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朋友間相逢的詩,用了兩個典故,請批評指正一下可以嗎?

詩壯中華


琴簫相和水天遙,猶帶江聲柳竹搖。

縱是相逢無一語,勾魂若夢雨瀟瀟。

一一見圖一拙作

寒江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一一【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一一【唐】白居易《問劉十九》





白溪釣客


我覺得用這兩個典故是完全可以的。

“王猛捫蝨談天下”典故出自《晉書·王猛傳》,說有一天,王猛穿著一身破舊衣服去拜見桓溫。桓溫是東晉大司馬,而王猛還是個平頭百姓。但王猛毫不怯場,一邊侃侃而談天下大事,一邊伸手到衣服裡去捉蝨子。見解之精闢,讓桓溫很是佩服。

捫蝨談天下之後,王猛名聲大漲。後來,王猛出山輔佐前秦苻堅統一了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所以,“捫蝨而談”常用來形容談吐從容,無所畏忌。在詩中用這個典故,既是誇朋友的談吐和氣度,祝福朋友有個好前途;也可按字面意思理解為朋友間的無拘無束。我覺得是很好的。

“高山流水”的典故大家就更清楚了,不贅述。雖然原典沒有相逢的意思,但用在詩裡,重點是表示自己和朋友之間的友情,是知音,而不是用來表示相逢,所以並沒有不妥。

以上是個人淺見,供參考。


牛皮社


謝謝提問,詩總體而言寫的不錯,你講的兩個典故並無不妥。但還有兩個典故,一個是“飛蓬”。

飛蓬古詩有多重解釋,1.指枯後根斷遇風飛旋的蓬草。《詩‧衛風‧伯兮》: “自伯之東, 首如飛蓬。”

《商君書‧禁使》: “飛蓬遇飄風而行千里, 乘風之勢也。”

南朝梁鍾嶸《詩品‧總論》: “或骨橫朔野, 或魂逐飛蓬。”

明劉基《旅興》詩之三五: “遊子如飛蓬, 佳人曠千里。”

2.比喻輕微的事物。 《管子‧形勢》: “飛蓬之問, 不在所賓。” 許維遹 案: “飛蓬, 言其輕微也。 ‘問’應作‘間’, ‘間’與‘諫’通。 諫而不聽者謂之輕微之諫。”

3.比喻蓬亂的頭髮。 晉左思《白髮賦》: “發乃辭盡, 誓以固窮。 昔臨玉顏, 今從飛蓬。”

明陸採《明珠記‧會內》: “孤身何幸脫樊籠, 兩鬢飛蓬, 半世漂蓬。”

清唐孫華《夏重談金陵舊事》詩: “復有故宮妃, 飛蓬亂雙髲。”

4.比喻行蹤飄泊不定。 《北齊書‧文苑傳‧顏之推》: “嗟飛蓬之日永, 恨流梗之無還。”

唐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 “飛蓬各自遠, 且盡手中杯。”

還有一個“轉軸”在古詩裡也有幾種用法:

I ,趙本夫 《賣驢》: “他沉吟半晌, 腦瓜裡一轉: 有了!先前本打算一百塊錢就賣的, 現在他轉軸了。” II 《儀禮‧既夕禮》“軸狀如轉轔” 唐 賈公彥 疏: “ 漢 時名轉軸為轉轔。”

2.轉動樂器上張弦的木軸。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轉軸撥絃三兩聲, 未成曲調先有情。” 宋 梅堯臣 《和永叔戲作》: “曲奇譜新偷法部, 妙在取音時轉軸。”

3.能轉動的軸。 宋 沈括 《夢溪筆談‧雜誌一》: “ 正彥 使人為其治桅, 桅舊植船木上, 不可動, 工人為之造轉軸, 教其起倒之法。” 清 唐甄 《潛書‧知言》: “昔 吳中 有名醫, 華輿美裘, 顏如渥丹, 舌如轉軸。 疾病之家, 非其藥不飲也。”

