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學院成果展(1):冼玉清與嶺南大學的情緣


  冼玉清先生出生於澳門一個富裕的家庭。1907年,她入澳門灌根學墪(即子褒學校)學習,為陳子褒(榮袞)弟子。她在灌根學校讀書期間,陳子褒特別用心培育她,她成績優異,頗有才女之名。她二十三歲那年,父母帶她去廣州遊玩,得以參觀嶺南大學校園(以下簡稱“嶺大”)。她覺得嶺大遠離繁華鬧市,校園環境優美,真是個安靜讀書的好地方,於是從香港聖士提反女校轉入嶺大附中讀書。1920年,二十五歲的冼玉清從嶺大附中畢業,考入嶺大文學院。1924年,二十九歲的冼玉清畢業於嶺大文學院,第二年,任嶺大國文系助教,隨即被嶺大校長鍾榮光聘為嶺大博物館館長。1935年,冼玉清任嶺大國文系副教授,又任廣東通志館纂修、廣東省文獻委員會委員。她已經四十歲了,可以說已經事業有成,然而始終沒有成家。一個女人到了四十歲還不出嫁,難道是不打算成家了嗎?

韶關學院成果展(1):冼玉清與嶺南大學的情緣

冼玉清先生

  事實確實是這樣,冼玉清先生不打算嫁人,不打算成家,她早已把愛獻給了嶺南大學,以身許嶺大的教育和學術事業。據冼玉清的好友兼同事秦牧先生回憶,有一次他和冼玉清一室對談,談到融洽、高興的時候,秦牧突然單刀直入問道:“冼姑,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你,但不知方便不方便?”她表示“可以”。秦牧率直地問:“你為什麼不結婚?”她平靜地答道:“啊!是這樣的。我年青時候決定獻身學術,像我這樣的人,一結婚,必定是個賢妻良母,這就很難專心治學了。左思右想,就決定終生不結婚了,這在我是作出了犧牲的,不要說別的,嶺南大學欺負我獨身,他們說我沒有負擔,長期給我的工資只是half pay(付一半)。”秦牧聽了,不覺為之惘然,也不覺為之肅然起敬。(秦牧《冼玉清文集序》)冼玉清對於她不結婚的原因是完全可信的。在她《自傳》底稿中也有這麼一段話:“我一生受他(陳子褒)的影響至深,也立意救中國,也立意委身教育。自己又以為一有室家,則家庭兒女瑣務,總不免分心。想全心全意做人民的好老師,難免失良母賢妻之職;想做賢妻良母,就不免失人民教師之職,二者不可兼,所以十六七歲我就決意獨身不嫁。”(莊福伍《冼玉清先生年表》)

韶關學院成果展(1):冼玉清與嶺南大學的情緣

冼玉清先生

  冼玉清年輕的時候,屬於端莊秀麗的女性,沒有矜持高傲,更沒有妖冶豔麗,她溫文爾雅。讀她回憶青年時代的一些作品,字裡行間可以讀出人們曾讚美她的美麗。就是到了中年時代,冼玉清還是保持了特有的氣質和風度,她對人熱情、平易、和善,穿著綠袍、綢衫褲一類的中式服裝,非常整潔。她有時也往髻上簪一雜鮮花,頗有閨秀作家的風範,從她身上彷彿可以看到李清照、朱淑真、陳瑞生等人的身影。所以儘管她已立下了“不嫁”的決心,仍有不少文人學士追求她。一位相當有名的男教授在晚年的時候就曾經坦陳青年時代追求過冼玉清。冼玉清賦詩謝絕:“香餌自投魚自遠,笑她終日舉竿忙。”(秦牧《冼玉清文集序》)一位女學人,有相當地位,而又一直沒有結婚,在任何社會都會引起人們背後的許多議論,但為了治學,冼玉清無視社會流言蜚語,放棄了個人的婚姻幸福,而且說到做到,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冼玉清先生在十六七歲就決定獨身不嫁,二十三歲那年愛上了嶺大,於是她便身許嶺大,以嶺大為家。她對嶺大誠摯的愛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她對嶺大一往情深。冼玉清還在被嶺大聘為國文系講師(1928年)的時候,就已是知名學者了。1929年,冼玉清應燕京大學教務主任周鍾岐之邀,參加燕京大學校舍落成典禮,時燕京大學國文系主任馬季明延請她任教燕大講文學概論,清華大學教務長楊金甫擬請她任清大主講詩學,都被冼玉清謝絕。冼玉清對嶺大深厚情懷深深感動了嶺大校長鍾榮光,為了留住這位學術聲望很高的學者,他破例專撥“九家村”一宅讓冼玉清獨居,是為她一生最鍾愛的“琅玕館”。1942年,冼玉清從澳門趕赴已內遷粵北復課的嶺大,途中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欲以厚禮延聘她,貴陽國立貴州大學也欲延聘,時任職於貴州大學的張西堂、岑家梧、羅香林等教授從戰亂安全角度考慮,都馳書敦促她前往貴州大學任教,均被冼玉清謝辭。1945年初,粵北戰事再度告急,嶺大疏散至南雄黃坑。二月,冼玉清好友周鬱文來函邀請冼玉清前往藤洞擔任其在當地所辦學校校長,黃錫凌專程從仁化來到黃坑,接冼玉清同赴東江辦學,亦欲聘冼玉清為校長,皆被冼玉清謝絕,她毫不猶豫地選擇和嶺大師生在一起。她在《黃坑避難記》中寫道:“晚近人心日漓,知有勢利而不知有道義……若為啖飯而往就校長,實非所願。故終負二君嘉招,仍留在黃坑暫住。”抗戰勝利後,嶺大重新在廣州復課,冼玉清隨校返回她摯愛的康樂園。1952年,嶺南大學併入中山大學,冼玉清聘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1955年,她從中山大學退休,時香港的朋友、學生邀請她赴港執教,開出了很高的酬薪,皆被她謝絕。澳門家人邀她返澳寓居,亦被她婉拒,她繼續留在中山大學,留在她熟悉的康樂園。

