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清朝那些封疆大吏,總督、巡撫、提督、將軍,別再傻傻分不清

前言:“封疆”“一詞源於分封制時期,君主分封諸侯土地,有裂土封疆之意,“封疆大吏” 一詞則將分封的含義虛化,受封之人雖然類似於諸侯但只不過是為皇帝打工的官吏。


認識清朝那些封疆大吏,總督、巡撫、提督、將軍,別再傻傻分不清

督撫制

封疆大吏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含義,如明朝,各省設置“三司”,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分別掌管軍事、民政、司法三司主官都指揮使、布政使、按察使同為“封疆大吏”。

由於三司互不統屬,辦事效率低、互相推諉的弊端逐漸顯現,這種情況促成了“督撫制”的產生,“命京官巡撫地方,有軍事則命總督軍務,因事而設,事已旋罷”。


認識清朝那些封疆大吏,總督、巡撫、提督、將軍,別再傻傻分不清

明朝的督撫並非固定官職,只是中央更具需求臨時任命委派,“巡視天下,撫軍安民,協調中央和地方關係”。

清朝建立後,督撫制逐漸由京官外派制轉為地方制,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漸完備的,直到乾隆年間“督撫制”才成型。

督撫制確定後,承宣佈政使,正式定為督、撫的屬官,專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與專管刑名的按察使並稱兩司。


認識清朝那些封疆大吏,總督、巡撫、提督、將軍,別再傻傻分不清

總督和巡撫

總督和巡撫同為最高地方官制,二者之間的區別,簡單來說總督比巡撫管轄的地盤大,級別高。

總督總管一省或二三省,集軍事、行政大權於一身,清代在全國共設八位總督,清末改盛京將軍為東三省總督,又成為“九大總督”,如我們所熟知的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湖廣總督等。

此外還有專務總督如:漕運總督、河道總督和倉場總督。

根據規定總督的品秩定為正二品,清朝總督基本都有“坐銜”(照例可得之官銜),一般會掛職右都御史或兵部尚書,便於行使監察權和處理地方軍務,兼銜後的“高配”總督為從一品。

“外省督、撫,並以右系銜,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為督、撫坐銜。”


當然還有更牛的總督,如曾國藩、李鴻章都是大學士正一品總督。


認識清朝那些封疆大吏,總督、巡撫、提督、將軍,別再傻傻分不清

巡撫是清朝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和布政使同為從二品,但是巡撫一般也有“坐銜”,“高配”巡撫一般兼侍郎或都察院右副都御使銜,即正二品。

當然還有更特殊的巡撫,比如

山東巡撫和河南巡撫,都曾加從一品提督銜,成為當地的最高軍政長官,丁寶楨、袁世凱都曾擔任過山東巡撫。


認識清朝那些封疆大吏,總督、巡撫、提督、將軍,別再傻傻分不清

八旗和綠營

八旗駐防將軍和都統

說完行政系統我們再說軍隊系統,清朝從立國到覆亡,其軍事系統大致由三部分組成、八旗軍、綠營、新軍。

八旗軍是滿清賴以起家的基礎也是最為信任的嫡系部隊,入主中原後八旗軍分為兩大部分:京營八旗和駐防八旗

京營八旗是京師的衛戍部隊,兵力幾乎佔到了所有八旗軍的一半,如前鋒營、火器營等,京營八旗主官一般為領侍衛內大臣或八旗都統。

八旗軍除了駐紮京畿保衛皇城,在全國戰略重鎮,邊塞要地還有十四個駐防將軍:如杭州將軍、廣州將軍、西安將軍等。


認識清朝那些封疆大吏,總督、巡撫、提督、將軍,別再傻傻分不清

一般來說駐防將軍都是從一品武職,但是也有例外,如綏遠將軍和伊犁將軍,因駐守大清邊防重鎮,一方面軍事責任重大,另一方面還需解決民族問題,所以為正一品武官。

八旗軍中除了將軍,還有一個一品武官——“都統”(滿語固山額真),聽著雖然沒有“將軍”高大上,但實力卻毫不遜色。

都統是以“旗”為單位的一旗最高的長官,駐防將軍如果“旗籍”屬於某都統,恐怕還要聽命于都統,所以八旗軍中,將軍和都統不併設,凡設將軍處一般都配以副都統。


認識清朝那些封疆大吏,總督、巡撫、提督、將軍,別再傻傻分不清

提督

滿清作為少數民族政權,不到二十萬人的八旗軍,想管理廣袤中原地區顯然不現實。所以天下大定後,當年助滿清平定天下漢人武裝,被改編為國家常備軍,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綠營”。

各地綠營駐軍的最高長官就是“提督”,清朝在全國共有12名陸路提督,3名水師提督。

我們所熟知的“九門提督”,準確的叫法是“提督九門巡捕五營步軍統領”,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提督,京城周邊的綠營兵的統帥為直隸提督。


認識清朝那些封疆大吏,總督、巡撫、提督、將軍,別再傻傻分不清

總督、巡撫、提督、將軍都稱得上封疆大吏,總體來說“治理一方”總督的權力最大,而駐防將軍因為是滿人的嫡系所以地位最高,聯名上奏以將軍領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