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有哪些知識點?

佳思佑語文


對孔子先進行了解,瞭解其基本經歷,學說觀點,作品等等 。

課文的學習首先是讀,多讀,讀準確,讀的書朗朗上口,節奏,重音,停頓。

第二,重點字詞的理解,翻譯,藉助課下注釋,工具書,其他網絡工具

第三,全文翻譯,深入瞭解課文內容

第四,孔子和兩小兒,辯論的核心是什麼,如何辯論,都有什麼論據。結果如何。

第五,通過辯論,我們有什麼感悟,收穫。這是核心問題。

培養孩子質疑問難,探究知識的興趣,激發孩子的創新熱情。不能盲目相信權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看問題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人再有學問也會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學到老。”

實事求是的精神。




專職靈魂擺渡工程師


一篇文章學習的知識點差不多。但是不同的老師會略有不同。

一般老師:會領著同學們讀課文,記憶生字,劃分朗讀節奏,翻譯課文,記錄譯文和課後題。

有的老師:會給同學們拓展一些文言文閱讀、朗讀和翻譯的方法和技巧。會幫助同學們把重點知識歸類整理。

這篇課文的知識點,如果能夠學到下圖的所有內容,差不多就全了。

如果還有什麼補充,歡迎網友留言。

如果覺得有用,歡迎網友保存。



每個老師上課都會有自己的長處,也會有自己的不足。希望家長朋友們在與孩子談論學習的時候,多讓孩子發現老師的優點,讓孩子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老師,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如果相反的話,學生就會對老師有一定的牴觸情緒,不利於孩子積極接受老師的教育。

每個地區會有每個地區的教育優勢和缺陷。家長最好用開闊的視野,全國範圍內尋找有利資源和信息。因為現在部編教材,更有利於部分家長和學生放放遠眼光。

佳思佑考場語文,希望每個同學都培養起自己的語文思維(好的思維才是最高的保佑),在語文的天地裡馳騁,在語文考場上顯身手。


佳思佑語文


我是@書墨飄香伴你我。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一、小學六年級語文課文學習的教學目標

1. 寫作背景(文學常識、作者介紹)2. 課文裡的字詞 3. 句法 4. 文章的內容 5. 作者想表達的情感(道理)

二、根據上面的要求,我們來總結下《兩小兒辯日》這篇課文的知識點

1. 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一書相傳是戰國時期鄭國人列禦寇所著,該書中保留了不少古代的民間故事和寓言故事。本文主要講述了春秋時期,孔子游學途中,遇到兩個小孩為太陽離地球遠近問題而爭論,不能判斷誰對誰錯的故事。

2. 本文的字詞

辯鬥:辯論、爭論

盤盂:盛放物體的器皿。圓者為盤,方者為盂。

滄滄涼涼:清涼,略帶寒意。滄滄:陰涼的意思。

探湯:把手伸向熱水裡。湯,熱水,開水。

3. 句法(文言用法)

類別:名詞作狀語

孔子東遊 東:古義:在句中作狀語,向東。今義:表示方位,東面。

類別:通假字,古今字不同但音義卻相同或相近

孰為汝多知乎 知:古義:“知”通“智”,意智慧。 今義:智慧、聰明。

類別:一詞多義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為:是

孰為汝多知乎? 為:認為

類別:古今異義

及日中如探湯 湯:古義:熱水 今義:食物加水煮熟後的液汁

類別:音節差異,古漢語中大量的單音節詞在現代漢語中則表現為雙音節詞

古代單音節詞--現代又音節詞

遊-遊說 見-看見 兒-孩子 辯-辯論 鬥-爭鬥 問-詢問 其-其中 故-緣故

4. 文章的內容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翻譯如下:

5.本文作者想表達的情感(闡述的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從“孔子不能決也”中可以看出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您留言討論。

我是@書墨飄香伴你我,一枚對外漢語教師,專注教育。希望您關注我,謝謝~


書墨飄香伴你我


這篇文言文,告訴我們宇宙無限大,知識無限多,學無止境。即便是博聞多識的孔老夫子也有不知道的地方,所以作為學生要不斷學習,認識自然,勇於探求客觀真理,善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認識事情的角度不同,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作為家長也要多聽聽孩子的聲音,知識不分年齡,不分界線。

主要涉及的知識點有如下幾點:

1.字詞的掌握,要會翻譯解釋

辯鬥、日中、車蓋、滄滄涼涼、盤盂

2.句子翻譯

a.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b.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c.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小強知識分享


《兩小兒辯日》知識點如下

一、文學常識(易考填空題)

