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11000米深淵:“彩虹魚”號全海深載人深潛器

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系統,是由三個深海著陸器、一臺萬米級彩虹魚號

無人潛水器、一臺萬米級彩虹魚號載人潛水器以及一條5000噸級左右的科考母船——“張謇號”組成的深海科學實驗系統。憑藉這套裝備,科學家就能下潛到11000米的深淵海溝,進行科考作業活動。

挑戰11000米深淵:“彩虹魚”號全海深載人深潛器

每到一個新海區,無人潛水器首先充當“探路者”的角色,完成大面積的海底搜索,以確定研究海域,並收集該處海域環境的基本參數;然後布放三個帶誘餌的著陸器,拍攝並抓捕海洋浮游生物和魚類;最後,利用載人潛水器完成精細定點科考作業。時間安排上,無人潛水器可以全天候作業,特別適合夜晚下潛,載人潛水器一般在白天下水作業,這樣可以提高科考的效率。

挑戰11000米深淵:“彩虹魚”號全海深載人深潛器

著陸器通過壓載鐵和氣囊式浮球實現浮沉。除了配備攝像機、機械臂及探測海洋數據的傳感器、深海泥沙取樣器、誘捕深海生物的網箱之外,著陸器還有一個預留平臺,可以根據探測任務搭載各種設備。

潛水器的材料大多是鋼鐵等金屬,實現浮沉還需要專門的浮力材料,這種浮力材料主要是由玻璃樹脂和環氧樹脂組成的合成材料。材料的低密度,使相同物重的材料獲得較大的體積,從而獲得更大的浮力。

挑戰11000米深淵:“彩虹魚”號全海深載人深潛器

無人潛水器頂部有一根維繫母船的光纖,母船通過這根光纖遙控潛水器。載人潛水器的核心是一個內部直徑2.1米的球艙,將搭載一名駕駛員和兩名科考人員。與蛟龍號不同,彩虹魚號內部還配備廁所,在下潛人員體力確保的前提下,可以儘可能地提高作業時間和效率。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該系統的研發進展:

2015年10月,全海深無人潛水器和著陸器完成4000米海試;

2016年6月,4800噸科考母船“張謇號”下水;

2016年7月,“張謇號”開啟海上絲綢之路首航;

2016年10月,全海深無人潛水器和著陸器完成11000米馬裡亞納海溝測試;

2017年,完成從南極到北極的“極地深淵科考探索之旅”;

2018年10月,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完成新不列顛海溝8000米海試;

2019年5月,期待中——全海深載人潛水器衝擊11000米馬裡亞納海溝極限挑戰!

挑戰11000米深淵:“彩虹魚”號全海深載人深潛器

向深淵挺進,人類可以更深地瞭解地球生命的起源,感知氣候變化,促進海洋環境保護,改進地震預報,其科技意義影響深遠。我國科學家將對全球26個深淵海溝進行資源普查,開展深海救援和打撈,海洋工程設備的安裝、檢測與維修,水下考古和電影拍攝,深海探險和觀光,由此衍生出的民用與商業價值前途無限。

可上海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夢想。現在,隨著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系統工程的推進,這一夢想即將實現!

挑戰11000米深淵:“彩虹魚”號全海深載人深潛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