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燈點亮小鎮“美麗童話”走進全國聞名的彩燈之鄉

用燈點亮小鎮“美麗童話”走進全國聞名的彩燈之鄉

提到臨海市東塍鎮,這可是一個地靈人傑之地。說“地靈”,此地在近代有“六邑通衢”之美譽;說“人傑”,古有南宋館閣首席才人王衜,明代“再生包公”郭絍,“父子四進士”金賁亨一家,清代雙古稀壽星王世芳,到了近代更是人才濟濟,將星璀璨。最為著名當屬辛亥元勳王文慶、山東省長屈映光、空軍司令周至柔等人物。此鎮聞名中外的嶺根將軍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0年,東塍鎮被列入浙江省級中心鎮。

用灯点亮小镇“美丽童话”走进全国闻名的彩灯之乡

東塍還是一個全國聞名的彩燈之鄉。

“按照美麗城鎮‘六美’工作目標,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的基礎上,融合支柱產業,展現多元文化,提升發展定位,加快建設形態優美、功能完善、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特色型美麗城鎮,為再創東塍新速度,續寫東塍新輝煌而不懈努力!”鎮黨委書記李光明說。

用灯点亮小镇“美丽童话”走进全国闻名的彩灯之乡

老糧站從此改叫

“精神文化糧倉”

3月26日上午,記者從上街村進入屈映光故居,見故居大體已修繕完畢,只留有屈映光的侄女在此留守,其餘原住戶均已由鎮政府外遷安置。

隨後,記者來到上街村老糧站,看上去已初具規模,正在火熱施工中,粉刷工在刷牆,門廳陳列著尚未分流的多塊活動區提示牌,工作人員進進出出,忙而不亂。

“深度挖掘古街民國文化、慈孝文化、彩燈文化等特色元素,豐富城鎮內涵,提升城鎮顏值。實施修繕周至柔、屈映光等名人故居及九間面、東塍老街等傳統建築;投資1150多萬元,對道路沿線樓房立面進行風貌塑造,對主次幹道、重點景觀實施亮化改造,點亮‘彩燈之鄉’盛名,改造所需的塗料、彩燈等均為東塍製造。”分管美麗城鎮工作的鎮人大主席陳衛告訴記者。

老糧站,當地人愛叫成老糧倉。鎮城建辦主任金小芬向記者介紹道:“總的建築有2430平方米,將‘物質糧倉’改造成東塍鎮的精神文化糧倉——展現文化禮堂分部全部功能、體現東塍歷史文化精神,充分運用科學技術、多媒體技術,打造成真正意義上的‘智慧糧倉’,使整個糧倉亮起來、暖起來、活起來。”

老糧站主要設四個場館——

第一館:有文化館、理論學習館、實踐館等場所,利用智能化、一體化、自動化等配以“彩燈小鎮”彩燈元素、學習強國闖關式訓練、非物質文化遺產布展等;

第二館和第三館: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和投影技術,以歷史畫卷為形式展現東塍發展概況;

第四館:以“新時代文明銀行”為載體,建立“三單式”服務機制,探索“文明銀行”信息之旅,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該鎮融合“文明+文化”功能,打造培育社會文明鄉風,唱響新時代文明實踐“最強音”,豐富整個“糧倉”文化功能,全力打造“和美東塍”。

“經過一輪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東塍的集鎮形象、功能、宜居等方面有了顯著的改變提升,我們鎮秉持‘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決心,傾全鎮之力,工作再造勢,力度再加大,行動再迅速,突出問題導向,突出意識教育,突出長效管理,以奮發有為、主動作為的精神狀態,將東塍打造成有地域風貌、歷史記憶、文化脈絡、產業興旺的美麗城鎮。”陳衛對此信心滿滿。

彩燈創業園

百億產業不是神話

“東塍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節日燈生產基地,市場份額佔全國三四成。我們鎮的彩燈發展歷程曾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向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獻禮。”陳衛說。

走訪中,記者瞭解到,東塍已完成225省道、鎮區主次幹道、下街廣場和廟西的鐵塔等景觀燈光亮化整體設計和改造工程,融入‘彩燈元素’,打造成為對外展示的靚麗窗口,助力臨海彩燈創業園創造更好社會效益,推動小微企業入園集聚集約發展,加快彩燈行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的整體實力與競爭力,為實現東塍彩燈百億產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記者來到川津路,這裡是臨海彩燈創業園,總投資2億元。該項目佔地面積約58.6畝,總建築面積約8.5萬平方米。

創業園地處鎮中心核心地段,距離鎮政府僅500米,周邊農貿市場、醫院、超市、銀行等生活設施配套齊全,是東塍鎮大型企業和中心居住的核心聚集地。

2018年8月19日,臨海彩燈創業園——臨海彩燈創業園正式開工,目前已完成建設。

“臨海彩燈創業園主要面向擴張升級類、拆遷安置類及作坊轉型類等各類彩燈企業,綜合考慮畝均稅收、產值等因素,預計引進30家以上彩燈關聯企業,吸引彩燈小微企業入駐。”金小芬說,東塍鎮著力打造鎮區工業集聚區、獅子山工業園區、燈城工業園區“三區”協同發展格局。

老街區與民國將軍村

從小鎮延伸到村莊的美麗童話

小鎮上有長長的老街區,嶺下村有民國將軍宅,這是從小鎮連接古村落的“美麗童話”。

“為凸顯東塍特色,我鎮從整治之初對轄區的歷史古蹟故居進行了更加詳細的梳理和挖掘,邀請知名設計團隊駐鎮規劃,編制了《東塍鎮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總體規劃》,這項規劃在2017年被評為‘浙江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優秀規劃方案’,將‘商貿(老街)文化、統戰文化、長壽文化、慈孝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入鎮區主入口、主要街道、步行街巷、歷史建築等重要節點。”陳衛說。

東塍中學教師周才雙喜愛當地歷史文化,他在《東塍古街》一文中寫道:“古街分上街、下街,以小路廊為界。西起文昌閣東至上街上路頭。依次有文昌閣、石板殿、小路廊、華戲棚、趙老爺殿等地標性建築……”

金小芬介紹,在不影響其結構和安全的同時,科學修繕中街、下街具有歷史價值的古民居、老街坊,儘量做到修舊如舊,保持原有老街古宅的風貌和文物價值。目前已完成屈映光家祠修繕、東塍老街整治提升和傳統建築修繕利用項目等6個工程建設。

記者來到嶺根村,此村緊鄰臨海至小芝的75省道,山皇溪、裡莊溪、法洪溪在村中交匯,名“三水夾金”。村內有百歲坊、將軍亭、連山橋、王文慶故居、王萼故居、王綸故居、古驛道等。

走進村落中王文慶故居臺門,東廂房分左、中、右三個展廳,堂屋門頭上掛了“嶺根草編館”橫匾,背景是一幅巨大的草編圖片,整個蓋住牆壁,圖中在最前面的草編老人叫梅秀蘭,時年98歲,她從13歲開始學草編。圖中的鄭仙紅也是草編傳承人之一。此外,堂屋牆壁上還掛有“浙江省非遺”、“草編傳習所”等匾額。

嶺根既是溪山生色的將軍村,保留著完好的古民居,又是草編原產地之一,還建有草編館。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大力推進上、中、下街3個村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做深老街文章,形成了以老街為主線,以故居為點位,點線結合,連接成面的特色文化區,將東塍打造成有記憶、有情懷、留得住鄉愁的小鎮。”陳衛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