1、出處:《列子·湯問》。

3、《列子》:《漢書·藝文志》中載有《列子》八篇。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憂天》等。

4、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

5、《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書,儒家經典之一,語錄體。

二、課程主要內容:

1、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兩個孩子對太陽遠近的辯論,甚至孔子也被這個問題難倒的寓言故事,說明宇宙無窮,知識無限,而學無止境的道理。肯定了古人尋求真理、渴望揭開大自然奧秘的探索精神。

2、課文啟示:

(1)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結論也不同;

(2)人們懂得的東西總是有限的,知識無窮盡(學無止境),即使大學問家也有所不知;

(3)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4)學習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精神,不可“強不知以為知”。

3、板書:

爭辯的焦點是——太陽何時距離人近,何時距離人遠?

觀點是——太陽早晨近,正午遠;太陽早晨遠,正午近。

依據是——太陽早晨大,正午小;太陽早晨涼,正午熱。(視覺) (感覺)

推論是——遠者小而近者大;近者熱而遠者涼。

三、字詞積累及運用

1、關鍵實詞

遊:遊歷、遊說。 辯:辯論。鬥:爭(勝負)。故:原因、緣故。始:剛。

初:剛。及:到。

滄滄涼涼:有清涼的感覺、略帶寒意。滄滄:陰涼。探:伸。

決:決斷、判定。

2、關鍵虛詞

其:代詞 他們爭辯 問其故。

代詞 它、指代太陽 及其日中如探湯。

以:動詞 認為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孰:疑問代詞 誰 孰為汝多知乎

3、特殊用法

通假字: 知:通“智”智慧 孰為汝多知乎!

名詞做狀語: 東:向東 孔子東遊。

古今異義: 湯:熱水 及其日中如探湯。

一詞多義:

“去”,離開。“”去後乃至”

距離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為”, 是。“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認為。“孰為汝多知乎!”

4、省略句的翻譯

(1)省主語:問其故。 應補充主語;孔子問他們爭論的原因。

(2)省量詞:一兒以日初遠。 應補充量詞: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遠。

(3)省狀語:而日中時(去人)遠也。應補充狀語:而太陽正午時距離人遠。

四、人物形象分析。

這篇課文有以下主要人物及特點:

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兩小兒:善於思考,勇於探索;天真可愛。




小字生香


教學目標: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對文言文的興趣。

2.根據課後註釋理解文章內容,並反覆誦讀課文,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3.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在教法上準備通過有效誦讀解讀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思,品味古文的特質。

教學重難點: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讀出古文的韻味。

2.理解孔子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和兩小兒勤於動腦,大膽探索真理的精神。

一.字、詞

1.字音(掌握括號裡面字的讀音)

辯(鬥) 盤(盂) (滄)滄涼涼 探(湯)

(孰)為汝多(知)乎 (嗟)來之食

2.字意

去 故 滄滄涼涼 湯 知 以

二.句(知道以下句子的意思)

1.未至,道渴而死

2.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3.日出初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3.孰為汝多知乎




穆穆英語



楊俊花4


【出處介紹】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後學著作的彙編。全書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組成。而基本上則以寓言形式來表達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話、寓言故事一百零二個。如《黃帝篇》有十九個,《周穆王篇》有十一個,《說符篇》有三十個。這些神話、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重點註釋】

  1、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以:認為。去:距離)

  2、及日中則如盤盂(及:到。)

  3、及其日中如探湯(湯:熱水。)

  4、孔子不能決也。(決:判斷。)

  5、孰為汝多知乎。(孰:誰。為:認為。汝:你。知:通“智”,聰明。)

  6、與日逐走(逐走:競跑,賽跑。)

  【重點句子翻譯】

  1、孔子不能決也。

  譯:孔子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2、孰為汝多知乎。

  譯: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全文翻譯】

  孔子往東方遊學時,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問他們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像個大圓車篷,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子或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清涼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熱得像把手伸向熱水裡。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距離遠就覺得涼嗎?”

  孔子不能夠斷定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常考點】

  1、兩小兒“辯鬥”的是什麼事?他們為什麼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答:爭辯太陽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這件事。因為他們判斷太陽遠近的標準不同,一個從視覺出發,一個從肌膚感覺出發,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2、這則故事給你什麼啟示?用自己的話回答。

  答:1、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學無止境。2、反映出古人為認識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膽質疑、獨立思考的精神。3、反映出古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可貴精神。4、人類認識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時標準、方法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答一、二點即可)


育才園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

首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鬥,點明瞭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兩小兒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其次寫兩小兒憑藉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

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

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