韶關學院成果展(1):冼玉清與嶺南大學的情緣

嶺大在韶關辦學時的校道遺址。

  二、她在時勢艱難時期全力支持嶺大辦學。1937年,蘆溝橋事變暴發,日本全面入侵中國。8月17日,廣州警察局通告市民即日離市回鄉,官眷亦正式命令遷徙,是時居民舉家轉徙回鄉或至香港澳門者,有空巷之勢。……冼玉清家居澳門,完全可以回家躲避戰亂,但她覺得越是戰亂時期,人心惶惶,嶺大越是需要能冷靜應對的教師,於是她與少數教員“孤處嶺南大學如恆”(冼玉清《廣州八夜空襲之經歷》)直到1938年10月,日軍從大亞灣登陸,向廣州進犯,嶺大宣佈疏散,冼玉清才不得不回到澳門避難。同年11月,嶺南大學在香港復課,冼玉清聽到消息後非常喜悅,即從澳門趕赴香港,回嶺大任教。1941年12月,香港淪陷,日偽組織香港東亞文化協會,欲請前清翰林張學華和冼玉清兩人牽頭出面,遭到冼玉清嚴詞拒絕,並以詩明志:“國愁千疊一身遙,肯被黃花笑折腰。”1942年初,嶺大決定遷校粵北曲江仙人廟(今韶關湞江區犁市鎮大村)復課,經過幾個月的艱苦營建,校園初具規模,時任嶺大校長李應林託人邀請冼玉清返回嶺大,冼玉清不顧家人親友挽留勸阻,也不顧旅程艱辛漫長,更不顧個人生命安危,毅然冒險返回內地,從寸金橋出發,輾轉經過遂溪、廉江、盤龍、鬱林、柳州等地,抵廣西桂林,歷時一個半月,終抵粵北曲江嶺大新校區(“嶺大村”) 。1943年,鑑於冼玉清的學術聲譽和她特立獨行的人品,國民政府教育部鑑定她為甲級正教授。1944年,日寇逼近粵北,曲江告急,嶺大隨即疏散,冼玉清隨校遷徙至連縣,後戰事稍緩,嶺大又復課於曲江,冼玉清即從連縣趕回曲江。她對國難時期自己追隨嶺大遷徙辦學有感雲:“顧玉清有家濠鏡,尚餘薄田,使歸而苟安,未嘗不可。以隔岸觀火,優遊得計,乃人之以為樂者,我甘避之;人之以為苦者,我甘受之。冒硝煙彈雨之至危,歷艱難悽痛之至極,所以隨校播遷,輾轉而不悔者,豈不以臨難之志節當勵,育才之天職未完,一己之安危有不遑瞻顧者哉!”(《〈流離百詠〉自序》)

  三、她對嶺大學生充滿關愛。冼玉清對教學一絲不苟,認真嚴謹,學識相當淵博,每堂課都讓學生獲益匪淺,她對學生非常和藹,沒有半點教師的架子,因而深得學生的喜愛,她的學生除了稱她冼教授,也稱她“冼子”“冼姑”。在嶺大學子眾多對老師的回憶錄中,提到最多的便是校長李應林和冼玉清。嶺大有一位學生叫餘立中,他在回憶錄中寫道:從我的記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李應林校長,他諄諄的教導和那種辦學認真艱苦奮鬥的精神,使我永遠難以忘懷。另一位是冼玉清教授,她那細緻的教學態度和深博的文學修養,使我無限敬佩。我記得有我上她第一堂課時,她講授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名篇《聲聲慢·秋情》“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這首詞到目前我還背誦得滾瓜爛熟,每誦讀這首詞就想起她當時的教態和形象。她那透徹的講解和詞義的分析,(對)啟發我對古典詩詞的學習和愛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我上她的課時正坐在最前列,可以說與她面對面而坐,聽課最為清楚,對她的形象最為深刻。俱往矣!良師雖不在人世,但在我腦海中永遠也泯滅不了她那溫文爾雅的風采。(《大村歲月》)還有一個叫黃淦亮學生回憶嶺大在粵北曲江辦學期間,他有一次和三個女同學與冼玉清一同去曲江,當夜沒有來得及趕回學校,為了節約,他和三個女同學及冼教授共宿一隻艇中,五人同睡在一個被窩裡。“冼子是五嶺以南的名詩人,她教我們大學一年級的國文,我們都以此事為榮”。(《大村歲月》)

