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南音入選世界非遺十週年丨泉州奏響整弦排場弦管古樂會

“千年錦棚聲聲慢,十載新樹枝枝榮”。日前,一場別開生面的泉州市整弦排場弦管古樂會在晉江舉行,全市南音界齊聚一堂,紀念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0週年。

紀念南音入選世界非遺十週年丨泉州奏響整弦排場弦管古樂會

南音


南音傳統規制的奏唱有多種形式,目前基本上只見“什錦唱”這種“大會唱”形式,而整弦排場過枝奏唱是南音(泉州弦管)唱奏的最高形式,已失傳70多年。據瞭解,泉州南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蘇統謀和多位晉江市老弦管曾在2005年應臺灣弦友的邀請,搶救排練了兩場過枝曲目的南音晚會到臺灣巡迴演出;南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陳練,也曾於2018年在安溪縣做過“整弦排場啟曲唱奏活動”的嘗試。

紀念南音入選世界非遺十週年丨泉州奏響整弦排場弦管古樂會


“這場‘整弦排場弦管古樂會’,是保護、搶救和傳承弦管古樂的重要舉措,也讓當今的聽眾欣賞到優秀傳統音樂藝術文化的美妙旋律,又從中領略到中國禮樂的獨特呈現;更是履行泉州南音申遺文本‘弦友正規演唱要嚴守祖傳的禮儀規制,保持古士君子之風’莊嚴承諾的實際行動。”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主席謝萬智說,整弦排場唱的是“過枝套曲”,是由同一管門中不同滾門或曲牌、不同節拍型的曲目,通過過枝曲過渡組成的套曲。多數是從“和指”後由七撩拍開始唱到疊拍,以“煞譜”結束。這種安排,慢頭慢尾、不同滾門(或曲牌)、不同節奏型曲目、“指、譜、曲”三大類別都齊備,既體現弦管古樂的豐富性與系統性,又避免使那些藝術性高、節奏緩慢、唱奏難度大的上撩曲的佚亡。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給予此次活動學術支持,該所副研究員陳瑜說,整弦排場是一種較為正式隆重的弦管演奏形式,常用於宗教民俗活動以及館閣樂社交流互訪,挖掘和復原弦管古樂整弦排場形式,對於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態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恰逢泉州弦管申遺成功十週年之際,本次整弦排場弦管古樂會集泉州弦管界集體之力,力求恢復古樂傳統,重現昔日盛況,促進切磋交流,以期發揚光大。

中國傳統音樂學學會會長蕭梅及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大學、上海音樂學院、福建師範大學、泉州師範學院的多名音樂學學者觀摩了整場活動。

▌如內容信息有誤,請以官方為準,並及時通知我們更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