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簡化,思慮長遠,“24條”固化上海促外資實戰經驗

重點領域“一項目一議”, 市領導參加政企合作圓桌會議,直面企業提出的難題。這些實踐證明促外資穩外資簡單高效的措施正在一一固化。

4月10日,上海出臺並實施《本市貫徹若干措施》,圍繞為外商來滬投資興業提供開放、便利的投資環境,推出24條穩外資舉措(以下簡稱“24條”)。

當天,一場政、企及媒體參與的溝通會在美國會員制超市——沃爾瑪山姆會員商店(浦東店)舉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獲悉,上海促外資穩外資工作拼高度,越來越多引進首創;抓深度,簡化企業及外商引入各種手續;擴廣度,“24條”的出臺實施,固化實戰經驗,完善營商環境,引領長遠發展。

落地简化,思虑长远,“24条”固化上海促外资实战经验

沃爾瑪山姆會員店疫情期間客流也不斷。圖片由澎湃新聞記者 鄒娟 攝

高度:高質量外資引入,拼首創

日本人增田宗昭1983年在大阪成立第一家蔦屋書店,主打書籍和音像的租賃。他還趁熱打鐵開設了會員服務,超過7000萬日本人可以在各個門店裡刷卡消費。

到了2011年,增田宗昭又提出了“書籍+咖啡”的經營模式,他們以“森裡中的圖書館”為主題,在日本中產階級的聚集地代官山(Daikanyama)開設了第一家大型綜合性書店——代官山T-SITE。此後,這種全新的業態,讓美國娛樂網站Flavorwire將代官山蔦屋書店列入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

“蔦屋書店已經確定將在上生·新所開設上海首店,把閱讀帶進森林,這家首店將於年內開業。”4月10日,蔦屋書店中國事業部項目拓展部何軍表示,集團計劃在徐匯設立地區總部,目前投資總額約14億日元,而項目中期計劃在全國一二線城市開設1100家店鋪。

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楊朝透露,上海一直引領全國開放之先,開放、 創新、包容是上海最鮮明的城市品格。去年以來,一批擴大開放的首創項目落戶上海,比如德國安聯在滬設立全國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美國摩根大通、日本野村證券在滬設立全國首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等。同時,上海會同外資企業一起,正在向國家積極爭取更多先進性強的開放項目落地。

深度:越落到實處,越簡化

今年4月,三菱商事金屬貿易(中國)有限公司剛開業,目前正申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其職能總監羅豔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因為公司高層不少都是日本人,因此很關心“24條”中提出的“推廣外國人工作、居留‘單一窗口’”,“因為疫情的關係,部分日籍高管現在尚未回到上海,上海在辦理外國人居留手續上有更多便利化的話,是營商環境不斷提高的體現。”

此外她表示,資本項目收入支付流程的簡化,也為企業日常運營“減負”,“過去我們要拿著發票、合同、貿易背景資料等去銀行,預計新政將縮短時間、簡化流程。”

而在外匯管理局資本項目處副處長張軍看來,新發布的“24條”既實現了具體辦理流程的簡化,也體現了政策的創新和突破。

例如自去年開始,外匯管理局已經在上海自貿區實施了企業資本項目收入制度的便利化,大大節省了財務人力成本,辦事效率也有所提高,而從今年3月起,這一便利化範圍已經拓展到了全市。此外,“24條”實施後,所有類型的外資企業都可以在合法的前提下、且與現行外資特別管理措施沒有牴觸的情況下,自由地使用資本金進行股權投資。“此前,非投資性外商是無法在境內進行股權投資的,在實際的資金使用上還有一定的政策障礙,所以此次新政落地後,可以說惠及面是非常廣的。”張軍說道。

廣度:固化經驗,計長遠

公開數據顯示,一季度上海利用外資逆勢上揚,吸引實到外資46.69億美元,同比增長4.5%。其中,3月實到外資18.72億美元,同比增長20.8%。

這一數字,直接反應疫情後上海復工復產,以及外企對中國長期經濟形式的判斷。

三菱商事金屬貿易(中國)有限公司職能總監羅豔嶺稱,“儘管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困難,但從中長期來看,我們依舊對行業發展前景有信心。”她表示,中國正在大力發展5G等新基建項目,這些都需要金屬行業的支持,前景廣闊。

沃爾瑪中國公司事務部華東區總監楊雯介紹,上海一直是中國的重點市場,有著近4000名員工。“而且我們將在上海開設另一家山姆旗艦店,預計2021年內開業,這也是山姆在上海的第三家店。這家位於上海自貿試驗區外高橋新發展園區的旗艦店將是山姆在國內運營的最大獨棟建築,建築總體量約7萬平方米。”

在德勤亞太市場總裁、德勤中國副主席蔣穎看來,“24條”更加註重落地舉措和細化措施含金量很高。她表示,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資法,從法律框架上做了准入門檻的突破,解決了外資企業能不能進來的問題,但“24條”更多地是解決企業落滬後的發展問題,包括人才如何留下來、政府如何幫助企業發展、如何保護知識產權,這些都是外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切實會碰到的問題,這些創新舉措就像給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有利於企業紮根上海,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