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商成為帝系權力繼承的障礙,立長還是立賢,這是個問題

自古皇室傳承責任重大,歷朝力代的開國帝王都希望自己的基業能夠萬古長青,傳至百世乃至萬世,這是一個崇高但卻虛無的願景。結合歷史的客觀發展規律,我們已然知道大一統的王朝延續至多也就三百多年,更有寥寥數年就導致江山異姓、朝代更迭者,然而不管是哪一種,在這其中,擺在一任帝王面前最現實和最棘手的問題,往往都是關於繼承者,究竟該有誰來做太子或是世子?倘若現實再發生一點戲劇性的轉折,處於嫡長子的太子智商出了些問題,那這個事情,就會顯得更加撲朔迷離了。

當智商成為帝系權力繼承的障礙,立長還是立賢,這是個問題

歷史上,太子愚魯而又繼承大統並對往後的歷史發展乃至於漢族的命運走向產生深刻影響的,當屬晉惠帝司馬衷,武帝司馬炎的次子。

曹魏鹹熙二年(265年)9月,司馬昭中風猝死。十二月,太子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定國號晉,改元‘泰始’,所以歷史上鹹熙二年也就是西晉的泰始元年。這一年,武帝司馬炎29歲,司馬衷年方6歲,尚是孩童。司馬衷本是司馬炎的次子,有一同母哥哥司馬軌,均是楊皇后(楊豔)所生,然而世事無常,悲歡離合這種事兒,在古代,更是時有發生。兩歲的時候,司馬軌因病早夭(司馬軌不死,歷史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模樣),就這樣,陰差陽錯使得次子司馬衷成為了晉武帝司馬炎名義上的嫡長子。

兩年之後的泰始三年(267年),司馬炎詔書告示天下,冊封司馬衷為皇太子,算是正式確立了武帝身後繼承人接班的問題。然而此時的司馬衷,也僅僅只有8歲,智商低下的問題尚且沒有變現的很明顯,朝堂之上也沒有關於太子愚魯不堪大任的流言蜚語,畢竟年齡尚小,以後會長成什麼樣,沒有人知道,自然就沒有人妄加議論。

當智商成為帝系權力繼承的障礙,立長還是立賢,這是個問題

司馬衷關係圖

然而隨著時間一年年過去,太子也一天天長大,這種根植於基因裡的行為呆滯、智力不健全開始慢慢的凸顯出來,並且隨著在泰始八年(272年)司馬衷的大婚,他的這種智商發育不良開始被群臣乃至百姓熟知,成了西晉整個國家公開的秘密。

這一年二月,司馬衷奉武帝司馬炎之命,迎娶賈充之女賈南風為太子妃,賈南風時年15歲,比司馬衷年長2歲。眾所周知,皇家婚事,相應的禮儀、典章、制度很是繁瑣,有很多程序要走,也有很多明面上的事兒要做,尤其是大婚當天,群臣百官都會來參加祝賀,自然會得以見到平日裡難得一見的太子司馬衷。諸如拜堂、叩拜、奉茶這些必不可少的環節,也就成了文武百官觀察太子言行舉止的不二選擇。一番瑣碎的程序之後,這些官僚貴戚心中漸漸明白,曾經私下流傳的關於太子愚鈍的捕風捉影,原來都是真的,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他們的的確確攤上了這樣一個不平常的太子。當然,所有人也都清楚,晉武帝司馬炎是明知太子愚魯,但又偏偏立他為儲君。

當智商成為帝系權力繼承的障礙,立長還是立賢,這是個問題

司馬衷

到了咸寧二年(276年),洛陽城中瘟疫肆虐,武帝感染病重,是年的五月中旬,方才好轉。大病初癒的武帝,在這個時候,開始著手為日後的太子繼位打造政治班底,希望能夠為憨憫的司馬衷保駕護航,其中一個重要的政治決策便是提高外戚楊駿的朝中地位,封為‘臨晉候’,以拉攏外戚構築完全忠於皇帝個人的政治力量,與朝中早已存在的功臣、宗室集團相抗衡,這樣一來,倘有不測,也能保證身後權力的平穩過度,順利完成交接。

兩年之後的咸寧四年(278年),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yù)出生。

咸寧六年(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大舉伐吳,以賈充為大都督,以楊濟為副都督,統率眾軍,吳國孫皓投降,三國時代自此結束,西晉在司馬炎手中完成統一。之後的十年間,在武帝的刻意扶持之下,出身弘農郡以楊駿為首的楊氏家族權力日盛,朝中一時無兩,世人謂之‘西晉三楊’。

當智商成為帝系權力繼承的障礙,立長還是立賢,這是個問題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自武帝司馬炎265年即皇帝位,到280年滅吳統一全國,建立足夠與宣帝司馬懿、文帝司馬昭相媲美的不世功業(宣帝討燕、文帝徵蜀、武帝伐吳),在這近二十年的時間裡,關於太子的問題,司馬炎自始至終都是屬意司馬衷,後期不惜抬高外戚的政治地位為其鋪路,在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政治考量呢?

其一:強化帝系一脈,遏制齊王攸

在武帝整個的執政期間,西晉宗室裡,能對太子地位構成實際威脅的,只有齊王攸,他是司馬炎的弟弟,在幼年時過繼給了司馬師。本來按照正常的軌跡,司馬攸是會繼承司馬師的地位的,只可惜在255年平定淮南叛亂時,司馬師眼疾加重,病死了,齊王攸此時年幼,這才在倉促之際讓司馬昭接過了權柄,替補司馬師的位置做了撫軍大將軍。如此一來,權力便開始在司馬昭一系傳承。到了司馬炎咸寧二年(276年)身染瘟疫時,朝中一些大臣擔心倘若武帝就此病故,年輕又愚魯的司馬衷不足以擔當大任、穩定時局,便暗中密謀擁立齊王攸。奇妙的是,五個月之後,武帝康復了,又是一副生龍活虎,不過也開始考慮身後繼承之事,於是,一系列打壓齊王攸勢力、扶持外戚輔佐太子的政治措施,相繼實施。

當智商成為帝系權力繼承的障礙,立長還是立賢,這是個問題

司馬攸關係圖

其二:司馬衷之子司馬遹聰慧,讓司馬炎看到了希望

晉書中言:愍懷挺岐嶷之姿,表夙成之質。武皇鍾愛,既深詒厥之謀;天下歸心,頗有後來之望。

於是,司馬遹的年少聰穎、卓爾不凡讓武帝彷彿看到了高祖司馬懿的風采,想著百年之後司馬遹繼承司馬衷的地位,此時司馬衷太子的身份,似乎是不用動的。

其三:廢長立幼,於國不詳

司馬炎之所以能夠順利繼位,其嫡長子的身份作用甚大。倘若此時廢除司馬衷,轉立其他皇子,就等於間接否定了自己以長子身份戰勝齊王攸獲取帝位的合法性,這是武帝司馬炎斷然不想看到的局面,即便當時有各種條件都在司馬衷之上的皇子人選,武帝最終還是選擇了這個愚鈍的嫡長子。

然而歷史最終沒能按照武帝生前預想的軌跡走下去,其一手提拔的楊駿在武帝末年病重時,篡改詔書,架空司馬衷,獨攬大權,竟成了這個短命王朝自此走向衰落的導火線。生前寄予厚望的皇太孫司馬遹也死在了賈南風的詭計之下,令人唏噓。至於生性愚鈍的司馬衷,則成為了各諸侯王手中的政治籌碼,帶著傀儡的真面具,在凌辱和脅迫中,渡過餘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