飛蓬還可以理解,好幾種解釋都可以,但是轉軸就不好理解了,三種解釋都無法理解你的意思。

以上是典故問題,另外一個問題上詩的主題,你跟你相逢的這個友人究竟熟不熟?說不熟吧,可以捫蝨而談,順熟悉吧,你又不知道他的名字,豈不自相矛盾。


桃之夭夭老牛


寫的很好,指正不敢當;能把“相與逢”間的逗號去掉我想會更貼切一些兒。下面我談一談對您這首詩中,“相與逢”這兩個字和全詩的感

受。

整首詩中,沒有一個“相”字,我想您應該是在引用經典的同時還運用了“暗喻”的手法。

在首聯中,天與地間的情景就體現出來“相”字的韻味;在加上頷聯的“懷抱”越發地把朋友間的友情體現的淋漓盡致;作為朋友能在蒼天和厚土間的廣袤無垠的大地上相見、相聚和相擁在一起,是何等的幸事。朋友本來在兩個月內要相聚的,或許是一些生活的瑣事牽絆而不能相見;但是,再遙遠的距離也割不斷朋友間相見之情,更何況咋能忘記了多日不見的知心朋友姓何名誰呢!

尾聯詩中,一個“逢”字用的“妙”;本來兩友邊聊天邊喝酒,討論彼此在分開這一段時間的生活點滴;突然,峰迴路轉又回到了相逢原點。

雖然,有“王猛悶蝨談天下”典故化用捫蝨與佐烈酒情景的串味兒;但是可以表達出朋友間的無話不談,人嘛,咋能離開人世間的煙火呢。而“流水”的化用可以說是表達出無以超越的情景,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朋友兩個對飲間的真情流露,不用掩飾、不用迴避,不用刻意的奉承和引合。就像“高山流水”的曲子一樣順其自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過,一不去復返;朋友還是那個朋友,風景還是那麼優美!天地間還是那麼的茫然,那麼的幽邃深遠!雖然,這首詩沒有詩聖李太白的那首《將進酒》,那麼的壯烈、高亢、急進和灑脫;但是,給讀者朋友們的詩意和想象的空間很大!【泛文化寫作營】







水晶之戀G


小可不才,斗膽給幾點小小的見解:

第一,作為五言律詩,押韻不妥,平仄儘量規範。五言律詩,押韻規律為,五律平起首句押韻:平平仄仄平(韻),其中一、二、四、六、八要押平韻,;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平)平平仄仄,其中二、四、六、八要押平韻;五言律詩仄起首句押韻:(仄)仄仄平平(韻),其中一、二、四要六、八押平韻;五言律詩仄起首句不押韻:(仄)仄平平仄,其中二、四、六、八要押平韻。

第二,詩歌看似典雅,可是細讀卻似打油詩,缺了詩歌的美感,情感也略顯平淡。如果可以先用起興的手法,借景引入,則情景交融,感情漸深,愈加顯得人生天地間,相逢不易。同時,詩歌也充滿了情景美,畫面感十足,感情表達更顯的真摯、深厚,同時也脫了打油詩的“俗”。

第三,詩歌其實無須特意借典故,或著用生僻詞語。第二句中的“飛蓬”,取自李白的《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以及後面備註的兩處典故,無備註的話,大部分人看不懂,私以為大可不必採用。詩歌通常只需有情真、景美、意味深、有韻律,能讓讀者共情、有共鳴就好,無須太多華麗的詞藻和生僻典故,即使要用這些,也只有起到加分才用,否則不可用之。詩寫出來是給所有人讀的,如果很多人讀不懂,寫詩也就沒意義了。且任何知識、文化的傳播者,只有把難的東西越講越簡單,才顯得講解者知識淵博紮實,功力深厚。若越講越難,很多人看不懂,不理解,就有學識不精,故意賣弄,故弄玄虛的嫌疑,這樣也就失去了寫詩歌的初心了。
注:純屬個人見解。意見略顯犀利,還請多多諒解、包容。

文螢之


詩中用典如果用得巧、用得貼切的話,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用典可正用、可反用,可原用、可變用,可用其本義、也可用其引申義,總之,要根據作品想表達的內涵擇優而用、靈活而用。

就作者這首詩而言,所引用的兩個典故都是不錯的,只是用法稍有差別,分述如下:

