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釧真有其人嗎?最後的結局如何?

中國歷史研究所


《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故事相信現在也是很多人知道的,之前的電視劇也是很火的,相信也是很多人看了這個之後才對薛平貴和王寶釧的故事有個大概的瞭解。

其實在歷史上根本就沒有王寶釧這個人,但是王寶釧的故事在中國很多戲劇裡面都有的,比如說京劇《紅鬃烈馬》、秦腔《五典坡》、越調《王寶釧》等等裡面都有。但是歷史上確實沒有王寶釧這個人。

按照這些戲劇裡面的結局來說的話,王寶釧的結局才是圓滿,也算是比較悽慘的。先說一下王寶釧和薛平貴的大概故事,就是薛平貴出生貧寒,而王寶釧卻是當時宰相的千金,但是王寶釧不顧家裡反對嫁給了薛平貴,而薛平貴之後就去從軍,之後又去了西涼,最後當了駙馬,之後又當了西涼的國王,不過最後薛平貴還是回到了長安,然後和王寶釧在一起了。這個時候距離薛平貴出去已經是十八年了,王寶釧在窯洞裡等了薛平貴十八年,但是兩個人重聚之後不久王寶釧就因病去世了。,圓滿之處就在於最後能夠和薛平貴在一起,悽慘之處就在於苦等十八年,但是團聚沒幾天就去世了。

按照後世的認為,王寶釧的原型就是柳銀環,因為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故事和薛仁貴與柳銀環的故事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了。

薛仁貴也是出身貧寒,而劉銀環也是出身大家閨秀,最後薛仁貴和劉銀環也是在一起了,薛仁貴去當兵,柳銀環也是在窯洞裡等了很多年。薛仁貴和柳銀環在歷史上是真有其人,真有其事的。柳銀環最後的結局也是和薛仁貴幸福的在一起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相信多數人對題目中的人物有所印象,他的故事在我國流傳甚廣,曾以多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出現在觀眾面前,尤其是經過過一些傳統戲的宣揚,如《綵樓配》、《投軍別窯》、等等

其實,如此被人們稱道的故事是虛設的,但卻能尋到“寒窯”的存在,真相卻是這是一處人造的古蹟,經常翻看歷史材料的人都知曉,在唐朝,並沒有一個取而代之的薛姓黃帝,高官的女婿在“西涼”國登基更是不存在。那麼,這個故事折是怎麼來的?且先來看看清代野史雜記對此作何評論,其中:“王寶釧故事……聞之故老雲:薛平貴實石敬塘之假名,石是後唐李氏的女婿,又為契丹所立,國號晉,即戲中從西涼回來登皇帝位的人,其岳父是丞相王允,實指長樂老馮道雲。這一些說辭有沒有道理,還得結合另一記載。

《晉本紀》所載,石敬塘原來是西域沙陀部人,李克用部將臬捩雞之子,後隨李克用歸唐,此人作戰勇敢,處事機警,又救過後唐明宗李嗣源的性命,這位皇帝十分喜愛他,便把女兒永寧公主嫁與他為妻,並讓他做了河東節度使,加中書令,一下子成為了很有實力的諸侯,後唐明宗死後,石敬塘漸漸有了異心,一次新皇帝閔帝出巡,路遇敬塘,他竟藉口誅殺皇帝隨從百人,還把皇帝關了禁閉,後唐末帝李從珂繼位,知道石敬塘必反,所以建議相關的人要多留心,不久,叛亂果然發動了,故向契丹伸手,想獲得一些救援,遼太宗聞風而動,大軍從雁門關入,冊封石敬塘為帝。二人約為父子。並把“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後唐滅亡。石敬塘趕忙跑到洛陽即皇帝位,後又遷都至汴,史稱後晉,公元942年6月染疾而死。

拿此人的歷史與薛平的“經歷”對照,二人果然有些相像,首先他們都是很厲害的武將,能征善戰,而且又都與西域有關,除了這個,二者承襲了的江山都是李唐的,沒費什麼周折就做了皇帝。三是都是靠外界的力量才取得“事業”的成功,還有一點,他們的妻子都是出自大戶,可是薛平貴的事蹟僅是“聞之故老雲”。並無可信的史料加以證明,而且是為“後唐李氏婿”怎麼又扯拉到後晉的宰相馮道身上,顯然比較牽強。

除了這種說法,清代的史材中,索性把薛平貴說成是唐宣宗的兒子,裡面認為他是搶班奪權才當上了皇帝,看起來與薛平貴的某些故事情節相似,其實根本和歷史真相不符,唐宣宗李忱到了晚年經常吃一些丹藥,後因疽疾引發去世,這個位置空著也不是辦法,宦官王宗實等人扶持了李溫,是為唐懿宗,還把名改為李凗。從那時的封建宗法觀念來看,先立長後立幼。所以這和那會的法定程序時符合的,不存在篡位的嫌疑,所以把薛平貴說成是李溫,不過是亂扯而已。

不僅有上面提到的這些,還有薛、王二人的故事源於戲劇《汾河灣》的看法,在細品《武家坡》,不難發現兩劇人物、情節、背景等方面確有不少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斷定,薛平貴的傳說就是薛仁貴故事的翻版。這不論哪種解釋,都不能讓我們信服,從王寶釧與薛平貴故事自身來看,這是兩個經過藝術加工的人物,因此把他們對著歷史上的某某人,難免有穿鑿附會之感,當然任何成功藝術作品出現,都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和現實生活的某些影響,王寶釧故事的出現不是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