇情鋪墊過於倉促,情感突兀而難以接受。如果能多十集的篇幅,給人物性格以發展空間,更可以表達出主角面對命運不屈抗爭的悲劇與無奈。正如金庸小說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天龍八部裡,喬峰跳崖的悲壯一幕。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對錯,他雙重身世的尖銳衝突,讓他最終只能以這種方式獲得解脫。
"Man is born in chains, but he can become free. He becomes free ... not by letting loose his impulses, not by being casual and uncontrolled, but by subduing wayward impulse to a dominant purpose." ——Bertrand Russell
(譯文:人生而揹負枷鎖,但他可以變得自由。他的自由並非來自放縱,隨意和任性,而是通過馴服內心的各種衝動,為自己的生命尋得一個統一的方向。——羅素)
人的一生,其實都在尋求與自身的和解,尋找一個可以統一內心衝突的方向,才可能使自己的願望和潛能獲得充分的表達。
Faiz想表達的很多,但這是全劇讓我感慨最深的地方。
——————
作者評論區補充:
Faiz給我感覺最大的特色,是在傳統的正反派對立基礎上,加入介於於正反之間的第三派,三線推進,使得敘事更立體,人物關係更豐富,戲劇衝突也更有張力。而另一特色是人物性格鮮明,角色推動劇情,特別是出演的這群年輕演員都有種很乾淨和明亮的氣質,看他們彼此各種相遇和互動是觀劇過程中最快樂的事情。即便劇本一堆硬傷一堆也不妨礙我對它的喜愛,彷彿回到少年時☘️
——————
其實從角色設定來說,乾巧不是一個簡單的善良正義的角色,他內心有很深的掙扎和恐懼。在所有的奧菲中,他對自我懷疑和警覺是最深的,也正因如此,他是最不會屈服於內心黑暗面的那個人。其實誰會沒有恐懼和疑惑,“因為我怕死,所以更要認真的活著。”巧經歷了很長的過程終於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成為自己生命“馬車”的主人。苟活毋寧死,這是他的人生底線,也是絕不可妥協的。他選擇消滅王,也就等於赴死,是很決絕和悲壯的,需要的勇氣絕不亞於哈利波特走向伏地魔領死的場景——他獨自一人走向自我的終結,最孤獨蒼涼一段路,小說裡的心理鋪墊真的很好。可惜Faiz最後收尾太倉促,我只能自己腦補來豐富這個角色了。
——————
感覺井上編劇很注重製造一種yearning,人物慢慢登場後,便持續的製造張力,觀眾慢慢代入後會有種渴盼,而這種渴盼和張力恰恰需要誤會、巧合來維持。你知道,很多時候故事的吸引力就是需要懸而不決,需要surprise,需要渴望,但不讓你完全得到和心滿意足。
而人一旦得到渴盼的結果,一切就平淡而乏味了。所以需要一波三折,所以需要留憾。
其實從腦科學也能揭示,渴盼的時候你全身的觸覺和注意力都會更敏銳和集中,能量才能聚攏,如果失去目標,能量就消散了。
不過井上有時為了保持故事的張力,製造的誤會和巧合未免過於刻意和勉強,例如草加對巧和木場的挑撥離間,讓你覺得人物簡直智商掉線。其實草加這一段挺像莎劇挑撥奧賽羅殺了他老婆的Iago,但莎劇是花了一整部劇來寫這個挑撥離間,而井上必須在短短兩集讓劇情進展到他需要的程度,就未免過於刻意和生硬了一些。從藝術的角度來說,確實不能算第一流的。
但即便Faiz有很多缺點,也完全不影響它的閃光之處。對比那些讓我喜歡的地方,這些缺點都可以忍受。
我更注重的,是作者如何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的。
——————
回頭想想,好看的故事都會製造懸疑,但井上製造的那種渴盼特別能戳中我,一方面我喜歡裡面的人物,更能情感代入,另一方面井上很能體會人心深處那種徹骨的孤獨感,所以劇裡面人與人之間的相遇,相知,誤會,和解都特別打動我。
這種感覺並不常有。
閱讀更多 CP六十九次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