1.捫蝨,出自東晉王猛見桓溫的典故,這顯然不是朋友相見。那麼用在此詩中是不是不貼切呢?我認為不僅可以,而且很妙,就是用其表意。王猛捫蝨體現的是一種魏晉風度,與王羲之坦腹東床有異曲同工之妙,體現了當時士大夫不拘小節、不修邊幅、曠達逸緻的思想行為風貌。而此詩描寫朋友對飲時的無拘無束、坦誠相見,用“捫蝨”之典可以展現無疑。其實,讀過斯諾《西行漫記》的人肯定會記得一個場景:斯諾在採訪毛澤東的時候,主席一邊答問,一邊翻找毛衣裡的蝨子。說明主席沒有把斯諾當作外人,一下子拉近了二人的距離。現在雖然很難再見到蝨子,但作為朋友間相處無疑的一個形容,捫蝨一典用得好。

2.流水,相較於上一個典故,我反倒覺得流水之典不是太好。當然,我不是否認伯牙子期的典故不好。如果說捫蝨是朋友相處真性情的外在流露,那麼伯牙子期的知音之交就是情感志趣上的內在昇華,前外後內兩相宜。那麼,我為什麼說“流水”不好呢?雖然作者在後面解釋了此“流水”是指“高山流水”,但在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象中,“流水”一般暗指無情、無奈、落寞、善變,所謂“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用在朋友身上,可能與作者的本意恰恰相反。而我們一般人讀到“流水”二字,很難首先想到“高山流水”,大多聯想到的是不好的意象。用典的本意是為了形象,如果讓讀者會錯的意,就不是很成功。此處“流水”二字不如直接用“聽琴”,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知音的意思。

以上是個人一點愚見,歡迎探討。


犢眼看天下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shunshine1


自娛自樂


牛眼向洋


相,逢

嶽明闊

茫茫天地裡,時起作飛蓬。

有幸識懷抱,何愁忘姓名。

捫蝨佐烈酒,流水待鍾卿。

他日轉軸處,還驚夢裡逢。

捫蝨:化用“王猛悶蝨談天下”典故; 流水:化用俞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

——指正不敢,談談我的看法。

1、最開始的兩個字“相,逢”中間有個逗號?什麼意思?筆誤?我就理解為“相逢”,相逢,即兩個人或者多個人相互碰面了,可以是友人、可以是親人,也可以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偶遇。弱弱的問一句,“嶽明闊”是這首詩的作者姓名?其實沒有必要註明,假如這首詩是你自己所作,你在頭條有自己的賬號;如果不是你本人所作,那也沒有必要註明,我頭腦裡搜索了一陣,對“嶽明闊”此人沒有印象。

2、全詩五個字一句,總共八句,這個格式其實是五律的格式,但你沒有標註格律,那麼我談論你這首詩,就不會從格律角度去談,事實上你的這首詩也很沒有格律。

3、談論你這首詩,唯一可談論的僅僅是內涵、意象、意境等屬於內容的東西。“茫茫天地裡,時起作飛蓬。”這兩句的意思我理解為在天地之間,本人時不時的會四處流浪、八方漂泊一番。“飛蓬”,我是在看了幾個回答後才知道它也是一個典故,出於李白的一首詩《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最後兩句開頭“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我認為其實可以解釋為漂泊、流浪。三、四句“有幸識懷抱,何愁忘姓名。 ”和第一、二句沒有主語一樣,這句“有幸識懷抱”,懷抱可以解釋為抱負、志向,那麼誰有幸識誰的懷抱?詩中沒有主語,且撇開不論,這兩句的意思還是可以理解的,意思即能夠一個人能夠被人理解其志向,記不記得住姓名已經不重要了。五、六兩句“捫蝨佐烈酒,流水待鍾卿。”中的“捫蝨”和“流水”按你特意關照的,是用了兩個典故,“捫蝨”此典故的意思是談吐從容、毫不畏懼,“流水”的意思是知音,那麼這兩句的意思我想可以這樣解釋:遇上懂我的人了,所以一邊喝酒一邊從容交談,大家都相互理解、相談甚歡、可謂知音、知己。最後兩句:“他日轉軸處,還驚夢裡逢。”你這裡用這個“轉軸”一詞什麼意思?搜索了一下,沒有搜索出什麼典故類的說法,“轉軸”的意思即1、機器上的轉動環節,2、轉機,時機改變。你用在這裡,這句我只好理解將來有朝一日形式轉變有機會再次相逢,“還驚夢裡逢”,夢裡相逢?或者應該是還驚夢中人?勉強理解,這最後兩句的意思我猜想應該是:將來有朝一日機緣到了,你我也許可以如夢一般驚喜相逢。