  特別還值得一提的是冼玉清先生平時生活極為簡樸,物質享受在她眼裡不值一提,她用錢是非常節省的,但卻經常資助貧困的師生。她曾經資助嶺大學生、音樂家冼星海赴法留學,一次就拿出了500元(30年代早期的500元價值相當可觀,大概夠一個人好幾個月的伙食費了),然而她從不聲張,很少為人知道。

  四、她以畢生的精力致力於嶺大學術。嶺大是教會學校,在當時並不是中國最前衛思想文化的搖籃。但嶺大的學術體現出深厚了傳統文化精神,體現出一種強烈的人文主義情懷。在嶺大校園裡有一群不能“因時而化”的知識分子,因不識“入時眉樣”,不羨“浮世花事”,只好“我與世面相違”,冼玉清先生就屬於這一類知識分子中比較典型的一個。她曾做過自我檢討:“我向往‘賢人君子’的人格,我講舊道德、舊禮教、舊文學,講話常引經據典,強調每國都有其民族特點、文化背景與歷史遺傳。如譭棄自己的文化,其禍害不啻於亡國”,“我常遊於古蹟之間,臨風獨立,思古之幽情,神遊超世”。(達輝《獨留摯愛向人間——憶著名史學家和女詩人冼玉清》)這雖是份檢討書,卻對嶺大學術特點進行了概括,更對她自己的學術特點進行了概括,傳達出她對自己民族歷史與文化傳統的執著和熱忱。

韶關學院成果展(1):冼玉清與嶺南大學的情緣

冼玉清先生著作《廣東釋道著述考》(圖片來源於網絡。)

  冼玉清終身未嫁,一生以學術為僧侶,悉心研究,勤奮筆耕,著述甚多,這在當時嶺大女教師中,是絕無僅有的。她的著作主要有《元趙松雪之書畫》《元管仲姬之書畫》《梁廷楠著述考》《南州藏書樓所藏廣東書目》《粵東印譜考》《民族女英雄冼夫人》《讀宋史岳飛傳》《記陳輯五教授紀念會》《廣東女子藝文考》《憶楊果庵先生》《朱九江先生對外之正義感》《憶萬木草堂與灌根草堂》《改良教育前軀者——陳子褒先生》《古禮與西禮之比較》《廣東鑑藏家》《君子之基本思想》《嶽雪樓之鑑藏印章》《第一屆駐日公使何如璋》《劉禹錫與連州》《建燕嘉亭之王仲舒》《靜福山之文獻》《孟賓於之詩》《蘇軾居儋之友生》《粵東掌故錄》《招子庸研究》《廣東叢帖敘錄》《陳白沙碧玉考》《天文家李明徹與漱珠岡》《何維柏與天山草堂》《楊孚與楊子宅》《近代廣東文鈔》《記冒鶴亭先生》《黎二樵兩事》《粵人所撰論畫書籍提要》《廣東釋道著述考》《廣東文獻叢談》《粵謳與晚清政治》《清代六省戲班在廣東》等。上面不厭其煩地羅列出冼玉清主要的學術著述,旨在讓讀者從她的這些著述中可以看出,冼玉清的學術可以概括為傳統主義、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女性主義、鄉土主義等五個主要的特點,這與嶺大學術傳統是深度契合的。嶺大也正是有冼玉清等一批學者而使其傳統的學術特色更加光大。至於她在《大光報》《宇宙風》《國民日報》《羊城晚報》《大公報》《文匯報》等報刊上發表的系列文章,就不再一一枚舉了。

  冼玉清先生是個愛國主義者,她把對國家的愛紮根於對嶺大教育和學術事業的奉獻之中。讀冼玉清先生生平事蹟,尤其讓人感動的是由於她沒有成家,嶺大在一段時期內只發了她一半的工資,而全國許多有名的學府爭著聘她前去任教,但她不為高薪所動,也不為自己不公正的待遇而憤懣,毅然留守在她喜愛的康樂園內教書育人,她的這種守望精神能不令人崇敬?當前,有部分學者為了獲得高薪,來往奔波於應聘之中,學術成為了與用人單位討價還價的砝碼,如此行徑對比一下冼玉清先生,豈不愧赧耶!

  (注:圖片由南粵古驛道網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