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喪母,30歲喪妻,31歲喪父,42歲差點死掉,可他一直都在笑


有人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一個孩子的童年是快樂的,這個孩子成年之後,往往會更有安全感,更樂觀,更自信。


而如果一個孩子童年不快樂,留下的心理缺陷和心理陰影,也會一直伴隨著他,有時候表面看起來沒什麼,實際上不快樂的孩子從內心深處會更加脆弱。


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看到蘇軾童年那一部分,突然就明白了,為什麼蘇軾一生命運多舛,卻能夠依然樂觀豁達的笑對一切。


22歲喪母,30歲喪妻,31歲喪父,42歲差點死掉,可他一直都在笑


先來看一下蘇軾的一生:


22歲喪母,30歲喪妻,31歲喪父,42歲差點死去,45歲起不停被貶謫,49歲喪子,直到60歲還被貶,終於在66歲,走到生命的盡頭。


從年齡的時間軸上可以看出,蘇軾的一生從22歲之後一直都是跌宕起伏的,可是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是嘻嘻哈哈一笑而過。


就連被貶謫到烏煙瘴氣,當時人們談之色變的嶺南地區,他還是能夠苦中作樂,寫出讓人忍不住跟著他開懷的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22歲喪母,30歲喪妻,31歲喪父,42歲差點死掉,可他一直都在笑


提到蘇軾,林語堂字裡行間都是讚美,他說,蘇軾是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當然蘇軾的性格,跟爺爺蘇序的性格很相似,

可是這樣樂觀的蘇軾跟他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是密不可分的。


蘇軾的童年是幸運的,也是快樂的,童年時期,母親的關愛,家庭的溫暖,讓成人之後的蘇軾擁有了面對困境的勇氣,也能夠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


管中窺豹,來看一下蘇軾小時候的故事。


蘇母教子
蘇軾小時候,喜歡讀《後漢書》,書上記載後漢時朝政不修,政權落入閹宦之手。


許多忠貞廉正之士和太學生,不惜冒生命之險,上書彈劾奸黨。在朝廷的昏聵之下,很多人都遭到了迫害,有的甚至因此喪命。


這群人中,有一個青年叫做範滂,他大義凜然,勇敢無畏,蘇母經常以範滂為榜樣來教育蘇軾。


每當母親講起範滂的時候,蘇軾便會問道:“娘,我長大之後若做範滂這樣的人,您願不願意?”


母親欣喜地回答道:“你若能做範滂,難道我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


從小,家庭的教育,給蘇軾奠定了基礎,讓蘇軾懂得了做人要勇敢、正直。


正因如此,王安石不顧百姓,固執己見推行新政的時候,蘇軾才會怒不可遏,洋洋灑灑連續給神宗上了兩次奏摺,直言不諱,直指要害。

鳥巢的故事
蘇軾,6歲入學,他的絕頂聰明,很快就此顯露出來,在一百多個學童中,最受老師喜歡。


在讀書之外,蘇軾還有很多興趣,放學回家後,他經常在院子裡觀察鳥巢。


因為母親告誡不得捕捉鳥雀,因此很多鳥雀在庭院裡的樹枝上做巢,低得孩子們都可以望見。
其中,有一隻羽毛極其鮮豔美麗的小鳥,一連數日都飛到庭院裡來,並在一棵果樹上搭建了一個鳥巢,蘇軾對這個鳥巢視若珍寶,幾乎每天放學都要去看一次。


從這樣一件小小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童年蘇軾的愛心,這份對小鳥的愛心,讓他的內心塗上了一層溫暖的色彩。


硯臺的故事


蘇軾小時候,因為叔叔已經做官,朝廷的官員經過眉山鎮時,都要到蘇家來拜訪。


每當有官員來的時候,家裡都會忙亂一陣,使女們到菜園去摘菜,宰雞,準備宴席,蘇軾也經常會跟著幫忙。


那時,蘇軾和堂兄妹們最大的快樂就是在菜園中掘土,每次掘土,孩子們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有一天,孩子們掘出來一塊美麗的石板,這塊石板既有晶瑩的光澤,又有精美的綠色條紋。當他們敲擊的時候,石板發出清脆的金屬聲。


蘇軾拿起這塊石板說:“我用它來做硯臺怎麼樣?”


堂妹說:“我看石板這麼漂亮,不如找個工匠打磨後做首飾。”


蘇軾搖著頭說:“你看石板紋理多疏,一定易吸收水分,保持潮溼,我看還是用來做硯臺比較好。”


父親得知這件事後,心中暗暗驚喜蘇軾小小年紀竟如此心思細膩,遂找來工匠,將石板打成一塊硯臺送給他,這塊硯臺一直陪伴著蘇軾度過了金色的少年時光。


22歲喪母,30歲喪妻,31歲喪父,42歲差點死掉,可他一直都在笑


無論是母親的悉心教誨,小蘇軾對小鳥的愛心,還是菜園子的快樂,父親的疼愛,蘇軾的童年都是溫暖、快樂的。


一個人的生存環境塑造了一個人的性格和習慣,尤其是童年時期的生存模式,對孩子的影響更是至關重要的。


快樂、溫暖、安全、有愛的環境,會奠定樂觀、積極、開朗的性格底色,也會給今後的人生積聚起面對困難的勇氣。


而悲傷、孤獨、恐懼的童年,則會給孩子的性格抹上悲觀、消極、自閉的底色。


佛洛依德說,人的一生總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


很多人,即使成年了,還是不能忘記童年時的傷害,就像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小孩,稍有不順,就會被脆弱壓垮。有些傷痛,深入骨髓,構成了生命的底色,在不經意間會影響著你的處世模式。


所以,請善待每一個孩子,即使生活再難,困難再多,都請像蘇東坡那樣保持樂觀,給孩子一個快樂、積極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