4、點評一下:全詩中具象的詞語太少,大而空的詞語較多,總體感覺太空洞,比如第一句的你只是想說自己在漂泊、在流浪,卻用了“茫茫”一詞,意象模糊,沒有實景的或者人的具象描寫,就顯得空洞、平面。有些用詞不夠精準、缺乏提煉,似是而非、莫名其妙,比如第二句的“時起”、第六句的那個“待”、第七句的這個“轉軸”以及最後一句的最後一個字“逢”,在頭腦裡閃出這些字與詞的時候,作者顯然提煉不足,或者為了成句、成篇,馬馬虎虎、自我糊弄、自我原諒就用上了。全詩最大的一個不足,我個人認為是缺乏意境,詩歌非常講究意境,意境是靠詩句中的一系列意象構築而成的,由於全詩中不少用詞空洞、大而無當,具象的詞語太少,可以讓人在頭腦裡形成一些意象的詩句太少,全詩的意境就很難構築。當然,“相逢”這個主題,這首詩還是講出來了,但“相逢”時的歡樂還是悲傷、美妙還是醜惡、放縱還是剋制,其情其景都嚴重缺乏描寫,導致這個“相逢”主題也呈現的非常單薄、平面,也就缺乏一點叫人心裡動一動的詩歌應該具備的魅力,否則就如有人評價的,其意趣就容易傾向打油詩。當然,要肯定,你這首詩比打油詩要好的多。

最後,我的建議是,1、還是要重視字詞進入詩句時的提煉,不要輕易原諒自己、不要輕易糊弄自己,尤其這類古風詩詞,字詞提煉是詩詞不“滑”向打油詩的重要區別——寫作古體類的詩詞,一定要對字詞句進行提煉,起碼要確保用字用詞沒有錯誤;2、就算不講格律,但你這首詩好歹也算是類古體的詩,不是自由詩,五個字一句、八句一首詩,那麼起碼2、4、6、8句尾押韻吧?叫人閱讀起來也有點韻味,從這個角度說,不押韻的這類詩,甚至不如打油詩。3、用典的問題,我個人是不喜歡也不擅於在詩中用典故的,我認為除非你能夠將某個典故的字詞近乎完美的融於詩句中、融入全詩意境中,否則不如不用,意義不大。

好吧,寫的有點囉嗦了,就這些。


天淞子


茫茫天地裡,時起作飛蓬。

有幸識懷抱,何愁忘姓名。

捫蝨佐烈酒,流水待鍾卿。

他日轉軸處,還驚夢裡逢。

說實話吧,看到這首詩,又看到好多人評論,我就樂了,這裡還真不是寫詩的地兒,過優質回答感覺太難,真想知道這兒的管理會不會寫詩呢!

言歸正傳吧,還是談談你這首詩,五律,壓新韻。

1,首聯起句很大氣,對句時起,這感覺像古人亂世的手筆呢,飛蓬這詞來的突兀。你不必作那麼大氣,出句著景,對句用時事,這樣多好。首聯實際上就是一句,天地一飛蓬。

2,頷聯起句承第二句而來,對句對的宕不開,忘姓名,雖然朋友多了,久不見,是可能的。但是,對懷抱,格局太小了。

3,頸聯就是你要問的問題了,不談出句俗,只談這個典故,其實正合起句的氣勢。但我們是平常人,這個典故用不起啊,詩詞都是我手寫我心的東西。對句的典故可以用,造句不妥哦。很多人要談對仗的問題,唐五言律,講究的就是粗獷,問題不大。

4,尾聯出句作轉句,這是正經詩法,不是所謂的四聯對應“起承轉合”,至於收句,蘇軾那句“翻疑夢”沒化好。

總之,我手寫我心,管他呢,意思都在詩裡了。其實,最後收的意思很好。頸聯用典對仗,意思很多的,儘量用年代相近的,意思呢?這就不用我說了吧?寫詩還是吃透古音韻再用新韻為好,知來處,好發揚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